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卷化倾向:肇因与治理*
2013-08-15张书林
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党建部,山东 济南 250021)
一、引言
“内卷化”(involution),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茨在其1963年出版的专著《农业内卷化》中首次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根据吉尔茨对之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印度裔美国人杜赞奇在其对近代中国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出版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9 年的华北》一书中,又提出了国家政权内卷化的概念,意指国家政权发展的简单重复性。内卷化概念传入中国后,被黄宗智在其1992年出版的《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中使用,用以表征“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所谓“没有发展的增长”。综合吉尔茨、杜赞奇、黄宗智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所谓内卷化,就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增长,从而陷入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的一种发展状态。
内卷化目前是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概念范畴。它既可以用于解释国家、社会发展的问题,也可以被应用到对政党发展问题的阐释中。如果一个政党的总体发展或某一方面的发展,长期没有突破性进展,以致于陷入了低水平简单重复状态的话,我们也可以将其定位为政党发展的内卷化。将政党发展内卷化的理论分析进一步具体应用到对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发展的研究分析中,就有了本文要着力探讨的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卷化。
二、党内民主发展中内卷化倾向的肇因
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卷化是指在某一时期或某一较长的时间段内,党内民主发展既没有出现突变式的质变性发展,也没有呈现渐进量变基础上的增量化发展,而是陷入了低水平简单重复的一种发展状态。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强劲发展,目前党内民主发展中新的内卷化倾向已经出现,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内民主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水平。究其肇因,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内卷化倾向主要是下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全党性的民主习惯、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尚未完全养成
党内民主发展是民主主体与民主客体的良性互动过程。它能否实现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民主主体的民主精神发育、民主价值认同、民主行为规制等基本要件的创设。从逻辑规程上讲,这些基本要件的创设又主要依赖于全体党员民主习惯的养成、民主意识及理念的树立与提升,依赖于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民主作风的培育及内化。党员的民主习惯、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如果能够很好地养成了,就会推动党内民主良性快速发展局面的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对党员民主习惯、民主意识、民主作风的培育虽然有了重大进展,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全党性的民主习惯、民主意识、民主作风仍然处在养成之中,或者换言之,都没有完全养成。具体表现在:其一,部分党员仍不习惯于按照党内民主的要求、规则和程序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做事首先考虑采用的不是民主的原则与方法,而是非民主性的传统做法。这是因为我们党内的民主传统相对缺失,历史上破坏党内民主的做法仍然具有迁延性的心理创伤和强大惯性。这表现在党员群众的行为习惯方面,则是对民主取向的不重视。其二,对党内活动的思维定势仍然停留在组织本位、领导本位层面,没有彻底根除“党员工具论”思维,广大党员的主体意识、本位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均没有得到很好的确立。其三,一些党员干部遇事不注重发扬民主,不注意听取党员群众意见,仍然习惯于搞个人专断、个人说了算。而由于全党性的民主习惯、民主意识、民主作风都尚未完全养成,支撑党内民主又好又快发展的环境氛围迟迟无法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内民主发展的质量提升。因此,在党内民主发展的一定阶段呈现内卷化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发展党内民主的整体能力建设滞后
党内民主发展与相关能力建设的提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验表明:驾驭和控制党内民主发展的能力增强,党员和干部相应的能力素养不断提升,很容易就能够推动党内民主发展走上高效发展之路,也就很容易取得党内民主发展的较好成绩。反之,如果全党性的党内民主发展能力提升缓慢或者长期缺失,那么,所带来的只能是党内民主发展的暂时停滞甚至比较性倒退。七大至八大期间,是我们党的党内民主能力锻炼与培育比较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党内民主发展较为迅速、成绩较为卓著的历史时期。党的八大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随着党内民主生活的不正常和个别领导人对党内民主的破坏,相应地也弱化了对党内民主能力的锻炼培养。结果,由于能力素养的降低,党内民主发展不进反退,内卷化趋势不断加重,以致于出现了“文革”那样严重破坏党内民主发展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强化了对党内民主能力素养的锻炼提升,党内民主发展冲破内卷化,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发展局面。尤其是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以后,我们党一度出现了党内民主大发展大繁荣的图景。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能力、驾驭控制党内民主发展能力的提高与党内民主的快速发展不同步,党内民主发展能力不足的困境再次袭来,使得党内民主发展新一轮的内卷化倾向不断加重。究其根源,民主是一种上层建筑,党内民主发展能力的提升与经济基础的建构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我国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党内民主发展在许多情况下都要受此影响,因此党内民主发展的总体资源性条件是不充裕的。在党内民主发展的资源性条件不充裕的情况下,党内民主发展所赖以生存的资金支持、场所保证、时间成本均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就会大大制约党内民主发展的整体能力的提升,甚至会引发党内民主发展的能力性危机。
