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结婚十年》中的新女性形象
2013-08-15李佼洁
李佼洁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作为女性主义者,苏青作品的内容大多是站在女性的视角和观点来书写的。《结婚十年》这部小说尤其集中体现了其作品以平实的笔触书写凡俗人生的特点。真切描写了一对并无感情基础的夫妇十年平凡而实在的婚姻生活,细致地叙述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和情感纠葛。女学生苏怀青经人介绍,与从未谋面的男青年徐崇贤举行了新旧合璧的婚礼,步入婚姻殿堂,之后便依照着传统,像所有已婚妇女一样,开始了寂寞乏味的全职太太生活。在这没有爱情的婚姻中,与丈夫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夫妻间的争执,婆媳间的生分,姑嫂间的磕碰,母女间的隔膜使得她倍感孤独和失落,并最终忍受不了自身价值和尊严被压抑损害的痛苦,在结婚十年后与丈夫分手。
《结婚十年》通过对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描写和人物心理丝丝入扣的把握以及对浓郁生活氛围的成功营造,将许多人熟视无睹的生存状态、许多作家不愿甚至不屑涉足的生活场景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下文将着重探讨《结婚十年》中的新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
一、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女性
(一)中国历史上传统女性的地位
我国女性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十分低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地位:男性的附庸和寄食者
家的秩序是严格的男性秩序,“子承父业”等一系列形容父子相继关系的字眼,体现的都是这一家庭秩序内的男性之间的联盟统治原则。女性的一生都受到家庭的规定与男性的制约;同时,女人还是寄食于人的人,跟从谁便寄食于谁,跟从谁便屈服于谁,是完全没有地位而言的。
2.文化地位:受制于操纵着整个话语系统的男性话语权
以《释名》为例:“天子之妃曰后,后也,言在后不敢以副言也;诸侯之妃曰妇人,夫,扶也,扶助其君也;卿之妃曰内子,在闺门之内治家也;大夫之妃曰命妇,妇,服也,服家事也;妻受命于家也;士庶人曰妻,夫贱不足以尊称,故齐等言也。”这里,规定词义、发布话语、作为主体和第一性标尺的仍然是男性。对“后”、“夫人”、“内子”、“命妇”、“庶人”及“妻”等等这些专用于女性的字眼作何解释,完全不由女性自己,而是根据她们所后、所扶、所齐的男性而定,《释名》说话主体的思想方式本身就意味了一种男性专制。《释名》如此,其他符号系统也是如此。男性创造了女性的词、字,创造了女性的价值、女性形象和行为规范,也创造了有关女性的一切陈述。
3.空洞的状态,无所谓“女性”
两千年父与子的权力循环中,女性是有生命而无历史的。那里有妻、有夫后、有妇人、有婢妾,而没有女性。就如《浮出历史地表》所说:“在文学中,也是在现实中,女性们只有两条出路,那便是花木兰的两条出路。要么,她披挂上阵,杀敌立功,请赏封爵——冒充男性角色进入秩序。要么,则解甲还家,穿我旧时裙,著我旧时裳,待字闺中,成为某人妻。”在他人规定的两条路之外,女性只能是无名、无意义的。
(二)《结婚十年》中女性地位低下的表现
男女主人公婚礼时,“男席的酒菜较女席好,这也是习俗,女客们绝不会生气”。
怀青生产时,在得知她生下的是女儿而不是儿子后,“顿时全室中静了下来”,“婆婆也敷衍一声:‘你再睡一忽儿’便出去了”,母亲也安慰她:“儿呀,委屈些吧,女人总是受委屈的,只要明年养了个男孩……”
端午节选粽子,“不过既然是公公挑的,便没人敢反对,一家之主挑只尖儿,还会有错吗?”
