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

2013-08-15闫桂萍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研究

闫桂萍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在我国,儿童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并没有受到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的重视,在20世纪末,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办《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取消资格,其仅仅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被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个二级学科的名下,可见教育部对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21世纪初,只有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仍然在开设儿童文学教学研究,全国的儿童文学的工作者更是非常少。曹文轩先生在2006年6月发表在《文艺报》上的《文学应给孩子什么?》一文中指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其从道义感、情调、悲悯情怀等方面说明了儿童文学是为人“打精神底子”,其是从国际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既然儿童文学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却得不到教育部门的重视?这对我国儿童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学研究一般包括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研究等三个部分,儿童文学研究一般也可以分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儿童文学批评研究和儿童文学史研究。经过儿童文学工作者的努力,中国儿童文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很多优秀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也走向了世界。国外许多儿童文学故事深入人心,例如:《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哈利波特》等。中国的儿童文学故事形象也有很多比较深入人心的,例如:小老鼠舒克和贝塔、孙悟空等。

一、儿童文学的存在形式研究

(一)儿童文学的多媒体存在形式研究

这类多媒体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图画书、卡通读物、儿童电影、电视、儿童戏剧、网络儿童文学。我国学者杨鹏是最早研究卡通读物的,其在2004年《新华文摘》第15期中被转载了《中国卡通“卡”在那里》一文,其作品《卡通叙事学》在2003年出版,该著作研究了美国和日本的商业卡通形象,利用了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原理,主要是为了研究创作卡通故事的艺术规律以及对中国卡通故事创作的借鉴意义。谢芳群在2003年撰写的硕士论文《文字和图画中的叙事者》中研究了儿童文学中的文字与图画的关系。《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展》、《中国动画电影史》于2005年出版,弥补了中国儿童电影研究的空白。郑欢欢博士的《论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基本精神》揭露了儿童电影的艺术本质,对儿童电影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络儿童文学一般是指发表、储存在网络上的可以供读者传播和阅读的原创儿童文学以及传统儿童文学的网络格式。《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发表了郝月梅的文章《电子传媒文化与儿童文学》、《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发表了阮永梅的《对网络儿童文学的浏览和思考》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二)儿童文学与教科书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一直是儿童文学研究的重点。方卫平、曹文轩先生等积极参加《新语文》的编写工作,曹文英2007年出版了《儿童文学应用教学研究》,朱自强2002年出版了《小学语文文学教育》,周晓波2004年出版了《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这些著作都从各自的角度研究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科书的关系。

(三)关于儿童文学出版传播研究

目前,有关儿童文学的重要理论著作以及论文集主要有:2001年海飞出版的《童书海论》,2005年海飞出版的《童媒观察》,2000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创新与开拓》,2003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迈向新世纪的少儿编辑》,在这些著作中作者进行了宏观性、战略性的评价以及综述,抒发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出版传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二、中国儿童文学与教科书的关系

2010年年末,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系列语文教科书对外界出版发行,一时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老课本”遭到了社会的热议和热销,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传播和扩大事件的影响力,一时间“老课本”被宣传和被炒作,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老课本”的魅力究竟何在,为什么人们愿意选择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课本”,而不愿意阅读经教育学专家费尽心思编撰的新时代的语文教科书呢?七十多年过去了,“老课本”是否温暖如旧,其中的教学内容是否依然展示着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表达着生命之间微妙的联系,是否依然是正义、公平、自由等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表达。在当今社会物质第一,拜物主义倾向极为严重,精神生活极度空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心灵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老课本”仍然是“真善美”的代表,其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用循循引导、娓娓道来的方式向儿童讲述“真善美”以及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互相关爱。而并非采用居高临下、说教的方式强迫儿童接受。相反,目前的语文教科书则太过功利或者势利,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当下的教科书主要侧重于应试的方法和技巧,显得过于呆板和僵硬,儿童在阅读的时候会比较枯燥乏味,失去阅读的乐趣。语文教科书像模具一样,旨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个符合家长要求的听话的孩子,孩子的本能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的个性得到不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体系长期优胜劣汰的功利色彩因素造成的。“老课本”的热议和热销充分说明人们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人们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普遍感到缺失和迷茫。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这是不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怎样更加合理地和有效地进行变革和弥补,中国的儿童文学研究是应该完全借鉴西方还是应该努力寻找民族文化的因素,创造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优秀的文化作品?2010年发表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课文论争及教科书儿童文学选编原则》是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老课本”的热议和热销引发的思考,不仅与现在我国儿童文学教育所表现出的问题有关,还对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提出了思考,促使我们不断地回顾历史,总结经验。

