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舆论学研究新路径

2013-08-15徐晨霞

传播与版权 2013年2期
关键词:办报梁启超国人

□ 徐晨霞

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舆论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舆论学研究是伴随着近代报刊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之后,外报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腹地,主要的中文报刊有香港《遐迩贯珍》(1853—1856),上海《六合丛报》(1857—1858),上海《教会新报》(1868—1907)(后改名为《万国公报》),上海《字林西报》(1850—1951)等。随着西方在华报刊的活跃,国人逐渐开始对报刊及其舆论的功能有了认识。一批报人、学者、官员和商人,如王韬、陈炽、郑观应等,在分析外报除具有“通达”、传播知识、广开民智、立言议政等作用外,又发现外报发出“鄙夷中国”的言论,间或“诋毁当轴、蛊惑人心”,“荧惑视听”。在看到西方在华报刊“操笔削之权”时,一批有识之士深感西方在华操纵报刊和社会舆论的危害,这激发了国人对报刊功能的思索和国人办报的构想。国人办报的开端是从利用外报开始的。这些国人办报先驱虽然对报刊功能及舆论思想的认识是粗浅的,但对中国近代舆论思想及其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阐发的舆论学思想内容及其特点

(一)初探时期

1.王韬的舆论思想

第一,政府与民众舆论应通达。王韬将君民的“通达”归纳为:“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第二,报纸舆论应立言议政。王韬主张办报应“博采舆论”,“直陈时事,举其利弊”,并主张舆论应以报纸为公众议论的园地。第三,舆论应监督政府。对于政务和官员,王韬的舆论思想认为应“指陈时事,无所忌讳”,即使有“不忍言者”,也要“以主文谲陈,不参毁誉之私”。

2.郑观应的舆论思想

第一,广设报刊,通达舆论。他认为“民隐悉通,民情悉达”,而“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矣”,即舆论的通达应通过报刊来实现。第二,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郑观应认为,“大小官员,苟有过失,必直言无讳,不准各官与报馆为难。如有无端诋毁、勒诈财贿者,只准其禀明上司,委员公断,以存三代之公”。可见,郑观应的舆论观认为对于政府官员的负面作为,报纸舆论应直陈直谏,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第三,舆论可以控制思想。他指出列强侵略中国时,外报“间有诋毁当轴,蛊惑人心”,华人应利用报刊反击外报的反动舆论。

(二)发展时期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加深,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导致了维新派人士掀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即戊戌变法。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路线,在这一路线的影响下,出现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种类大大超过了外报。在这次办报高潮中,一批涌现出来的报人对报刊工作和报刊舆论思想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总结。

1.严复的舆论思想

第一,报刊用来通上下中外之舆情。认为“为一国自立之国,则以通下情为要义;塞其下情,则有利而不知兴,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国必弱”。严复认为国家应“通上下之情”,否则不知发展的利弊,导致国家衰弱。所谓“通中外之故”,就是“为各国并立之国,则尤以通外情为要务”,否则对于外情的不知,会导致坐井观天的狭隘思想。第二,报刊舆论用来开启民智。严复认为,翻译外报,引进国外的先进思想,是开启民智的主要方法,国外先进的思想可以“疗贫起弱”,“虽出于夷狄禽兽,犹将师之”。而引进这些思想的最好途径就是搜集外国报刊的文字。

2.康有为的舆论思想

第一,舆论是社会运动的加速器。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中,发表了一系列论说阐释上皇帝书。他认为“报开两月,舆论渐明初则骇之,继而渐知新法之益。吾复挟书游说,日出与士大夫讲辩,并告以开会之故,明者日众”。他运用《万国公报》加快维新力量的汇合,这成为促进维新运动开展的加速器。第二,舆论可以联人心,除利弊,达民隐。康有为认为报纸可以“联人心,讲学术”,“专录中国时务,兼译外洋新闻,凡于学术治术有关切要者,巨细毕登,会中事务附焉”。他在《强学报》中发表“廷寄”上谕,引导读者关心维新变法。

3.谭嗣同的舆论思想

第一,报刊舆论应求“新”。谭嗣同认为在救亡图存的大局面前报刊应著新求新,并认为夷狄和中国本无固定的地域差别,国家是先进还是落后,关键是求新还是守旧。所以,他鼓励报刊应“言新必极之于日新”,“书而新,势必日日使人新,阐新理,纪新事”,要告诫读者跟上时代的变化,做先进的新中国。第二,舆论宜疏不宜堵。谭嗣同认为报纸是“民吏”、“民口”,报刊应刊载舆论,广开言路。他列举史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所以亡也;‘不毁乡校’,此郑之所以安也;导之使言,‘谁毁谁誉’,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可见,他极力推行报刊应广开言路,作为民众舆论阵地。

(三)逐渐走向成熟

随着戊戌变法失败,这一时期出现的近代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逐渐消退,在20世纪初,特别是1906年后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在这次办报高潮中,我国报人的办报思想和舆论观逐渐走向成熟。

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舆论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梁启超创办出版的报刊有《万国公报》、《时务报》、《湘学报》、《时报》、《国风报》,主持领导上海《时事新报》、北京《晨报》等报刊。梁启超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已形成初步的办报思想和舆论观,而在第二次办报高潮中,其报业思想及舆论观达到了高峰期和成熟期。梁启超的舆论观主要有:第一,舆论的定义。梁启超是我国第一个将舆论作专题来论述的学者,他给舆论下的定义是:“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舆论,是一种“无形之势力,存于国中无量数不知名之人之身之中者”。“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凡能成为舆论者,必其论之衷于正理而适于时势者也。顾此虽有能成为舆论之资格,然所以成之者,恒存乎其人。”即舆论要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且公之于众、公开发表、符合正理、与时势相符。此外,要想成为舆论,还在于人。