(三)党内民主的理论建设与创新力度不足
党内民主的建设与发展是一种实践导向的行为,它能够达到的程度与水平从根本上讲要依赖于党内民主理论的建设与创新力度。如果党内民主的理论发展活跃,理论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新理论的成长周期就会大大缩短。这样,党内民主发展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新理论指导,从而保证其实践发展的创新活力,也不容易出现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卷化趋势。但是,如果党内民主发展的相关理论建设严重滞后,理论的更新异常缓慢和艰难,那么党内民主发展自然就很难得到新理论的指引。在此境况下,党内民主发展中不断叠加的困境问题就无法在新理论的指引下得到圆满解决,从而助长内卷化趋势。
我们的党内民主发展是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党内民主发展。推进党内民主发展,没有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发展蓝图和一张规划完备的图纸,一切都要靠我们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党内民主的发展规律从理论上探索得比较到位,就可能推动形成党内民主发展的较快时期、较理想局面;反之,如果我们对党内民主发展规律从理论上的探索不到位,甚至经过多次反复折腾也不能到位,那就可能出现党内民主发展的暂时性休克状态,呈现出内卷化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对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但同时党内民主发展中的理论建构及创新却较为滞后、进展缓慢,这就无法保证以源源不断的理论创新提升相应的实践探索水平。其结果是,党内民主发展在某些方面出现暂时性停滞与简单性重复,与党员群众期望中的发展目标渐行渐远,内卷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显现。
(四)党内民主发展的制度化水平提升缓慢
我们党长期以来以强调思想建党为主,制度建党的传统相对缺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才开始推动了党的制度建设,开创了制度建党模式。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大问题。因此,党内民主发展要取得稳定的、权威性的效果,就必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就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持续制度化。持续制度化既是对党内民主发展成果的稳固性要求,也是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升党内民主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对其制度化要求的回应,并稳步推进了相关的制度建设,初步建构形成了党内民主发展的制度体系。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推进党内民主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化水平之提升依然是缓慢的,党内民主的制度化仍然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集中体现在:其一,许多被证明科学管用的党内民主发展实践成果、经验成果、理论成果都没有被及时上升到制度安排层面,结果,由于制度缺失所导致的党内民主发展“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因为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的状况依然存在。其二,党内民主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权威性不足,已经制定形成的许多好的制度要求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违反破坏或变相违反破坏党内民主制度规定的行为时有发生。从逻辑规程上讲,在较低的制度化水平之下,由于制度保障不力导致党内民主发展出现低效率增长甚至陷入内卷化陷阱,就不足为奇了。
(五)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关系协调处理不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其与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此观之,实现党内民主的良性健康发展,也必须协调处理好相关的内部关系、外部关系。目前看来,党内民主发展中诸多内外部关系的协调处理都存在着不到位之处。集中表现在:其一,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利益关系、权利关系、权力关系的协调处理尚未理顺,权力因素仍然具有强劲的侵蚀或损害权利、利益的行为倾向。其二,党内民主发展中的高层、中层与基层良性活动尚未建构起来。总体看来,党内高层对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视程度很高但推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够;党内中层对党内民主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多数情况下仅限于对基层民主探索成果的肯定与推广;党内基层推进民主发展的热情很高,实践探索也广泛铺开,但普通党员对党内民主的总体性需求不强烈,对自身主体地位、民主权利的价值性、功利性需求尚未完全觉醒。有时,面对滚烫的民主热情,我们禁不住要去问:党内民主发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党员需求,在多大程度上是组织树立政绩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得不向前推进的,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装点门面”;在多大程度上是党员群众愿意主动为之,在多大程度上是被动参与、“随大流”。其三,以民主为导向的党内权力关系处理以及建构在此基础上的党内权力科学配置模型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党内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格局仍然没有被打破。