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挪威的森林》解读村上春树作品语言特色
2013-08-15冯明舒
冯明舒
(天津外国语大学 日语学院,天津 300204)
一、引言
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家,29岁时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之后获奖无数,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1987年村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一时间风靡世界,盛销不衰,出现了“村上现象”,出版至今已超过26年,印刷总数已超过1000万册①数据引自《深圳特区报》2011年9月14日第B07版文章《〈挪威的森林〉:从小说到银幕》。。
中国于2001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简体中文版,引起了中国读者的极大反响,为什么《挪威的森林》会盛销不衰,村上作品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本文将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中语言特色的分析,揭秘村上语言的魅力所在。
《挪威的森林》主要讲述在日本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动荡的时候,青年一代的生活与爱情,他们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向往,对爱情既憧憬又恐惧,整部小说主题鲜明,语言自然清新,人物塑造和情景刻画十分入神到位,充分体现了村上语言的独特风格。
国内外关于村上作品的研究很多,在国内1990年到2007年各种期刊、报纸发表的论文将近600篇②数据引自孙雅丹2010年硕士论文《村上春树小说的语言特色及翻译特色——以〈挪威的森林〉为中心》。,目前,国内外有关村上作品的研究情况如下:第一,人物性格分析。田丰(2007)在《〈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世界》一文中深入分析了主人公直子的性格及死因,于丽君(2012)在《从电影〈挪威的森林〉解读村上春树作品中的迷茫和孤独》中诠释了木月、直子、绿子和渡边等四位主人公不同的人物性格。第二,日本文化内涵分析。王盟(2013)在《解读〈挪威的森林〉及其体现的日本文化内涵》分析了日本人性格特征及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第三,电影改编分析。李卿(2011)在《陈英雄迷失在森林深处》中指出电影版《挪威的森林》的失败之处。第四,林少华版译本分析。武晓梨(2011)在《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挪威的森林〉的译本比较》中指出林少华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本文主要以《挪威的森林》为基础,从情景刻画、人物塑造、比喻夸张的运用等方面解读村上作品语言魅力。
二、《挪威的森林》的语言特点
1.情景刻画——心旷神怡、出神入化
《挪威的森林》中情景刻画是这部作品最传神之处,虽然笔墨不多,但如诗如画的绿草地、延绵不绝的巍巍青山的描写,让人心旷神怡,将读者带入到青春懵懂的渡边与直子的世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品第一章作者回忆起18岁时的往事,有下面一段精彩的情景描写:
连日温馨的菲菲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脆,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壁。凝眸望去,长空寥廓,直觉双目隐隐作痛。《挪威的森林》P2
18岁的天空湛蓝湛蓝,青山绿草,微风徐徐吹过一望无际的芒草地,几个关键词就把我们带到青春年少的渡边与直子的世界,这段情景描写展现了渡边18岁时眼中的世界,一切都那么美好,没有任何干扰,充满了希望和对爱情的向往,也把读者带回了18岁,带入到作者的世界。
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多次出现对青山、草地、天空、雨、风、云等自然景观的描写,时而青山绿水、晴空万里,时而乌云密布、飓风骤起,手法变化多端、清新自然,很好地衬托了剧情,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下面这段情景描写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心境与上一段截然不同。
我合上眼帘,久久沉浸在记忆的暗影里。风声比平时更为真切地传来耳畔。风并不大,却在从我身旁吹过时留下了鲜明的不可思议的轨迹。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夏夜已有些深了。《挪威的森林》P54
上面是第三章当中的一段,直子给渡边回信说自己近况不是很好,可能要到疗养机构住一段时间,暂时不能和渡边见面。渡边收到信后十分难过,每天度日如年,深夜渡边无法入睡,夜很静,风声都能听得真真切切,风不大,但吹过时却能留下轨迹,这段情景描写用词准确,写法新奇,很好地衬托出渡边寂寞、孤单的心境。
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的情景描写可谓最大的亮点,写法清新细腻、用词准确、描写出神入化,善于用青山、草地、天空、雨、风、云等自然景观衬托剧情与主人公的心境,让读者完全沉浸在渡边与直子的悲欢离合之中。
2.人物塑造——形象贴切、入木三分
《挪威的森林》中最成功之处即为人物塑造,这也是这部小说能够畅销不衰的秘密所在,书中人物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小说中的很多人物似乎就在自己的身边。
村上对人物的描写可谓形象贴切、入木三分,三言两语就可勾勒出一个真实、完整的人物形象,下面通过小说中对“突击队”和“永泽”的人物描写揭示村上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
(1)“突击队”——渡边的室友
书中关于主人公渡边的室友有下面一段描写:
我的房间却干净得如同太平间。地板上纤尘不染,窗玻璃光可鉴人,卧具每周晾晒一次,铅笔在笔筒内各得其位,就连窗帘每月都少不得洗涤一回,这都是因为我的同室者近乎病态地爱洁成癖。《挪威的森林》P15
渡边的室友最大的特征就是有洁癖,村上通过三个行为很准确地抓住了有洁癖人的特征,“突击队”每周晾一次被子,铅笔都整整齐齐地放到铅笔盒里,最夸张的是每个月洗一次窗帘,作为一个住寝室的男生来说这些行为都是很难想象的,这些描写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立刻联想到身边类似的人。村上对有洁癖人的特征把握可以看出村上生活中很善于观察,刻画人物特征极其精准。
