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创新——以协同创新为视角

2013-08-15

关键词:协同学科发展

李 洋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发表演讲,提出了新形势高校的发展应该进行协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贯彻落实“协同创新”理念,推动我国高校进一步发展,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2013年4月,首批14所高校被认定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单位。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正确理解协同创新,并且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根基,是高校协同创新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清醒地认识问题,理清思路,提出明确的发展对策,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一、协同创新内涵的诠释

关于“协同创新”一词的来源和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说法,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考证,认为“协同创新”一词最早的定义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彼得·葛洛提出的——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情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

从微观的角度考察协同创新的内涵,可以发现,协同创新在实践中一般是通过组织内部在确立共同目标以后,依靠现代科技所建立的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实施形式多样的协作,最终在专业技术和思想上形成系统的分享机制的一项科技活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协同创新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即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分别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在政府等中间部门的牵引下开展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协同创新既可以是微观中组织内部的协同创新,也可以是宏观上不同组织之间进行合作创新,根本宗旨均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共同目标。

高校的协同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实际是管理创新。协同创新最早主要运用于企业管理,是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而经常采用的管理手段,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高校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学校内部各部门以及学校外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推动高校协同创新必须要学校各部门、各机构齐头共进,并且相互合作,方能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学科发展是高校建设的生命线,因此,学科建设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核心。

二、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困境

所谓学科建设,是指高校通过合理协调配置学校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学科分类,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组织体制及学科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授,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能力。学科发展是高校的根基,只有根基扎实了,学校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科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发展水平,世界名牌大学的重要特征便是拥有优势学科、一流的师资以及富有创新的学术氛围。然而,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科之间缺少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开展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创新是协同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提升,要在原有的学科框架中实现对知识的创新难度很大。因此,打破现有学科框架的限制,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利用不同的视角对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然而,当前我国高校里学科专业设置分得很细,各个学院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将视野局限在本学院的专业。尤其是有些发展较好的学院可能还有自己学院的实验室和图书馆,由于是学院自己管理,其他学院和部门可能都无法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交叉学科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导致有些科研人员虽然有协同创新之心,但是却无力创造协同创新的局面。

高校这种“条块分割”的学科设置,不仅使得学科协同创新无法实现,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强调人才培养应当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尤其是在本科学习阶段。通识教育强调学生能够通晓不同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而专业教育强调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并深入学习。这都需要学校在学科设置上能够将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从而为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提供机会。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则是,各个学院自己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有的学院师资较为薄弱,甚至出现因教师而设置学科,并没有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去考虑学科建设。

(二)教师评价体系与协同创新内涵相背离

高校的学科建设要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相接轨,尤其是对于工科学科专业而言更应该如此,这也是建设高校协同创新的应有内涵。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却与之相背离。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机制主要着眼于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因此,许多教师从事科研的目的旨在于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对科技成果是否能够有效转化、对于科研是否有利于学科建设等问题并不十分重视。这使得协同创新在宏观层面所倡导的“产学研”模式无法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学科梯队建设不合理,缺乏竞争力

学科建设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能够持续向前发展,有赖于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教师队伍。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学术大师能够体现出一所大学的实力,一个学科的综合竞争力。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形,其中包括:“一是以优势学科为主导;二是以项目课题组为主导;三是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四是以独立研究机构为主导。”[4]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以哪种方式来构建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科领头人,由学科带头人作为核心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一般情况下,一支合理的学术梯队需要有一至两人在这个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然后在每个不同的具体研究方向,又有三至五人具有较强学术研究水平的教授 (副教授)作为支撑,同时每位教授 (副教授)又能够配备若干名助手。然而我国高校资源分布不均衡,综合力量差距较大,许多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由于财政实力受限或者地域偏远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甚至连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都非常少,严重阻碍了学科梯队的建设,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同时,也使得许多院校无法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学科发展规划,处在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沌状态。

