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3-08-15崔景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体质

崔景安

(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中发[2007]7 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以来,经过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0年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据《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9日一则报导称:“……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女生800 米跑、男生1000 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 厘米和1.29 厘米;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近视率接近90%”。《文汇报》2012年9月20日转载《中国之声》一则报导称:“……北京大学2011 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 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2012年11月以来,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还报导,由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我国多地高校已经停止了长跑項目的教学、锻炼和比赛。如此不佳的大学生体质,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大学生即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各类建设人才,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高等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

1.1 主观原因

1.1.1 缺乏健身意识,不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我国大学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受应试教育影响,缺少对体育认知、情感、兴趣的培养,始终未能建立对体育价值与功能的正确认识。因而缺乏体育健身的意识,未能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能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据小范围随机调查显示,本省3454 名受调查大学生中(男生1623 名,女生1831 名),平常每周主动参加3 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男生占24%,女生占20%;参加1~2 次体育锻炼的人数,男生占50%,女生占42%;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男生占26%,女生占38%。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47%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学生仅占28%。在北方到了严寒的冬季,除了必须上体育课外,有52%的大学生基本上停止了体育锻炼。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不能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或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太少、时间太短。这样必然不能改善和提高大学生体质。

1.1.2 缺乏保健意识,未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国青、少年在中、小学阶段,来自学校和老师的管理、要求和约束较多,学生多在有规律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进入大学后,自上而下的管理、要求和约束减少了,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又未能形成。大多数学生又缺乏保健和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作息和生活变得毫无规律,并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如晚上不按时就寝睡觉,早上不按时起床,以及经常长时间上网等等。如此的不良生活方式,严重损伤大学生的身体,必然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每况愈下。

1.2 客观原因

1.2.1 高校领导层对关系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群众体育工作重视不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实际上,“高校体育工作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1]。对关系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群众体育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据一些学校的体育教研部主任反映:学校领导很少找他们了解群众体育工作的情况;长年不召开研究群众体育工作的会议;对学生不出早操和运动场无学生锻炼的现象也不过问。总之,在很多高校,“体育并没有被摆在与德育、智育同等的位置上”[2]。高校群众体育工作得不到关心和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必然难以得到改善。

1.2.2 体育课程不能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引领作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获取体育知识技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途径。但据笔者调查了解,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在体育课程的目标上。2003年起在全国高校实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程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不分主次、平行共存的目标,使一些高校体育教师一头雾水,无所适从[1-2]。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即与课程性质高度吻合并在诸多目标中居主体、首要地位的目标)是什么?体育课程到底要解决学生的什么问题?可以说这种主次不分的多元目标,使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和大学生不知体育课程方向。其次是在课程内容上。近些年来,一些高校认真进行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学校也存在着在“改革”和“创新”的口号下,热衷于搞形式、搞花样和过分迁就学生兴趣的做法和倾向。如开设高尔夫球、司诺克、飞镖、飞碟、壁球等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容和项目。除上述外,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认知、情感、态度、兴趣、习惯的培养也显得不足。总之,高校体育课程还不能在改善和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中起引领和指导作用,也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1.2.3 体育课外活动未能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保证作用

课外体育运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体育活动,不仅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解决了身体锻炼的频度,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保证,而且还能培养大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并为终身体育打下一定的基础。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然而,据笔者了解,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方面还很不理想。首先,真正做到像《意见》要求的那样“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高校还为数不多。其次,当今大学生课外活动内容多元化,当规定的体育活动时间和其他活动时间冲突时,学生大多数是放弃体育活动,以致使《意见》提出的“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的规定根本得不到保证。因此,当今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半“瘫痪”状态,根本无法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中的保证作用。

以上使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缺少一支数量足够的并能把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视为主业的体育教师队伍;宣传造势不够,未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舆论氛围和环境;以及不能为学生提供最便利的体育锻炼场地器材设施,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高等学校在漫长的冬季还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室内锻炼环境等,都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2 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对策