三、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经典的关系

王富仁曾表示: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校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教育目的不会是儿童,尤其是现代的学校教育体现着强制性,永远也不可能使儿童的个性和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的强制性并不代表儿童文学研究和教学也要具有强制性,儿童文学应该是亲切、有趣、平易、真实、自由,给人以温暖的。经典文学研究发展的障碍是显露的;相反,儿童文学发展的障碍则是内在显现的。中国现代的教育方式含有明显的儒家文化色彩,这类教条式的教育方式,对人的个性和身心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化的教育思想就开始嫁接西方文化的教育思想。近代西方主张的是主智主义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国的西式学校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物质实利主义和国家功利主义的思想,完全没有精神上的超越性。在主智主义的学校教育模式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教育,儿童需要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周作人主要反对的是各类道学理论和思想教条导致的儿童的思想的僵化,比较注重儿童思维的自由发展和童趣的发展,而其却忽视了儿童自身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观念的形成。鲁迅则认为,在儿童全生命的自然发展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儿童教育思想。在巨大的争议声中,鲁迅的作品逐渐地远离现在的语文教科书,《鲁迅作品教育的内驱力:批判思维》、《“儿童的发现”:周氏兄弟思想与文学的艺术性》、《“儿童”:鲁迅文学的艺术方法》之类的作品都证明了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前期的作家的作品依然是经典的作品。这充分说明鲁迅的教育思想、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在现代的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

四、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分析

2006年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史》是儿童文学研究史方面的巨著,该书首先对儿童文学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对珍贵的文学史料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并对中华民族的儿童文学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把握。《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这本书研究了儿童文学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关系、儿童文学重要问题研究以及儿童文学新思维的形成研究等,并与西方儿童文学进行了比较。《蒙古儿童文学概论》、《发展中的内蒙古儿童文学》、《广东当代儿童文学概论》、 《中国朝鲜族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论》、《重庆儿童文学史》、《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都是我国地域儿童文学研究的代表。

《都市文化的早期图像记忆:1935年的三毛漫画——兼谈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未完成的探索》中指出:与《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不同的是,1935年的漫画主要讲述的是底层民众生活的不同以及上海市民的阶层生活。1935年的漫画反映了中国早期的都市文化记忆,其反映了上海中产阶级儿童的生活状况。对现在儿童文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考察与构想: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论现代性视野中儿童本位的文学话语》对上述思想方式进行了研究。李钧指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首先应该呈现历史本相的文化史观,应该包括大陆以及港澳台三地。既要写“左翼”主流区的文学,又要写“沦陷区”、“国统区”的文学。对于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应该进行比较研究,需要研究现代儿童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纵向关系,研究的理论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五、儿童文学中的多媒体儿童文学研究

差不多整个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孤立文本的研究,文本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上,文本、作者以及社会三者的关系上。现代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的创作虽然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儿童文学的创造也有自身的特色,过多地向国外儿童文学创作借鉴难免让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失去自身的特色。在中外儿童文学作品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出现的研究成果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方卫平),《变异:在于适应文化——“灰姑娘”与中国同类型童话的比较研究》(陈华文),《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刘绪源),韦苇的《欧人所了解的中国儿童文学》。有学者利用后殖民理论对中国儿童文学进行解读。在与国外文学作品的比较中,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建立自己的理论,这类比较应该向多学科进行延伸,例如:科技领域。英国著名儿童理论家托尔金认为,童话故事最根本的是关注“愿望的满足性”,除了满足愿望,还要刺激人们内心深处的愿望。在童话世界里,人们无法用常识去判断这件事是否可以发生,但是人们希望这件事发生,人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心底的愿望。童话就是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将人们内心中的愿望表现出来。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哈利波特》,这些文学作品都被拍摄成了影视作品或者是被绘画成了图画书,通过这些方式更容易让读者理解。下面将详细地分析这些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发表于1846年。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白雪公主》,也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长动画片,根据格林童话改编,由迪斯尼公司出品。故事主要讲述白雪公主因为美丽漂亮而被其后母妒忌,发誓要把她置于死地。但白雪公主先后得到武士、森林鸟兽及七个小矮人的帮助,逃过了一劫又一劫,后母则自食其果死于山崖下。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形象,例如:孙悟空、小老鼠舒克和贝塔、喜羊羊、蓝猫、大角牛等都比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但是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似乎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文学作品的题材上大多集中于对儿童道德方面情操的培养,很多文学作品都无法真正体现儿童内心深处的期望,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类似于《白雪公主》、《青蛙王子》、《拇指姑娘》之类的爱情故事是很少的,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往往忽视儿童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和能动性。类似于图画书、视频资料等儿童文学形式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形式,应该受到我国儿童文学工作者的重视。

[1]杨国荣.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J].名作欣赏,2011(17).

[2]冯素芳.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J].晋中学院学报,2011(2).

[3]王蕾.安徒生童话的翻译与中国现代儿童观的建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5).

[4]王静.开创者的脚步——谈叶圣陶童话的融创性[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5]陈晓莉.20世纪90年代外国儿童文学译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儿童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