三、推动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学科交融平台,创新学科管理机制

协同创新的内涵诠释了创新既可以通过内部组织的整合重组达到目的,也可以通过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合作取得成效。高校在通过建立学科交融平台实现学科建设创新发展的路径中,也应该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1.打破原有学科壁垒,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达到此目的。一是将相关学科的资源和优秀团队整合起来组建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尤其是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院校,通过这样的整合将具备更强的科研实力去承担国家重大或者区域重大科研项目。高校在对于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和运转,应当在设立审批上、人才引进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支持。二是为相关学科的融合提供研究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相关学科的交融不仅需要学校在硬件上给予支持,同时也需要软件上的互相配合,即学校在制度上允许相关学科共享实验室,甚至共享实验材料及实验数据等。

2.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兄弟院校、企业之间沟通,加强科研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或者强强联合。利益联合共建研究基地,共享实验资源,共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比如,南京工业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扬子石化等高校及企业建立了“江苏省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以江苏省化学工业高端化的需求为导向,在生物基化学品高校制造、膜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典型。

3.通过建设规模较大的科学工程促进相关学科交融。所谓规模较大科学工程是指将国家战略需求同世界上最为前沿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寻找之间的交叉点,不仅促使高校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协同合作,同时也能吸引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一同参与项目研究。近年来,大规模科学工程研究已经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促进了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因此,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可以考虑通过大科学工程的实施,汇聚世界顶尖人才,不仅能够有力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同时能够更好地推进高校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开辟学科发展的新模式。

建立学科交融平台是高校学科协同创新之举,学校在管理机制上应当要积极探索运行模式。在组织领导上,应该要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内对外的事务;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及时地总结建设成效和不足,并且加强同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借鉴有效可行的经验,以更好地建立健全高校的学科建设。

(二)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强化协同创新的激励作用

高校缺乏完善的协同创新激励机制是导致教师无心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原因,也导致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及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后,没有足够的动力参与科研、学科建设的创新。因此,只有通过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和科学的保障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的热情。第一,高校应该制定教师参与学科协同创新建设的规范,即将教师参与学科创新建设同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以及奖惩制度等联系起来,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科创新建设。第二,设立专门的科技型教师 (教授)职位,采用不同的评选机制,即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产学研发展的教师可以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晋升教授的评价条件,这样能够有效地鼓励教师积极地参与科研创新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科的发展。

总之,高校应当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对教师的考核制度,探索多元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衡量教师工作,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促进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

(三)坚持协同创新战略,发挥学科群的综合竞争力

协同创新是国家意志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对于高校所提出的战略要求。高校应该将协同创新贯彻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计划,并且举全校之力,发动学校各部门,共同协同发展,而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根本,更应当认真贯彻执行。

学科群是指由若干个学科系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跨学科群体,是学术领域的组合[5]。随着现代学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需要通过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移植的方式来实现学科的综合发展,学科群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现代大学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的时代了,只强调单一学科建设或者多学科平衡共同发展已经不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科建设应当要以优势学科或者特色学科为核心,带动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学科群的综合竞争力。

高校在进行学科规划和建设中应当首先培育和扶持优势学科或者特色学科的发展,即集中资源发展本校那些基础好、师资力量强的传统学科,且这些学科应当要涵盖不同的领域。传统优势学科进入良好发展态势后,必须扶持协助相关学科的发展,发挥学科融合的协同效果。学科群建立形成后要遵循协同发展、共生共利的原则,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因此,要达到这种良好效果,就必须要平衡协调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最终在学科群内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产学研模式,推动高校学科新发展

高校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应当要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整体发展相结合,而这种结合最好的发展模式之一便是产学研模式。产学研模式要求高校的科研必须契合企业的现实需要,符合市场的发展动向,因此,科研必须定位在服务经济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懂技术和市场开发,而这在高校实验室是难以达到的,必须要在企业的课题中实现。产学研模式能够更好地指引高校学科的发展方向,并且为其注入新的能量。因此,高校在学科发展规划中,应当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需要,并且充分分析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劣之处,集中力量搞好学科建设。

[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2]汤其成,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J].煤炭高等教育,2012(3).

[3]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4]张曼平.从战略高度谋划高校学科建设思路与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10(6).

[5]赵智博.基于科学发展理念的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战略选择[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协同学科发展
【学科新书导览】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超学科”来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