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塞尔现象学与语言研究

2013-08-15王晓峰

关键词:胡塞尔质性现象学

王晓峰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92)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是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被称为“现象学之父”。他有这样一句名言:现象学展示了一个中立性研究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着各门科学的根[1](P7)。现象学对于世界哲学的发展,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而言,都有着深远而且广泛的影响。在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哈贝马斯曾经将以胡塞尔为首的现象学称为四个“哲学运动”之一,可以说是给了很高的评价。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直观描述的方法至今仍是与语言分析法、辩证法并列的三种主要认识和思维的方法[2](P189)。现象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为欧洲的现象学运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创作了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还为之后的各种美学、心理学、文学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现象学还为经济学等学科提出了一定的方法操作。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而言,无论对胡塞尔是否认同,都无法摆脱他所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胡塞尔几乎是无所不在的。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总体来说其思想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年)、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在不同的时期,胡塞尔的现象学有着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内容。

(一)前现象学时期

在早期的哲学生涯中,胡塞尔是从研究对数开始的。在大学时代,胡塞尔研究的数学、天文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而后师从布伦塔诺学习哲学,在《回忆布伦塔诺》一文中,胡塞尔回忆说自己是从布伦塔诺的讲座汲取到了一种献身哲学的信念。而在他的一生中,也是将“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作为坚定的信念来执行和进行哲学的探索的。此外,胡塞尔对于大话和空话并不信服,而是要求和希望那些哲学上的“大纸票”兑换成有效的“小零钱”,来更好地解决哲学的问题。同时,他拒绝形而上学的思辨,主张在“看”、“直观”中把握实事本身[1](P11-12)。

在1891年,胡塞尔发表了《算数哲学:心理和逻辑研究》,他提出了通过数学基本概念的澄清来稳定数学的基础,这种通过数学和逻辑的方式,来对哲学进行研究和运用的方式,可以说是胡塞尔现象学理论中的重要方法之一[1](P35)。《算数哲学:心理和逻辑研究》主要探讨了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受流行的心理主义思潮的影响,胡塞尔试图用心理规律来解释数学和逻辑规律。他希望可以通过建立一种“纯粹的”、“本质的”或“意向的”的心理学,并将之作为一种可以成为任何一种经验心理学的基础。很快,胡塞尔却又发现这种思维很容易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而针对这种问题,胡塞尔开始对心理主义进行批判,并尝试提出一种摆脱心理学的纯粹逻辑的客观主义纲领[3]。

(二)现象学前期

现象学前期,主要是指胡塞尔在1900-1901年发表的2卷本的《逻辑研究》和1913年的《纯粹现象学和想象学哲学的观念》中的研究成果,是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主体部分。在1907年,胡塞尔对现象学做出定义:“现象学,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1](P39-42)在这段话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作为方法的现象学和作为哲学的现象学,其中前者主要就是涉及这一时期的先验本质的现象学。

1.意向性的现象学分析

(1)意识行为的意向本质是质料与质性的统一。胡塞尔认为客体化的行为都是奠基性的。他将客体化行为分为称谓行为和陈述行为,并且名称和陈述之间是可以转变的,而它们的质性,至少属质性并不会改变,所以胡塞尔所确定的意向本质是由质性和质料两个成分组成。质性是一种内在规定性;而质料在某种程度上是为质性奠基的对象立义的意义(立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意指存在,就是设定的质性;将存在置而不论就是不设定的质性[1](P46)。

(2)充盈是行为的体现性内容。同时在胡塞尔看来,每一个具体、完整的客体化行为都是由质性、质料和体现性内容组成[1](P51)。而体现性内容就是指充盈或是感性材料,质料与“含义”、“意义”同义,意向就可以理解为是意指,即给予意义、赋予质料。

(3)意识活动以立义为形式,从形式上来说,立义分为符号性、直观性和混合性等三类。直观性又可再细分为感知性和想象性的,因此,所有的客体化行为在胡塞尔看来都可以划分成符号意识、想象、感知和混合表象等四类[1](P82-83)。这样,意识性就涉及意识行为的质性以及作为基础的立义(包括立义形式、立义质料、被立义的内容),意向性理论就是对意向活动的分析。

2.本质直观方法

胡塞尔认为,直观可以分为个体直观和观念直观,并认为本质直观是个体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质直观与传统的感性直观相比有两个不同之处:一是感知与想象的差异在本质直观中不起作用;二是在对本质的把握中,存在设定与存在的不设定也不起作用[1](P131)。

意识还原需要扬弃对于超然的以及独立于意识的自在之物的信念,并且重新返回到意识领域。本质还原则是避免了容易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意识还原,扬弃对意识中的个别之物之存在的信念,直观到自身的明证性的本质之物。而先验还原则是胡塞尔现象学的进一步还原。同时,“本质还原”不仅涉及与“本质直观”有关的一般对象,而且还涉及与“本质判断”所相关的一般性事态。从概念上来说,本质还原是将具体的事实还原为一半的本质,也就是把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还原为意向的本质[3],可以被称为一种对个体的和经验的存在所进行的“暂时性”本质排斥。

3.从本质现象学向先验现象学过渡

1913年,《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发表,可以说是胡塞尔从《逻辑研究》时期的“本质现象学”向“先验现象学”过渡的标志。先验还原不仅对于胡塞尔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且具有操作上的步骤性。先验还原在解决哲学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上,也就是在解决存在为之存在,以及存在本身的问题上,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胡塞尔的理论中,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先验的主体,而先验还原则是将世界的自由存在还原为世界对于先验的主体的存在,而先验还原则是一种意识的活动[3]。因此,转向先验意识就意味着转向主体和自我,一切脱离了主体和自我的知识都只可能是一种独断的设立。

