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实施

2013-08-15傅小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校本原则历史

傅小玲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凡是由学校自行开设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学环节,都属于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的新型课程形态,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高中历史学科开设校本课程,其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据当时当地的教学需要而定,但实践证明,学生以选修方式参加学习最为适宜。

一、历史校本课程开设的原则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是医治“应试教育”弊病的良药,也可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但此类课程有别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要开好这类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历史校本课程必须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历史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的开发不能违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要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总体规划、学生需要来开设。

(二)学科性原则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具有明显的历史学科特征。“知识拓展”型校本课程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职业技能”型校本课程要依托历史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发展学生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型校本课程培养的学生历史兴趣;“社会实践”型校本课程是历史研究型课程或历史活动课程。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知识水平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三)目的性原则

历史校本课必须有明确的课程目标。通过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学生重视历史、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历史、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历史思维能力;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拓展视野,为学生个体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四)适切性原则

历史校本课程必须切合教学实际。首先,教师的人生经历、特长爱好、知识积淀等优势是选择校本历史课程内容的首要条件;其次,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家庭出身是开设实施历史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再次,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地方教学资源等,也制约着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总之,新编制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要考虑到这一系列因素,要适应条件、切合实际。

(五)规范性原则

历史校本课程必须撰写课程纲要,应遵循一定的程序。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内容:基本数据;课程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材情况;教学评价方式等。课程的开发还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调查学生需求、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课程纲要、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改进,以及课程的管理和对课程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等。

除了以上阐述的原则外,还应酌情遵循其他原则。诸如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等。

二、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按照一定的原则开设了历史校本课程,这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必须研究实施的途径,沿着正确的途径走好每一步。

(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实施方案

向学生宣传实施历史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校方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同时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教师)。学校视学生选课人数情况,以及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制订校本课程课时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课程资源的收集整合。校本课程教学必须有实物,教师可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但不可能有足够的教学实物资料的储备。

(二)实施过程应注重“六个性”

1.过程性。即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2.主体性。即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并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的主体。

3.自愿性。即尊重学生的意愿,自行选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灵活性。即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5.开放性。即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要注意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服务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同时还要整合社会资源,必要时走出校门或请进专家。

6.实效性。即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三、历史校本课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既是对前面所做工作的鉴定、扬弃,又是对今后工作道路的探索。对历史校本课程的选修课,应及时地进行评价和总结。鉴于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了课程评价的自身特色: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决定了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了课程评价的过程性。

(一)评价原则

为了便于操作,历史校本课程评价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参与性原则。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性原则。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4.多元性原则。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型,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性。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做到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

1.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可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评价学习的成果,成绩优异者可将其记入学生学籍档案;通过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者结合,作出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最后由教师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对教师的评价。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搜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等等。

3.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侧重于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效果。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是新一轮教学改革重要内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如果能坚持一定的原则,抓好实施这一环节和做好评价工作,是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猜你喜欢

校本原则历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新历史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