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当代大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植物生态学》教学为例

2013-08-15张洪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责任感植物生态

姜 雯,张洪生

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组织近百个国家,千余名研究人员,历时4年,耗资2000万美元撰写而成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全球60%的草地、森林、耕地、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已被人为破坏,超过地球可自然恢复能力的20%,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生态赤字,生态危机时代已经来临。[1]当前,愈演愈烈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退化、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锐减、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安全[2]。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植物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教学和知识普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具有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社会责任感的合格人才并依靠这些人才运用生态思维去分析、解决可持续利用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农业高等院校教学中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3]

植物生态学(PlantEcology)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环境的改造等。[4,5]由植物生态学支撑和建立起来的有害生物种群的生态调控、可持续发展、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理论,在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植物生态学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于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能否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保护和改善意识和能力的生态学人才,对于我国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当前大学生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日趋淡薄,必须予以加强培养

所谓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6]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与崇高的意志、态度,是与人的理想、志向与价值观高度统一的,是对民族和人类的未来作自己的贡献的一种强大内在动力,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7]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促使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地以理性的、富有远见的眼光和戒惧沉毅的心情对待社会和人生中各类现实问题及隐患,勇于去承担相应责任及履行各种义务,为建设美好社会而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8]

自古以来,富有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一直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伟大品格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而不中断的原因所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大量名言警句均映射出这种传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然而,近年来由于舆论宣传、教育理念等的偏差,导致当前国人尤其青少年学生忧患意识愈发淡薄,淡忘甚至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发展。[9]很多大学生面对价值取向,理论上重视社会价值,而实际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奋斗目标上,个人意识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而社会意识逐渐淡漠。表现在现实中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缺少宽容和体谅;在利益关系上,虽然承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重要,但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处在新世纪的大学生有无社会责任感是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承担自己历史使命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树立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当今时代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中华民族的富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紧迫的重要意义。[10]

(二)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生态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人才群体以应对严峻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事关人类的存亡,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在“世界风险社会”中,生态危机排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跨国恐怖主义网络的恐怖危险之前,居于首位。[11]目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就我国而言,生态形势亦是极为严峻,不容乐观。从东至西,自北而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灾害频频爆发,生态难民数量急剧增长。长江、嫩江、淮河肆虐的河水,紧逼京门的滚滚黄沙,黄河长江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湿地草地退化、土地的“三化”以及西北、华北江河断流和旱灾频发,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事实不断为我们敲响着生态危机的警钟——生态系统已接近崩溃的边缘。虽然生态环境问题早已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但是明确提出“生态安全”问题,并把生态安全与国家体系联系起来,则是近几年来的事。面对迅速逼近的生态危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这一刻不容缓的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顺应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12]对于高校而言,值此生态环境危难之际,培养出大批具有深刻的生态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当前生态问题能清醒认识、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方法的高级人才,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从《植物生态学》讲授内容上看,含有大量理论性的知识,很多内容例如一些概念、理论、学说、公式等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很多学生将《植物生态学》看成一门较难学的课程,总感觉植物生态学主要是理论性的知识,实践性不强,学习的意义也不大。因此,在当前生态学一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和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现象。这既和当前大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有一定关系,又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及方式方法不正确有关。大学生忧患意识的淡薄,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没有紧迫感,学习态度出现了怠慢的姿态,另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使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没有学习积极性,更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当然,部分教师的照本宣科和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也进一步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低下。笔者以为,讲授任何一门课程的意义都不应仅仅限制在传输纯粹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还要通过授课来传递一些更高层次的信息和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想素质和精神追求,要用知识去震撼、净化和引导学生的灵魂。也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真正达到我们教学的培养目标,同时真正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只有培养起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生态学课程中的教学难点才会一一迎刃而解,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有所提高和突破。

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直面全球生态危机,培养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到位以及随着我国迅速崛起而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往往导致了很多学生忧患意识的淡薄。学生对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生态危机缺乏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又受到一些正面舆论宣传的影响,往往还沉浸在“我国地大物博,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正越来越好”、“人定胜天,生态条件随时可控”、“生态资源可再生”等美好的意念里,自然谈不上什么生态忧患意识。