这件件事例都恰到好处地揭露了男尊女卑的现象。书中还有很多能够反映这类问题的描写,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二、《结婚十年》中的新女性形象特点
(一)对纯真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向往
苏青笔下的苏怀青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向往,即使已为人妇,在遇到自己以为的“真爱”——应其民时,也敢于大胆表露自己的感情,甚至在发现自己怀有身孕时,还有过为真爱舍弃家庭和孩子的念头:“舍不得他,我只恨自己,恨腹中一块肉,当夜我就起了一个犯罪的念头,我想打胎”;她还说:“我希望有一天,贤与我像国王与王后一般,穿着灿烂的衣服,翩翩飘进舞池,众人都闪避开了,眼瞧着我们在疾旋着,疾旋着。”对于家庭,怀青曾经心里想到“对于‘小家庭’三个字倒确实有些心向往之”。
(二)追求人格尊严的意识,不甘受到男人的压迫,敢于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首先,苏怀青认为男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男人受到女人的尊敬,同样也应该尊重女人。她在受到丈夫的委屈后,“索性掉下泪来同他吵:好意奉承你的客人,还要鸡蛋里挑骨头同人瞎讲”。她还认为女人应该自尊自爱,不自卑,尊严是自己争取来的,“任何苦难且自忍受一下吧,做人就是要争一口气”。
怀青对被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非常不满,对生孩子的痛苦抱怨颇多:“可恨的孩子!可诅咒的生育!假如这个叫做什么德的出来了,我一定不理他,让他活活饿死!”
对自己受到的委屈,苏怀青也不像传统妇女那样忍气吞声,而是直接反击,发泄出来,“我说谁要喝你奶,人奶又腥又淡一些味道也没有。她讪讪地自进后房去了。我不是不识得人家一片好意,我是恨她霸占了我的孩儿,还要向我来多嘴夸耀似地”。
(三)追求经济独立,不愿做男人的附庸
苏怀青在当时是独立意识非常强的新女性。小说中不止一次提到她要找职业的意愿。她对丈夫不愿负担养家的责任而懊恼,想过找职业出气,“我就出去也不怕饿死,真是没的倒霉死了,嫁着你这种只会做寄生虫的男人!”因家庭生活困难想找职业挣钱补贴家用,“我很难过,巴不得能帮他赚些钱来补贴家用,而且最好在面子上能够不让他知道”;并且还付诸了行动,“余白是个写文章的,他现在要办刊物,我答应替他写文章了”。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苏怀青终究想过找职业,也终究迈出了这一步。
(四)正视自己的欲望,对和谐的性爱有着美好的追求和渴望
中国封建社会建立在两性关系领域特别是女性愿望领域中的男性法令使妇女们长期受到性的压抑。两千多年来,妇女的“性”仅仅是为了满足男性而存在,丝毫没有自我价值,但在这里,苏青借苏怀青之口勇敢地说出了广大妇女内心中对性爱和欲望得到满足的渴求:“我需要一个青年的、漂亮的、多情的男人,夜夜偎着我并头睡在床上,不必多说,彼此都能心心相印,灵魂与灵魂,肉体与肉体,永远融合,拥抱在一起。”
(五)打破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苏怀青在对待儿女不同的性别方面,也与当时的传统思想有所不同。在产下第一个孩子后,怀青并没有同其他家人一样因为她是女儿而嫌弃她,“我已有了孩子,我已有了最宝贵的孩子呀!”她不随传统偏爱男孩,而是说“我的女孩,我爱她,只要有她在我的身旁,我便什么都可以忍受,什么都可以不管,就是全世界人类都予我以白眼,我也能够独自对着她微笑!”
(六)有自己的爱好、追求和理想
作为知识女性的苏怀青,热爱学习和阅读,即使知道丈夫不喜欢自己看书,依然“常偷翻着他的法律及社会科学书籍看”;她还有利用文字来赚钱的远大理想,“常摘记抄录下来,准备自己做洋洋万余言的论文”。相反,离开了书本,她便没有了热情,“觉得生命渐渐的失去光彩了,有时候静下来,心头像有种说不出的惆怅,仿佛有一句诗隐隐绰绰的在脑际,只是记不起来”;“我常常叹气,眼睛迟钝地,脸色苍白了”。而一旦能向自己的理想迈进,她又会满心欢喜。
(七)希望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鄙视封建迷信的思想
在旧社会,一些传统的旧思想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而这些旧观念到了苏怀青这里,往往就会受到质疑。小说中关于她出嫁的场景,就显现出了她这一特点,“我觉得坐了花轿上青年会去行文明结婚礼,实在有些不伦不类”;“这规矩虽不是他自己首创,但不知怎的,我对于这点竟是感到非常不快”。
三、《结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识
在涉及女性意识的小说创作中,作家以女性视角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探讨女性价值与生命意义,以女性的立场进行富有女性生命质感的书写。这种书写,不仅使作家确认自身“女人”的本质,寻求主体意识,欲达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实现女性自身摆脱男性附属地位的独立型社会角色的定位,而且握有女性生命特色的生理状态、心理体验,比如母性的光辉、纯真的爱情等。那么《结婚十年》所反映的女性意识又有哪些呢?