2.1 树立正确育人观,切实加强高校群众体育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决定》和《意见》两个文件中,分别提出了“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说明了培养青少年强健体魄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深切关怀和重现。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切实加强高校群众体育工作。高校应在校长领导下,健全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机构。体育运动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计划与方案,研究“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成立大学生体质监测室,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实行定期测试、常态管理。总之,要把高校群众体育工作真正纳入高校的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2.2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使体育课程成为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和内容。针对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和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的目标,特别是把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定位在“发展强健的体魄,足以承担人生工作重负”上来,并确保体育课程核心目标的实现[3-5]。

要精选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处理好追求兴趣和取得健身实效之间的关系,把那些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身体练习和运动项目选做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把对体育的认知、态度、情感、兴趣、习惯以及自我健身管理、自我健身评价的能力等渗透于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3 切实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有力保证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锻炼,它是体育课的延伸。众所周知,仅靠每周一次体育课是不能取得锻炼身体效果的。课外体育活动是获得足够锻炼次数,从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应该说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因此,开展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就成为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关键。

为了切实开展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应认真落实《意见》中关于“高等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的规定。要协调好课外体育活动与其他课外活动的关系,使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得到保证[6]。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场地器材,并派体育教师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在我国北方的冬季,除了开展室外长跑、滑冰项目以外,高校应有室内场馆,以保证大学生参加冬季体育锻炼。要指导、帮助大学生组建各种体育社团和俱乐部,鼓励、支持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锻炼。要有计划地举办以体能为主要内容的小型竞赛活动,以推动大学生经常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制定和设立课外体育活动考勤制度,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管理。总之,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要使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从而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

2.4 完善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和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推动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

评价具有信息反馈、考查鉴别、激励强化等功能。完善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和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对推动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和促进高校加强对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状况,应该改革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和尽快建立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指标成绩的量变情况纳入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率和态度纳入评价的内容。在评价主体上,要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评价认识自己体育学习和体质健康变化的情况,并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要尽快建立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要将高校对《意见》的贯彻情况、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变化情况、体育师资与场地设施的配置情况等纳入高校体育工作评价的内容,推动高校领导对高校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视。

2.5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以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主业的体育教师队伍

高校体育教师是大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组织者与指导者。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事业心与责任感,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为此,高校领导要重视和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按照有关规定配齐专职体育教师。其次,要通过体育教师专业化教育,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从而培养一支具有高度事业心与责任感的并能把主业定位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由于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改变高校体育教师评定职称中仅看那些多数与本职无关的论文的现象。对那些虽无论文,但在提高大学生体育健康水平中取得显著成绩和做出贡献的教师,在评定职称中应同等考虑和对待,以调动高校体育教师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工作的积极性。

2.6 加强保健意识培养,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里讲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与行为特征。它与人的体质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生活方式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将危害和摧残身体健康。

前面我们讲过,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由于来自学校和老师的约束和管理减少了,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又未形成,再加很多大学生缺乏保健和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极易形成一些有碍身体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保健意识的培养,教育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要教育大学生认识良好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并逐渐形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学校应严格大学生作息制度管理,规定大学生必须按时作息、就寝。大学生辅导员应关注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并对大学生中不良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要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上是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主要对策。除此以外,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与配置,为大学生提供充裕和便利的体育锻炼环境与条件,加大对大学群众体育活动的宣传报导,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舆论氛围,也是推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从而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也应给予相应的重视。

3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的分析与研究。研究本课题的初衷,也就在于唤起高等学校和相关部门以及体育界同仁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现象的重视。

[1]张建新,王思北.火热大运会背后的“冷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2-09-19.

[2]中国之声.北大军训3500 病倒被指头脑发达四肢简单[N].文汇报,2012-09-2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高等教育,1999(13/14):3-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2007(6):4-6.

[5]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6]路甬祥.时代、科学与教育的未来[J].中国大学教学,1999(5):4-8.

[7]张娅.浅谈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J].河南教育,2010(2).

[8]刘莉,李征,李慕白.普通高校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