其四,制约党内民主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当前,党内民主发展与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协商民主的和谐共处共建机制尚未建构起来,党内民主发展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发展尚未做到有机吻合,这就使得影响冲击党内民主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例如,党内民主既是我国整个民主政治发展的引导力量,同时又受制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大环境。目前我国政治社会生活的整体民主化水平还较低,民主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崇。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党内民主发展不可能是跃进性的,只能是缓慢性地向前发展。而在缓慢发展的过程中,党内民主则很容易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出现停滞状态。总的看来,如果党内民主发展中内外部关系的协调处理不到位,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内耗局面,产生制约党内民主发展的后驱力,从而使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内卷化趋势加重。
三、党内民主发展中内卷化倾向的治理
内卷化造成党内民主发展的原地踏步甚至“进一步、退两步”,无疑会稀释党内民主发展的成就,阻碍党内民主的良性发展势头,对党内民主的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内卷化倾向,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加以治理。对之进行治理总的原则是:要切实尊重党内民主发展规律、运作规律、建设规律,着力提升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水平,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作为治理党内民主发展内卷化倾向的根本举措。在此之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对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内卷化倾向进行治理的基本路向。
(一)设立全党性的党内民主发展协调统领机构
防止党内民主发展中内卷化趋势的出现及加重,就必须保证党内民主发展有统一的安排部署、一致的行动方案,有领导、有组织、有规划地展开,以克服目前各地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的各自为政造成的混乱状态、简单重复状态。为做到这一点,迫切需要设立一个全党性的负责党内民主发展的协调统领机构,来统一领导和推进党内民主的整体性发展。这样一个协调统领机构可以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应是由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中组部有关领导同志及其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名望的党建权威专家及著名学者、全国党代表、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代表等方面的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以设在中组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构筑全党党内民主发展的整体框架,制定党内民主发展总体规划、基本原则及总体要求,组织领导推进全党范围内的党内民主建设与创新活动,及时研究解决党内民主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规避党内民主发展中的风险,应对不确定性因素,开展关于党内民主发展效能的综合评估,组织引领党内民主建设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正确轨道。
(二)制定党内民主发展的总体规划
推进党内民主规范健康有序发展,防止内卷化倾向的出现,就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因此,研究制定党内民主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我们治理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内卷化趋势必须要首先解决好的、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根据党内民主增量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我们可以从近期、中期、长期三个时间段去拟定党内民主发展的总体规划。
1.近期发展规划
“近期”的时间跨度大体上应是,从现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党内民主的近期发展规划目标应是:扎扎实实做几件推进党内民主发展、提升其发展质量与水平的实事,努力营造党内民主大发展、大繁荣局面。
2.中期发展规划
“中期”的时间跨度大体上应是,从现在起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党内民主的中期发展规划目标应是:着力建构形成党内民主发展的总体布局。
3.长期发展规划
“长期”的时间跨度大体上应是,从现在开始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或提前一点到2021 年建党100周年之时。党内民主发展的长期规划目标应是:在党内民主大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党的民主化”进程,并在党的民主化的总体要求之下使党内民主真正成为党的建设之主线、党的制度安排之中心、党的建设科学化之基础支撑。
(三)营造党内民主发展的环境氛围
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环境氛围,优越的环境氛围能够同时营造党内民主发展的软环境,并对治理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内卷化倾向产生积极影响。从治理内卷化倾向入手,努力营造党内民主发展的适宜环境氛围,就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扩大党内民主宣传,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人心向背事关事业成败。党内民主要发展,人心支持最重要。要建构形成全党、全民支持党内民主发展的局面,就必须首先通过党控制下的新闻媒体、舆论机构展开对党内民主的宣传攻势。特别是要深入宣传灌输发展党内民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阐释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设想与总体要求,表明党发展党内民主的信心与决心。通过反复宣传引导,切实形成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发展党内民主的统一认知,营造党内民主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社会氛围、党内认同。
