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社会的女性问题——从女博士的婚恋危机谈起

2013-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女博士婚恋家庭

南 菁

“女博士”在我国第一次以群体身份亮相是现代教育平等思想演进的产物。1993年1月12日《中国妇女报》刊登了《最高学位女性照样争雄》,文中称“1983年我国仅有一位女博士,而相隔十年这一数字改写为1149位”。[1]2009年教育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女博士毕业生达17480人,在校女博士生80000人。女博士生队伍的日渐壮大,引起了大众话语和学界对该群体的关注并聚焦于婚恋问题,从“愁嫁”、“恨嫁”到“高知剩女”,这些说法反映出一个事实:女博士群体的婚恋已经被贴上“困难”标签。

一、女博士婚恋问题的现实建构

女博士婚恋问题最早见报于20世纪90年代,多以“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老大难”、“剩女”等负面形象出现。腾讯网《剩女时代谁来结束单身女博士》一文称,清华、北大、中科院三所高校里接近80%的女博士处于待嫁状态,60%的女博士连男朋友都没有。[2]在男女比例失衡,男性多于女性的社会现实中,女博士却成为胜利的果实,被迫进入“剩女时代”。华中科技大学一位女博士曾在网上写出一篇《年龄猛于虎》的文章,谈到感情时,她这样形容:“读本科时,门庭若市;读硕士时,门前冷落;读博士时,门可罗雀。”

女博士在婚恋上的尴尬地位,还离不开大众媒介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平面媒体到网络媒体,从大学校园到世俗大众,女博士这一符号都在被“妖魔化”。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东方不败。”这一顺口溜虽然带有调侃的味道,但却反映女博士的大众形象并不高。此外,第三性别说(世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更是反映出大众对女博士的不认可。对女博士的调侃与嘲讽,无疑丑化了这一群体的形象,使女博士从知识的殿堂坠入生活的深渊,也使无数的男人对她们望而却步、不敢靠近,加剧了他们的婚恋困难。

女博士的婚恋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女博士自身拥有的一些特征使男人不敢与之婚配,她们的单身比率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其中更还有大众媒介对女博士施加的文化符号暴力,“第三性别”的标签无疑成为一种社会压力,使男人与女博士婚恋时不仅得考虑她们的自身特征,还得顾忌她们的社会形象。大众媒介的渲染使已然存在的婚恋危机变得似真更真。

二、女博士婚恋危机的原因探究

总体来说,女博士的婚恋危机离不开男性对女博士的各种偏见与社会文化结构的双重作用,男性脑中根植“男尊女卑”的观念,对女博士的年龄、形象与学历都存在着广义的偏见。

婚姻一般是由男女双方共同组成的,女博士的婚恋问题首先离不开男性在与其互动中形成的刻板印象。男性对女博士的外在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偏见。男性通常认为女博士年龄老、形象差、气质弱、性格怪。她们的年龄大都二十七八以上,给人一副人老珠黄的感觉;她们只会读书,不修边幅,永远戴着黑框眼镜,打扮得土里土气;张口闭口都是学术问题,一副迂腐不堪的样子。更为要命的是,性格异常古怪,永远猜不透她们在想什么,还总爱摆出一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劲儿来。其实关于女博士的外在形象,男性的评价无疑是片面的。他们往往找准了生活中的某个个案,经媒体的放大而推知整个群体的状况。女博士的年龄的确是大了些,但并不能代表她们形象也差,总有些女博士懂得保养自己,在女博士中也总有天生丽质者。至于性格更是千人千面,谁又能推测整个群体呢?

男性对女博士还存在内在偏见,即男人都不愿意找比自己年龄大的、学历高的和能力强的,这也被称作“梯度理论”。这种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在家庭中应该支配一切,应该掌握绝对的主动。男性的各方面素质也都应该强于女性,这里的各方面素质包括学历、见识与能力等,素质上的差异导致男女双方地位上的不同。只有这样,在“男尊女卑”的家庭中,夫妻关系才能和谐。而女博士的存在无疑对大部分男性“男强女弱”的观念带来了挑战,女博士无人敢娶,多半是男人认为女博士强于自己而无法掌控整个家庭,实则是男性自卑心理在作怪。