(三)现象学后期

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36年)中,胡塞尔改变了自己以往的观点,并对自己的唯理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自我批评,同时,还将现象归结为生活世界,而不再将之作为自我的创造物。胡塞尔的这种观念形成了“生活世界现象学”和“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晚期,胡塞尔将哲学目光从形而上学的思辨转向对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的关注,标志着传统哲学向生存哲学转向。

1.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个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它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主观相对的以及直观的世界。胡塞尔对“视域”一词进行了扩充,意为人可能看到的东西,而最为广泛的视域则是我们所处的世界,也就是生活世界。胡塞尔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拯救纳粹时代欧洲人所发生的关于人的危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科学世界超出了生活世界的直观、主观、相对的视域,将自身显现为一种超主观、超相对的客观性;而科学世界的基础又建立在生活世界的直观视域上[1](P135)。

2.交互主体性

交互主体性又译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观性等,这个概念首先是作为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而被提出来的[2](P161)。“交互主体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相对于自我而言的他我、他人,涉及“我”与“你”或“我”与“他”的关系问题;其次,涉及“我”与“我们”的关系。简单来说,交互主体性的问题就是认识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问题[1](P139)。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提出,使先验现象学摆脱了“唯我论”或“自我论”的假象,同时也把握了客观世界的原本构造,为诸如“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社会世界”、“文化世界”等提供了本质说明。

二、现象学与语言研究

在简单了解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之后,再来探讨现象学与语言的关系就更为清晰了。

(一)现象学与语言

在胡塞尔的理论中,两次都曾经靠向了语言问题,但是本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在早期的现象学研究中,胡塞尔虽然认为语言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他的具体研究中,却并不怎么重视。如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现象学中的语言问题,也就是“表达”与“含义”分别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研究,但是他又认为“但现象学的意义理论和语言分析在他的哲学中占有第二行位置”[4](P33)。在后来的《几何学的起源》中,胡塞尔才将语言学的地位更进一步提升了,而“语言”的地位也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此,在现象学的研究中,语言在现象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

现象学家所要阐释的语言并不是语言学家要探讨的语言。现象学的语言研究和分析,都是一种先天性的和本质的东西,而非经验所导致的,这种强调语言研究和语言分析是本质而非事实的陈述属于一种先天的陈述。也就是说,胡塞尔所要讨论的主要是理想语言(观念语言),即单义的、正常的、普遍有效的现象。并且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语言才有可能和观念对象性产生联系[5]。

而在《几何学的起源》中,语言的观念再次发生了变化。胡塞尔将语言还原看成了现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本质还原则需要最终转化为语言还原。此时,语言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中,不再是第二重要的位置,而是变成了最为重要的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同时,语言还原第一步将被构造的语言置入括号之中,悬搁起来;第二步揭示出本源的被构造性的语言,即超越论的语言[5]。这样一来,语言在胡塞尔思想中就具有了自然形式的语言和超越论的语言这个双重的含义,但是又产生一个悖论:既需要自然语言,又要超越自然语言。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需要这样的描述,在交互主体的共同体中对观念性的条件做出规定,交互主体性首先是自我与自我之间、“我”的现实当下与其他的当下本身之间的非经验性关系。

(二)现象学与语言哲学

胡塞尔后期的主体间性理论和生活世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主体主义哲学即语言哲学。语言的本质特征是非心理性的、非私人性的和主体间性的,因此,语言哲学从一开始就有反对主观心理表象、反对个体内向的反思、排斥主体自我的倾向。所以语言转向可以说是继先验转向后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彻底的立场对建立在个体意识和心理表象基础上的认识论的主观任意性和唯我主义倾向做更进一步的克服,使一种模糊的心理意识、感觉知觉表象转化为一种可以明确言说、公共交流的语言。这恰好就与胡塞尔早期本质现象学反心理主义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胡塞尔事实上是这场语言革命的参与者。

早期语言哲学反对心理主义,追求语言的意义自在性,将语言的意义作为一种理想的客体化单元而独立于说者和听者的心理状态,这与《逻辑研究》时期胡塞尔所持的观念自在论有共同的宗旨。而后期语言哲学更进一步通过语言的交流性、公共使用性和非私人性而走出自我主体实现一种主体间性的建构,也与胡塞尔晚期思想试图跨越唯我论的努力有着极大的共性[2](P219)。

三、结论

胡塞尔是西方哲学史上可与柏拉图、康德这样的人物并肩而立的少数几位顶尖的哲学家,其现象学思想经历了四十年、三个不同时期,不仅为现代人拆除了两千多年来形成的牢不可破的思想藩篱,而且打开了一个立足与人本身来全面看待生活并重新赋予人生意义的广阔视野。他的现象学哲学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广泛影响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特别是存在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尽管他对语言的解释并不多,但是他提出的本质还原与交互主体性理论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可以说,他也是语言转向的开辟者之一。

[1]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寒春,陈君.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脉络及思想意蕴[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

[4]倪梁康.现象学的始基——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理解与思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5]王庆丰.语言与现象学的本质还原[J].社会科学辑刊,2010(3).

猜你喜欢

胡塞尔质性现象学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中职护生对临床带教教师期望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