还有下面一段人物描写:
房间连美人画都没贴,而代之以阿姆斯特丹运河的摄影。我贴裸体画的时候,他开口道:“我说渡边君,我,我可不大欣赏那玩意儿呦!”然后伸手取下,以运河画取而代之。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洗脸时间惊人地长,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把满口的牙一颗颗拔下来刷洗了一遍。返回房间后,便“噼噼啪啪”地抖动毛巾,小心翼翼地按平皱纹后,放在暖气片上烘干,并把牙膏和香皂放回搁物架,随后拧开收音机做广播体操。他跳跃之时——也确实跳得相当高——便把床板震得上下颤抖。
《挪威的森林》P17
通过上面的描写可知“突击队”还有很多怪癖,和一般的男生不太一样,一是不贴美女照片,而是贴风景画;二是每天很早起床在床上做广播体操。村上用不多的笔墨很传神地刻画出一个性格怪癖、与众不同的室友的形象。
(2)永泽——渡边的朋友
永泽是《挪威的森林》中又一个很特别、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下面是小说中对永泽的描写:
永泽这个人,对他了解得越多,越觉得此君古怪。论读书,我辈较之他真可谓望尘莫及。他宣称: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
《挪威的森林》P36
永泽是一个集几种相反特点于一身的人,而这些特点又以十分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他热情得无以复加,连我都险些为他感激涕零,有时又极尽搞鬼整人之能事。他既具有令人赞叹的高贵精神,又是个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
《挪威的森林》P37
如果说“突击队”是一个不合时代人物的代表的话,那么,“永泽”则是人们心存向往和崇拜人物的代表,有显赫的家世,头脑聪明、风流倜傥、坦诚直率,但也有男性共有的弱点。村上对永泽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十分准确、活灵活现,没有把“永泽”写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这样才更真实贴切。
“突击队”和“永泽”是两个性格、境遇截然相反的人,一个性格怪癖、不合时代,一个得天独厚、时代宠儿,他们代表了社会上的两类人。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实生动,足见村上在人物塑造上的语言功力。另外,村上在刻画这两个人物时,并没有在两人的外观相貌上浪费太多笔墨,而是主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这也是村上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大特色。
3.比喻夸张的运用——天马行空、机智幽默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天马行空、机智幽默的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村上语言又一大特色,读后让读者对村上的想象力及语言功力叹为观止。
(1)比喻的运用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但村上的比喻与一般作家不同,他可以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和事物联系起来,让读者觉得既意外又叹服。例如:
她朝我转过脸,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头,轻轻地启齿,定定地看着我的双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
《挪威的森林》P3
村上将直子看渡边眼睛的样子比作好像是在寻找泉底游过的小鱼,既写出了直子看渡边时候的认真与执着,又写出了直子性格中单纯与活泼的一面,还能看出渡边对直子的喜爱之情。
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反正走路即可。仿佛举行某种拯救灵魂的宗教仪式一般,我们专心致志地大走特走。
《挪威的森林》P31
村上将渡边和直子散步的样子比作一种宗教仪式,本来这两件事情是完全没什么交集的,但村上把它们放在一起后你会发现非常幽默与贴切,两个人散步的时候不说话,不看风景,只是低头一直往前走,确实好像某种修行或者忏悔的宗教仪式。
但是使直子的面影在我脑海中如此浮现出来,总是需要一点时间的,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所需时间也愈来愈长。这固然令人悲哀,但事实就是如此。起初五秒即可想起,渐次变成十秒、三十秒、一分钟。它延长得那样迅速,竟同夕阳下的阴影一般。
《挪威的森林》P3
直子走后,渡边想起直子样子的所需时间越来越长,最开始只要5秒钟,后来变成10秒、30秒、1分钟,村上将时间长度的变化比作黄昏的影子,黄昏的人影会随着太阳落山而变得越来越长,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从来没有想过和时间长度的变化联系起来,这就是村上式的比喻,绝对会出乎你的意料,但比喻得十分贴切、恰到好处。
(2)夸张的写法
《挪威的森林》的幽默中带有一点讽刺意味的夸张写法,也是村上语言的一大特色。例如:
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洗脸时间惊人地长,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把满口的牙一颗颗拔下来刷洗了一遍。
《挪威的森林》P17
村上在刻画“突击队”人物特征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说“突击队”洗漱时间很长,好像他刷牙时会把一颗一颗的牙齿都取下来刷,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没有人会把一颗一颗的牙齿取下来刷,这里只是要说明“突击队”洗漱时要花很长时间。
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壁。凝眸望去,长空寥廓,直觉双目隐隐作痛。
《挪威的森林》P2
这是一段有关天气的描写,天高云淡,蓝天蓝到会让人觉得刺眼,在描写云彩时村上写道:云彩似乎被冻结了一样一动不动,形容没有一丝风吹过,云彩是不会被冻住的,村上的这种夸张的写法既形象又幽默,令人叹服。