(一)写作立场的女性化
《结婚十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走向坚强独立的少妇的历程。婚后回家省亲时,母亲把自己当外人似的以礼相待产生的隔阂,是少女在身体脱离母体后的第二次精神分离,伴随着这种略带孤独而又无所依傍的阵痛,我们读到的是血亲的远匿、亲情的消失、成长的无奈、性别的萌动以及必然的独立与成熟。无论是“要替普天下的女孩子们出口气”,走出家门做小学教员,还是卖文为赚得钱财补贴家用,直至最终离婚后独立生活,苏青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不再附属于男性的独立自强的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怀青这一形象追求的是与男性的平等,要求得到社会的认可,试图通过女性可以独立地生存证明女人离开男人一样可以生存,女人是独立的主体,不是男人的附属。苏青这种摆脱男性附属地位的尝试,归根究底是寻求自我、确立女性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精神远足。
(二)独特的女性体验
《结婚十年》中强烈的女性意识还表现在对蕴含生命特色的女性生活体验的书写,特别是作为母亲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母性,是女性的天性,女性主义文学认为,女性作家应当关注的三个首要问题之一就是母性的问题。而苏青创作正表现出了这样一种强烈的母性体验和母性关怀。女主人公经历了生产的剧痛产下了“宝贵的孩子”,因为是女孩,遭到全家人的轻视和冷待,可是女性本能中潜藏的那股巨大的母性力量,使得女主人公再次获得了无尽的力量。“我的女孩,我爱她,只要有她在我的身旁,我便什么都可以忍受,什么都可以不管,就是全世界人类都予我以白眼,我也能够独自对着她微笑。”母爱,在使主人公拯救了自己和自己无辜的孩子,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构筑了坚强的血缘同盟。
(三)反叛男权文化和追寻女性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男女两性被规范为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体系:男性为社会文化的参与者、家庭的主人、生活的主宰者;女性则是家庭的女仆、男人的依附。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妇女在经济上“无私蓄、无利器”的弱势处境,以及在人格上的“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无权地位,使女性从根本上丧失了自我意识,完完全全成为了男性的附庸。女主人公苏怀青或者说苏青本人就处于这样一个传统文化背景中。
尽管苏怀青是生长在这样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社会里,但她这个受过“五四”洗礼的“满肚子新理论的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绝不亚于时下的知识女性。可美好的爱情理想在“洞房花烛夜”、“爱的饥渴”、“产房惊变”中破灭后,她开始对封建宗法社会进行反叛,终于勇敢地走出了桎梏女性的深宅大院,谋求了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更不用说在《续结婚十年》中,在作为职业妇女时,对女性贞操与性道德的反叛。整个苏怀青的一生,就是女性追寻独立自主的一生。
四、《结婚十年》给我们的启示
(一)感情基础对婚姻的重要性
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如同空中楼阁,根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当下流行的所谓“闪婚”、“试婚”纯粹是拿自己的幸福开玩笑的做法,当代的年轻人应该认真对待婚姻,对自己、对爱人、对家庭负责。
(二)经济基础和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首先,经济因素在婚姻中所占的不一定是绝对主导的地位,但一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说是“有情饮水饱”,但事实是没有地基盖不了高楼,同样,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也走不远。其次,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也对婚姻幸福与否有影响,《结婚十年》中的主人公夫妇就是能证明这一点的很好例子。女性的经济能力对家庭和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使男女双方都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才能使提高女性经济能力成为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的积极因素。
(三)共同语言的重要性
夫妻间的共同语言是指夫妻双方要有一致的思想层面;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保证夫妻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就像文中的苏怀青和徐崇贤,怀青爱好文学,喜欢读书写作,但贤却偏偏讨厌怀青做这些事,他把自己满柜子的书都锁起来不让她看,甚至连家里有份报纸也要收起来带到上班的地方去。试想,这样毫无共同语言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又怎能幸福呢?
[1]苏青.歧途佳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
[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王一心.他们仨——张爱玲,苏青,胡兰成[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4]王一心.苏青传[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王安忆.寻找上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6]刘巍.中国女性文学精神[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7]张清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8]王富仁.女性文学研究:广阔的道路[J].博览群书,2010(3).
[9]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