第二,舆论的意义与功能。梁启超的舆论观认为,“舆论者,天地间最大之势力,未有能御者也”。“凡政治必藉舆论之拥护而始能存立。”梁启超认为舆论具有巨大作用,政治只有在舆论的支持下才能得以进行。在反清斗争中,梁启超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制裁之力”,“当道席势怙权之人”对于“舆论一成,则虽有雷霆万钧之威,亦敛莫敢发”。舆论“能使成为天经地义而莫之敢犯,故舆论之为物,起乎至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第三,舆论的两种划分——消极舆论和积极舆论。他认为封建专制下的舆论是消极不健全的舆论,并对资产阶级宪政下的舆论抱有幻想,认为后者是积极健全的舆论。他认为应该“尊重人人独立之意见,而导之使堂堂正正以公表于外”,即让健全的舆论能公之于众。

第四,健全舆论应具“五本”。一是常识。国民首先应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原理、因果有所了解,这是一切言论的凭借。二是真诚。“夫舆论者……各凭其良知之所信者而发表之。”三是直道。不能“一遇威怵,则噤若寒蝉”,“或依草附木,变其所主张者以迎合之”。四是公心。不应该挟有“党派思想”来“怙名快意”。五是节制。梁启超认为群众心理“所积分量越大,则其热狂之度越增,百犬吠声,聚蚊成雷,其涌起也若潮,其飙散也若雾”,这是由于舆论制造者“惟务拨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发之而不能收”。这是制造舆论者必须具备的五个要素,其中前三个是舆论“成全之要素”,后两个则是舆论“保健之要素”。作为制造舆论“机关之最有力者”,则需要具备八德,即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才能使积极舆论得到健康发展。

2.孙中山的舆论思想

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虽不是一个职业报人,但他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报刊宣传工作的重要领导者与组织者。孙中山报刊理论的成熟时期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致,基本在1903年以后。他的舆论思想是:第一,报刊是舆论之母。孙中山非常重视言论,认为报刊是引导人民进行革命的有力舆论工具,成为现今舆论之母。他从资产阶级民权观点出发,认为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人群中,一部分先知先觉者的言论可以引领和教育后知后觉者前行,共同参与革命。第二,报刊舆论与革命行动并重。在1911年武昌起义中,章太炎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错误论调,造成革命舆论界混乱。对此,孙中山提出革命工作要与舆论归一并重,这样才能使“人心一致”,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临时政府新政权的建立。

三、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舆论学研究新路径与新领域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职业报人和革命家对报刊舆论思想的研究伴随着革命的进行,历经外报的大肆扩张到国人第一次和第二次办报高潮。这是一个从萌芽时期的探索,到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复杂而曲折的过程。追溯舆论发展与研究的历史长河,在原始社会,舆论反映的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和延续生命的生产活动。奴隶社会开始有舆论研究,这个阶段的舆论研究则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为公子王侯提供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这种舆论研究被称为“治民术”。封建社会的王权论与神权论影响下,忠君与等级观念则成为封建专制下舆论的主要内容,将人的思想牢牢禁锢在封建意识的枷锁中。而中国近代的革命时势造就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舆论研究新路径,是先进资产阶级联手百姓争取自由和权力的过程,这时的舆论和舆论研究可以说是现代意义的舆论和舆论研究。总体来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舆论思想研究呈现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是对舆论及其功能的认识逐渐成熟。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我国处于水深火热的国情和外报在我国活跃的环境下,王韬、郑观应等报人积极探索办报路径,在19世纪70年代兴起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同时,这批报人对“舆论”进行思考,并阐发探索了舆论思想。伴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国人办报热潮,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的报人和革命先行者均对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考。对于舆论功能的认识主要是舆论可以监督政府官员,通中外之故、开启民智,加速革命运动,兴除社会利弊,笼络人心,通达民隐,对社会负面势力有制裁之效等。在这一时期,梁启超是舆论思想研究的集大成者,是在历史上首次对舆论做出界定,并对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闻舆论思想。梁启超将舆论分成积极舆论和消极舆论,提出了健全舆论形成的条件,即“五本”,阐发了舆论与政治不可分离的关系,以及舆论与报馆的关系。

二是对如何积极利用舆论进行了探索。政府与民众舆论应该上下、内外通达,政府建设才能去塞求通。舆论应求“新”,引进国外新学新思想,以革新人的思想和社会风气。舆论应发挥立言议政的作用,并以疏导为主,以开言路、纳谏言。在革命中舆论应发挥引领作用,一部分先知先觉者的舆论应得到生发,引导和教育后知后觉者进行革命。报刊舆论应言论一致,并与革命步调一致,对于召齐人心、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对舆论观的研究伴随着政治与革命思想的发展。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作为舆论阵地进一步加快发展,形成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斗争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办报地区和读者面都大为扩大,扩大了报刊舆论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主要的报人和革命家大都先后流亡欧美,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书籍,获得了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在西学基础上,受西方自由主义新闻传播观念的影响,他们对报刊的认识和舆论思想的研究都大大超越了封建社会时期。再加上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因而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均倡导民主学说,提倡办报自由、新闻自由、舆论自由。

[1]王韬.代上黎召民观察.载于韬园尺牍[M].中华书局,1959.

[2]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郑观应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周振甫选注.严复诗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5]康有为著,楼宇烈编.康南海自编年谱[M].中华书局,1992.

[6]谭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M].中华书局,1998.

[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M].中华书局,1936.

[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国风报叙例[M].中华书局,1936.

[9]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民报发刊词,载于孙中山全集[M].中华书局,1981.

[10]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对粤报记者的演说,载于孙中山全集[M].中华书局,1981.

[11]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办报梁启超国人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梁启超的开场白
被嫌弃的宋国人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