村上作品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比喻出乎你的意料又让你十分认同,精练、幽默的语言给充满悲情的《挪威的森林》带来了一缕阳光。
4.拟声拟态词的使用——清新自然、活泼生动
《挪威的森林》中运用了大量的拟声拟态词,这些词的使用使得文章清新自然,十分生动,例如:
树梢间泻下的秋日阳光,在她肩部一闪一闪地跳跃着。
《挪威的森林》P9
“秋日阳光,在她肩部一闪一闪地跳跃着”,这里拟态词的运用一方面写出了渡边当时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渡边对直子的喜爱。
返回房间后,便“噼噼啪啪”地抖动毛巾,小心翼翼地按平皱纹后,放在暖气片上烘干,并把牙膏和香皂放回搁物架,随后拧开收音机做广播体操。他跳跃之时——也确实跳得相当高——便把床板震得上下颤抖。
《挪威的森林》P17
早上“噼里啪啦”时停时下的雨,到上午就完全止息了。
《挪威的森林》P19
直子“扑哧”笑出声来。
《挪威的森林》P19
文中大量拟声拟态词的运用,使整部小说的风格变得自然生动、通俗易懂,这种风格也正是村上作品语言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朴实,贴近生活,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5.动物的使用——细致入微、寓意深刻
小说在情景描写的时候,多次出现了对鸟、狗、蝉、鱼、萤火虫等动物的描写,一方面使小说变得生动有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很好地衬托了场景。
只见两只火团样的小鸟,受惊似的从草丛中骤然腾起,朝杂木林方向飞去。
《挪威的森林》P2
她朝我转过脸,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头,轻轻地启齿,定定地看着我的双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
《挪威的森林》P3
萤火虫在瓶底微微发光,它的光过于微弱,颜色过于浅淡。
《挪威的森林》P53
鸟是一种活泼、喜欢唱歌、无忧无虑的动物,小说中听到鸟鸣,一般都指主人公心情愉悦;而蝉和萤火虫都生命短暂,小说中代表的是死亡。
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往往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心境,而是借助自然景观和动物衬托当时情景及人物性格,这也是村上作品语言风格的一大特点。
6.简短的对话——简洁明了、塑造人物性格
《挪威的森林》中情景描写很多,但对话很少,这主要是由于剧情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所致,女主人公直子不善于表达,而男主人公渡边也不是很健谈,除了对话少之外,每一句都非常简短,经常会出现一句话只有两三个词的情况,这也是《挪威的森林》中村上语言特色之一。例如:
直子:渡边君,真喜欢我?
渡边:那还用说。
直子:那么,可依得我两件事?
渡边:三件也依得。
《挪威的森林》P8
直子:这是哪儿?
渡边:驹砉。
直子:怎么到这儿来了?
渡边:你来的嘛,我只是跟着。
《挪威的森林》P22
直子:睡着了?
渡边:没有,只是想点事。身体可好?
直子:嗯,还可以!
渡边:习惯一点了?
直子:一点点。
《挪威的森林》P124
从上面的三段对话可知,《挪威的深林》中对话虽然不多,也很简短,但可以说句句短小精悍,很好地衬托出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对于人物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情景描写、人物刻画、修辞运用、拟声拟态词的使用、动物的使用揭示了村上春树作品语言特征。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村上善于情景描写,写法清新细腻,描写出神入化,善于用青山、草地、天空、风、雨、云等自然景观衬托剧情与主人公的心境;二是村上精于人物刻画,寥寥几笔就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实生动,并且从不在外观相貌上浪费太多笔墨,而是主要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特征;三是村上语言十分富有想象力,作品中运用大量的天马行空、机智幽默的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四是拟声拟态词的运用,使整部小说的风格变得自然生动、通俗易懂;五是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往往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心境,而是借助对鸟、狗、蝉、鱼、萤火虫等动物的描写衬托当时情景及人物性格,这也是村上作品语言风格的一大特点;六是简洁明了的对话对塑造人物性格特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挪威的森林》解析村上作品的语言特点,没有涉猎村上的其他作品,这将作为以后的课题继续探讨。
[1][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张俏岩,宿久高.从《挪威的森林》看村上春树的孤独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4).
[3]谢志宇.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J].外语研究,2004(4).
[4]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魅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5]俞杭燕.试析《挪威的森林》的孤独主题[J].文学教育,2012(5).
[6]魏大海.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 —解读《海边的卡夫卡》[J].外国文学评论,2005(3).
[7]林少华.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8]赵仁伟,陶欢.“现实是凑合性而不是绝对性的”——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非现实性因素与现实性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2(1).
[9]高文惠.西方现代视域中的村上春树[J].德州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