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进行技术创新的SWOT分析
2013-08-15陈江
陈 江
一、优势分析
(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能力进一步提升,大量的外汇储备为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支持。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且发展前景也被看好,所以许多跨国公司都不愿意放弃进入中国的机会,他们愿意以技术换市场,这使我们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1.拥有适用性技术。目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放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特点与发展水平与东道国的近似性,中国企业的技术不需要太大的变动就能适应当地的市场,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
2.拥有接近市场的优势。中国企业倾向于在地理位置或生产条件相近的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样更容易获取需要的生产要素,更好地利用东道国当地的资源,利用东道国的品牌。
(三)市场的调节
发达国家技术资源比较丰富,在市场机制下,这些资源会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流动。这为我国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我们能够通过国际市场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技术为自身的创新服务。同时发达国家的人才国际化也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为我国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这些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在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劣势分析
(一)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不充足
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徘徊在l.4%左右。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平均5%的比例相差甚远,而且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不通畅也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时一般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不愿意去承担技术创新中的风险,而习惯于引进和模仿,这种模式使许多企业,尤其是从事制造业的企业,虽然他们的生产规模很大,生产能力很强,,但缺乏核心技术,无法生产高端产品与国外企业竞争。例如中国的每年生产手机已超过2亿部,占全球产能的5%,但几乎不具备核心的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
(二)企业的研发机构设置不完整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除了少数大型的国有企业,中国企业自身不是科研的主体,科研活动一般都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承担。所以在他们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从事的境外的研发活动自然不多。中国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往往是把自身企业的技术进行较小的改动,甚至没有改动而直接转移到境外,这种欠缺独立的技术研发机构将影响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改进的能力。根据统计,2000年全国大中型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平均为7000多个,占同期全部大中型企业总数不到30%,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的占47%,而小型企业还没有国家级的技术开发中心,有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的只有4.5%。
(三)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认识偏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是保持竞争力的有利保障,所以在知识产权的竞争上,发达国家处于主动地位。中国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无论是拥有量还是自主保护意识上都不高,专利、商标在国外申请注册的情况也不尽人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竟争力的关键,但我们不能把拥有自主产权和独立开发混为一谈,认为只有独立开发所拥有的新技术才算自主知识产权。事实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包括独立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等形式,自行开发或单独开发只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途径。而具体采用何种创新形式应取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阶段,资金实力和知识储备等因素。中国企业往往忽视与外国公司的合作开发。
三、机遇分析
(一)全球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重心也明显向附加值高的产业倾斜。国际直接投资重点在三种产业之间的转移,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开始萎缩,第二产业的直接投资也呈现出相对下降的趋势,而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只有6成左右,进入90年代以后,以金融,保险,贸易,咨询,卫生,教育,旅游为主的服务业所获得的投资比重仍然保持强劲上升的趋势。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展第三产业能够帮助我们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经过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与影响力已经显著提高,但客观地说,中国仍然处于国际生产梯度中的下层,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多的时候体现在局部,而不是综合的实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又增加了一个参与全球经济的途径,也增加了提升自身地位的筹码。
(二)国家扶持
十一五时期中国就提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这也是对外直接投资所要形成的产业格局;同时还提出了“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重要原则。,“十二五”期间,商务部将继续扶持企业“走出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做好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做好战略规划;做好宏观调控,提高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将实现飞跃发展,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初具规模。
(三)企业优势
在东道国市场上,直接面对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竞争既给中国企业造成技术创新的压力,也为其技术创新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跨国经营的效果就是市场范围的扩大,从而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同时竞争者的增多又迫使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即竞争促进技术创新作用增强。同时世界市场分工促进专业化,企业依靠传统的优势专注于一定产品或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使创新的深度加强,产品的新颖程度更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了解国外产业的机会,也给中国企业向研发、设计和服务环节延伸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国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并购一些小型的发动机研发机构来向发动机研发领域延伸,这是仅仅靠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无法实现的,中国几十年吸引外资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四、挑战分析
(一)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先地位
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一直以来都从事新产品的研发,所以他们成为了技术创新的承担者,也是先进技术的垄断者。发达国家在技术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与自身硬件条件有关,更重要的是拥有品牌,专利技术,商标,组织管理和营销技巧,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虽然我国的一些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有相对的技术优势,但总体来说短时期无法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
(二)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锁定
在中国曾经试图通过“市场换技术”,但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重要的原因就是跨国公司越来越把产品的生产环节进行细分、散布,把一些核心的、技术含量高的环节(比如研发)放在本土,导致核心技术上的溢出效果不是很明显。在理论上,把这种情况称为“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的存在,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获得技术,产生了“技术溢出的空间局限性”。
(三)缺乏完善人才体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但是现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大部分还是聘用原来的员工,在经营环境变化后,他们很难马上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也达不到国际商务要求。同时现有的中国一些跨国企业对人才的激励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很好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下一轮以人才竞争为主的国际竞争中很难立足。
[1]陈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D].安徽大学,2007
[2]刘宏,汪段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研究:2008-2009[J].国际经贸探索,2010,(12)
[3]沈枫,张明丽.我国医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分析[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7)
[4]孙娟,张坚.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浅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5]曹秋菊,熊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