2.培育党员民主意识,促进民主意识觉醒
党员的民主意识主要是指党员头脑中对党内民主的主观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观念理念体系,是实现党内民主人格化的前提与基础。具体应包括党员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等等。党内民主发展的主体实践者是全体党员,党内民主发展的程度与水平总体上要依赖全体党员民主意识的提升。如果党员的民主意识淡薄、民主观念缺失,对党内民主发展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党内民主的生存发展就失去了根基。因此,营造党内民主发展的环境氛围,着力培育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思想观念,就成为关键性举措。
3.养成民主习惯,形成民主自觉
民主习惯是党员在党内民主生活中养成的、相对稳固的行为模式。党内民主发展要获得广泛支持,必须将其充分融入到党员的思想行为习惯之中,使之成为党员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规定动作”。这就要引导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努力养成良好的民主习惯。培育好的民主习惯要坚持从党内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因为“小事养成习惯、习惯形成个性、个性决定命运”。同时,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带头克服与党内民主精神相背离的坏习惯,不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等等。
4.培育民主作风,养成民主品格
党内民主环境氛围的营造,需要一个良好的风气来引领。这个风气就是党内生活中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民主作风。党内生活中的民主作风,就是指党员干部在从事领导活动、开展党的工作的过程中,所建构形成一贯的具有民主价值精髓的行为风格、工作态度,是党员干部的民主品质、党性与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坚持和发扬民主作风,要求我们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在思想行动中自觉按照党内民主的原则要求办事,并努力建构形成符合党内民主要求的行为风格与思维模式。
5.提升民主素养,增强民主能力
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相应的能力素养支持是必须的。如果党员的民主能力素养提升不上来,那就会在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况。果真如此,党内民主发展的规划设计再精良,也会由于能力的局限而难以达到其目标要求。因此,营造党内民主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就必须在提升全党同志的民主素养、增强民主能力上多下工夫。提升党内民主能力素养,要着重在培育全党同志的民主决策能力、民主选举能力、民主管理能力、民主监督能力上下工夫,以形成党内民主意识、民主能力、民主实践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规范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探索
纵观近年来的党内民主发展实践探索,尤其是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的实践探索,许多并不是完全按照规范的路径和要求展开的,而是出现了靠想当然、自以为是、为出新而出新来进行探索的局面,以致于在目前党内民主发展实践探索表面的繁荣之下隐藏着各自为政甚至乱象丛生的巨大隐患,从而加重了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卷化趋势。因此,从治理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内卷化入手,就应理性思考对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探索进行规范的问题。
1.制定党内民主探索的实践标准
目前,全党关于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探索尚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就难以避免各自为政。因此,必须尽快研究制定全党统一的党内民主探索实践标准。关于党内民主探索的实践标准,必须涵盖: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和贯彻党章,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等方面的内容要求。
2.统筹解决党内民主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党内民主发展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多样,即使按照同样的标准与规范去推开,也需要直面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与困难。因此,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是党内民主实践探索中的常态。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能力、有思路、有效能地去统筹化解和解决它们。统筹研究解决党内民主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要冷静分析,坚持已有经验与开放性思维相结合,理性剖析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二要及时、准确,选取最佳方案去解决问题;三要能够举一反三,出现类似问题时第一时间知道如何应对。
3.规避党内民主实践探索中的错误倾向
与任何政党的党内民主实践探索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探索也是充满坎坷的。面临坎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些错误的思想倾向会时不时地干扰党内民主的实践探索进程。近年来,在有的学者或民间层面,干扰党内民主实践探索健康推进的错误论调就有所谓的党内分派论、民主亡党论、党内大民主等等。在党内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同包括上述错误思想倾向在内的各种错误倾向作积极有效的斗争,党内民主的整体发展环境就会被“带坏”,健康良性发展的势头就会被严重干扰。因此,规避党内民主发展中的错误思想倾向,这对于党内民主健康发展路径的维护显然是必要的和必须的。
4.及时总结民主经验、完善民主理论