在男性对女博士外、内在偏见的背后则体现的是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结构,男权社会下男性掌握各种资源,而女性只有依附男人的命运。男权社会下的男性占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是由男女在能力上的差异造成的。“梯度理论”最直接反映了男女间的不平等,“男强女弱”的模式更是对女性获得资源的一种侵犯。在传统社会中,男强女弱则会带来男尊女卑,男女在自身能力上的差异必然会变为男女地位上的不同,女性被排挤和打击。在这种社会文化结构之下,女性的生存只有忍耐和依附,而如今女博士的存在就是对这种不平等一种有力的反击,习惯了优势地位的男人们只能将女博士视为异端,不去招惹。

其次,在传统社会中,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不同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是一种常识和必然,在这种家庭模式之下,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也是单一和固化的。女性只能扮演妻子与母亲的角色,无法进入公共领域承担起社会人的责任。女性永远是被束缚在家庭中的,女性唯一的责任就是在家庭中安稳地相夫教子。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只是看其是否能把家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至于社会中的一切事务则全部交给男人,女人无权干涉。女博士凭借其良好的教育背景,较多地接触社会事务,有可观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她们在社会上努力拼杀,却无法得到男性的认可。

最后,女博士的婚恋危机还体现为对知识的不尊重。男人对女博士心存芥蒂,最直观的原因则是其学历太高,纵然其中的原因有外在容貌和文化结构,高学历也打破了男强女弱的模式。但女博士中也有貌美者,也总有许多不受传统观念影响的男人不在乎什么男高女低。我们单看学历,它本身代表的是知识。学历越高则掌握的知识越多。男人会因容貌而拒绝女人,但是因知识多而对其排斥则显得荒谬很多。知识是社会的财富,知识多的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但是在男士择偶时,优势变为一种劣势,无疑知识被摆上了一个不置可否的位置,我们要尊重知识,就应该从打破对女博士的偏见开始。

三、女博士婚恋危机与转型社会的对接

当下,女博士的婚恋危机是基于转型社会的土壤之中的,宏观的社会环境赋予个体存在真实的意义,一种现象的发生也是对这种宏观概念的回应。女博士的婚姻问题已经超越了狭隘的个体观念,它同样反映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形态,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映像。

转型社会有多重含义,广义的转型社会不仅仅指社会形态的演变,不单单指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递进状态,它还指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变化等等。这种变化从表面上看是从传统到现代的纵向空间演变,实则是以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改变为中心扩展到各个方向的横向蔓延。在由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中,个体的尊严与价值是被凸显的,个体的独立是被着力弘扬的。转型社会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它以个体为目标,着眼于未来与现代,但是却扎根于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从封建的人身依附中寻求营养。

女博士的婚姻问题恰恰反映了转型社会中传统和落后的一面。传统的“男尊女卑”与“男强女弱”观念,使男人们不敢选择比自己优秀的女人。他们骨子里反映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观念,家庭必须由男人来掌握,男人掌握家庭主导权的前提则是使女人在各方面都弱于男人,因为女人的弱势,她们不得不依附男人来生存,一旦女人依附男人,女人就丧失了自主权,男人在家庭中的统治就是以这种方式来确立。“男强女弱”反映的就是几千年来男女权力不均的性别架构,传统的男权社会不允许女人独立,女人只能被安放在家庭中,无法走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一旦女人试图打破这种不均衡,得到的只是整个社会的排斥。青楼女子多美貌,其中也不乏卖笑不卖身者,纵使才情再高,也终不会有人把她娶回家中。在这种模式下,女人被异化为一个符号,她是男人的一件物品,只能自己把玩,不允许在社会中被其他人欣赏。

转型社会仅仅只是个过程,它的目标是法理兼备、独立自主的现代社会。当下女博士的婚恋问题反映的只是转型过程中传统与落后的一面,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独立自主性使女人不再被异化为一个符号,女性的独立自主使得女性不再被禁锢在家庭中,而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去追逐社会的空间。女性不再被视为弱势的一方,而有和男性平等对话的权力。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不再被男性支配,也不再有“男高女低”之类的说辞干扰女性的婚配。对于未来,我们是可以希冀的,对于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平等我们也是可以憧憬的。对于一个妻子来说,首先她是人,其次她才是女人,最后才是妻子。

[1]最高学位女性照样争雄[N].中国妇女报,1993-01-12

[2]剩女时代谁来结束单身女博士[EB/OL].(2010-10-11).http://book.qq.com/zt/2007/female doctor/

[3]罗毅,任路江.女博士婚恋危机的社会建构与解构——基于新社会性别视角的个案研究[J].青年探索,2011,(6)

猜你喜欢

女博士婚恋家庭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我是彻底“裸婚”的女博士
女博士还是和男博士结婚的好
女博士在家里首先得还原为一个女人
解读《女博士》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