为此,我们在《植物生态学》教学伊始直至结束,均以大量事例、图片和视频给学生展示从古至今、自中而外的各种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并以这些事例为引开始讲解植物生态学相关知识。例如,由于滥垦滥牧破坏了植物生态,美国上世纪30年代和前苏联60年代发生了恐怖的黑风暴灾难;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国家废气大量的排放,造成了连锁反应,引发的生态灾难导致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非洲大饥荒灾难;1997年,印尼森林的大火重创了“地球的左肺”;由于干旱造成的2010年俄罗斯特大森林火灾等。国内方面,我们为学生讲解由于我们对自然生态的漠视和无知及粗暴干扰,导致的“1987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三北防护林的消亡”、 “沙尘暴”、“盐碱暴”、“气温危机”、“酸雨毒雾危机”、“三化危机”、“致癌危机”、“人口危机”、“水资源危机”、“物种灭绝危机”、“肆虐的长江”、“青岛浒苔”、“黄河断流”、“云南大旱”、“东北黑土地消亡”、“夺命泥石流”、“水葫芦入侵”、“紫茎泽兰入侵”、“森林空心化”、“人为放火逼兽偷猎导致的森林草原大火”、“罗布泊的教训”、“民勤绿洲的悲剧”等生态问题和灾难。通过这些生动事例,学生对当前全球及我国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造成生态灾难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忧患意识得到提升。

(二)深挖生态危机社会根源,强化学生应对生态危机的社会责任感

造成目前生态危机的原因有很多,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自人类出现始,人类即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生态环境进行干扰破坏,至近代和现代,这种人为破坏作用变得尤为强烈和严重。我们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尤其是在部分章节内(例如群落演替章节),重点讲解了由于人类对生态知识的匮乏造成的无意识破坏生态行为和大量由于生态忧患意识淡薄造成的有意识破坏生态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生态灾难。例如,我们将远古时代的“刀耕火耨”等农业行为与群落演替结合起来,讲解的时候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火生次生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告诉学生自古至今森林生态系统是如何被逐步毁坏的;我们为学生讲解黄土高原是如何由原始森林茂密的人类起源地演替成如今地表裸露、干旱胁迫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的;我们为学生讲解西部北部草原生态群落如何一步步在人类的破坏干扰下由当初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牧场演替为今天植被低矮、三化严重、鼠害肆虐以至于成为风沙源,严重威胁到其东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当然,从正面的效应出发,我们也结合课本知识,为学生解析当前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沙漠治理等举措对我国植物群落的生态恢复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正所谓“败也人类,成也人类,败也科技,成也科技”,通过大量案例,学生对人类干扰行为对植物生态系统的巨大影响作用产生了深刻的理解,认识到我们对植物生态所犯下的历史错误,及当前对生态进行补救补偿和恢复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应对生态危机的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教改,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创新性思维、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以致用”是各门课程的终极目的,植物生态学也不例外。之所以很多学生甚至教师认为《植物生态学》这门课程理论上的东西多且抽象难懂,不好学也不好教,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把握“学以致用”的原则。植物生态学课程中的相关概念、生态学原理、理论、学说较多,也确实有部分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也有部分概念性的知识容易混淆。这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在深入浅出讲解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现学现用”、“现用现学”,将抽象的生态学知识与形象的生态学现象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取部分教学内容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资料并进行课堂讲授,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大量阅读并了解到有关生态危机方面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选取某些热点和有争议的题目比如“三峡工程对植物生态的影响”让学生分成正反方各自搜集资料做一场辩论课,学生反应十分活跃,在辩论中培养了创新性思维,也增加了忧患意识;课堂外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生态学知识,寻找身边的正反两方面有关植物生态学的现象,并对不合理生态现象和行为造成的原因和拟于解决的途径进行认真思考并写出一篇规范的中小型论文予以阐述。

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大提高,在学习植物生态学知识过程中,头脑中始终有“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理念,学习起来自然有兴趣、敢于直面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个小“堡垒”。另外,安全来源于忧患,志向磨砺于忧患,创新起始于忧患,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社会责任感也逐步培养起来。

三、结束语

人类社会的思想历程和社会实践反复证明,大忧患出大思路,大思路出大格局,大格局才有大利害。[13]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地遏制,治理赶不上破坏污染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必须要在全民范围内重视对民众的忧患意识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正确的忧患意识,树立强烈的生态社会责任感,关系到我们能否真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否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关系到能否全面地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1]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集(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4

[2]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吴永波.农林院校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43-45

[4]刘建斌主编.植物生态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5]姜汉桥.植物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张相乐.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实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9):141-143

[7]余瑞祥.多途径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27

[8]宗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9):164-165

[9]陆英.浅析高校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15):59-60

[10]陈志厚.忧患意识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学理论[J].2010,18:237-238

[11]乌尔利希贝克.哑口无言的失语状态——关于恐怖主义和战争[M]//张世鹏.全球化与美国霸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0

[12]新华社.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2007-10-2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13]刘先新.三峡生态安全源于忧患 生态文明创新始于忧患[J].中国林业,2008,(9):18-19

猜你喜欢

责任感植物生态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