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需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及教训,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完善相应的民主理论。这既是提升党内民主实践探索水平的必然归宿,也是党内民主发展壮大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总结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经验,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及时概括提炼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在探索党内民主发展的道路上通过敢闯敢干、勇于尝试所提炼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对于具有全面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好经验,可以依据一定的取舍标准与逻辑规程将其上升为新的理论,藉此丰富完善已有的党内民主理论体系。如此以来,有了鲜活经验和创新理论的指导,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探索始终走在科学化的轨道上。
(五)从根本性制度层面推进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建设
马克思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同理,党内民主本身也应是一种党内制度。基于亨廷顿关于“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过程”[1]的判断,综合其关于“制度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组织和程序与其制度化水平成正比”[1]的结论,党内民主发展要获得确定的价值观与稳定性,有效防止和治理内卷化发展倾向,同样要实现制度化。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就是要以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规范和保障党内民主良性运作的过程,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的过程。在由一系列制度安排所建构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中,起决定性、基础性作用的是党内民主的根本性制度。因此,从根本性制度层面推进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建设,显然是治理党内民主发展内卷化的当务之急。
1.完善党内直接民主制度,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党内民主有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两种形态。党内直接民主所关注的是普通党员的利益诉求与意志表达,是普通党员的权利实现问题,是党员直接参与决定管理党内事务的制度化体现。完善包括党员大会制度、基层直接选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等在内的党内直接民主制度,可以充分保障广大党员的政治权利,使党员可以凭借固有的政治权利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去影响党内权力的走向。
2.完善党内间接民主制度,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党内间接民主是通过党员选代表、代表组成代表大会,以党的代表大会的形式来间接反映党员群众意志,进而实现党员当家作主的民主模式,是目前党内民主发展的主流形态。党内间接民主本质上是党代表权力的实现形态。党代表的权力来自党员的授权,党员将“权力”授予给党代表之后剩下的就只有“权利”了,其影响党内权力的路径就是“用权利去制约权力”。完善党内间接民主制度,核心是完善党代会制度。完善以党代会制度为核心的党内间接民主制度,其对党内民主发展的内涵价值就在于,它以精巧的制度设计至少在形式上保障了党员的基本民主权利,从而为党员实现以权利去影响制约权力预留出充足的制度空间。
3.建构党内权力的民主化配置与运行制度
根据国外政党的基本实践,党内民主的引入及运行最重要的是要对党内权力的配置与运行产生实质性影响,使权力的运行更多更好地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更能规避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弊端。因此,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安排中,一个根本性的方面就是要切实建立起党内权力的民主化配置与运行制度。基本的考虑是,应建立起以党代会作为党内权力中心的权力配置与运行格局。具体设计是:实行党代会常任制、设立党代会的常设机构,使党代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中心不容置疑,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监督机构、领导机构名副其实,明确党代会主要行使决策权;由党代会选举产生党的委员会、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其常委会作为党的决策执行机构,享有执行权;由党代会选举产生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为党的监督机构,享有专门监督权;党委与纪委都隶属于党代会领导,它们互相之间是平等的兄弟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样以来,在党内民主内在逻辑的导引下,以党代会为核心的党内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适当分离的权力运行格局就建立起来了。这种权力运行格局的铺开,就会大大改变目前存在的“由于党代会闭会期间党委代行党代会职权,行使党内决策权;党委本身是执行机构,自然行使执行权;党委对纪委进行领导,又控制纪委监督权,从而造成党委集党内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的高度集权状态”,促使党内权力运行回归到其应然的轨道上去。
4.构建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的指标与测评体系
在当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背景下,党内民主建设与发展要走向科学化是不言而喻的。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是党内民主遵循客观规律运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党内民主建设的规律化。从结构上看,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是由若干符合客观规律和公认法则的指标支撑起来的。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测评,是规范保证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的必由之路。这尤其要在制度安排上予以体现。因此,在关于党内民主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规划中,突出对其科学化指标与测评体系的制度设计,越来越成为关乎党内民主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