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2013-08-15冯娜
冯 娜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语言交互频繁,语言迁移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断引起人们探讨。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对提高英语课程的学习意义重大。
一、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历史
二战后美国移民大量涌入,bilingualism现象研究成为当时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语言迁移现象研究主要讨论两种语言接触时,语言中的音位、词汇、语法等各语言层面对双语操作者的干扰。二语干扰母语,母语也干扰着二语,无论那一种干扰都引起语言迁移现象。于是语言学家们开始对语言迁移展开了长期的探讨。
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大过程。对比分析假设 (Cont rastive Analysis Hypot hesis)、普遍语法 (Univer sal Grammar)和连接理论(Connectionism)。这三种理论在不同时期都被人们用于阐述语言迁移现象。但它们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之处。
对比分析假设。Lado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了Fries早期的研究,提出对比分析假设理论。这种理论主要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语言特征展开分析比较,根据研究得出的差异,去预测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难点,以及语言输出和输入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比较母语和二语间的异同,来预测二语学习的困难:母语与二语相似的内容将促进二语的学习,母语中与二语的差异将给二语学习带来困难。对比分析假设理论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在某段时间,对二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语言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对比分析假设夸大了母语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力。实践证明,二语间的差异可能会引起学习的困难,但并不是必然。
普遍语法。“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是语言学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术语,尤其在乔姆斯基(Chomsky)的生成语言学学派的语言学研究中,已经是最核心的理论思想。在乔姆斯基之前的13世纪和17世纪的欧洲,普遍语法曾经一度是很有影响的语言学思想”[1]普遍语法起初完全否认母语迁移作用。然后回到寻求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关系的研究。最后又把研究重点转向探讨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可及性,通过多种语言的比较来寻找母语迁移过程中出现的规律与特点。后期的普遍语法研究从语法可及性角度来解释母语的迁移作用,打破了对比分析假设的局限性。但普遍语法是从儿童母语与二语习得过程中提出来的,它的可靠性引起人们的质疑。
连接理论。到了80年代,连接理论被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它建立在大脑与神经科学基础上。语言习得研究深入人的内在认识过程,跳出语言本体的局限性,从语言习得者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加工能力展开研究。它认为人的大脑自身就具有寻求和建立事物间联系的意识,它通过视觉、知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把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神经网络,大脑神经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它认为,在母语习得时,习得者的大脑已经贮存了许多母语知识,这些知识可能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可利用的“语料库”。习得者习得二语新知识时,大脑会自觉地寻求二语与大脑中存储的母语的相似点,通过搜索与对比,激发二语知识的连接,母语特征被激活,为二语习得提供帮助。并说明语言迁移的成因与途径,已有一语知识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解释了发生顺向迁移的原因。连接理论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建立在对先前语系知识的对比和整合基础上。它扩大了语言迁移研究的视野,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解释更趋合理。虽然各种学派研究背景不同,他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二语习得过程中迁移了什么?迁移原因是什么?
二、语言迁移的涵义和分类
“通常我们所说的‘语言迁移’中的‘迁移’二字并不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专用名词,它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2]迁移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是指学习过程中语言习得者已有知识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在众多的表述中,比较典型的有Odlin语言迁移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这一定义阐述了语言迁移不单指二语习得受母语的影响,还表明所有已习得语言知识对新语言习得的影响;Faerch和Kasper的定义:“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起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相信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会随着人们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不断趋向合理科学。
语言迁移的分类标准不同,类别也不同。根据迁移的来源分为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根据迁移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结果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根据迁移的层面分为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迁移。而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与程序性两类,根据这一理论,语言迁移分类有了新变化,又可分为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语言迁移现象有不同的类别,需要我们对语言迁移现象展开动态研究。
三、外语学习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分析
(一)语音迁移
“由于英汉两种语音的音位系统不同,音位的分布互不对应,所以两者之间在发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第一语言的迁移作用,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往往易受母语的影响。”[3]语音是语言的符号外壳。语言迁移现象最突出的是语音迁移。汉语与英语两种语音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别,语音的音高、音强与音长等都不相同。汉语对音高变化较为敏感,是声调语言,对音长的敏感程度比英语要弱;英语对音强变化敏感,强调重音,是典型的重音语言。英语中元音松紧、长短体现出不同的词汇意义,bit[bit]表示少许的意思,beat[bi:t]则表示敲打的意义。标准的汉语里没有这种元音的松紧、长短现象。这些语音上的不同造成了中国学生学英语发音上的障碍。但两者语音上可以发生迁移。 英语中的[p]、[b]、[d]、[t]、[f]、[k]、[g]等因素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相似的对等音素。这些为汉语和英语在语音上的迁移提供了条件。
(二)词汇迁移
词汇是语言的表意基础。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已将某些词汇与特定的画面与概念对应起来。习得二语时,母语词汇系统的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迁移对英语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负面的影响”[4]英语习得者总是试图去寻求对应的英汉词汇意义的对应,但是不同语系的多数词的音、形、义是不同的。词汇的负迁移对二语的习得产生了负迁移,但并不表示词汇正迁移现象消失。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性上基本呈对应关系,都包含副、动、名、连、介、形容词等词性,这为词汇的正迁移又创造了条件
(三)语法迁移
语法体现了一个语言体系的民族特点。英、汉分属不同的语系,差别很大。英语语法研究内容比较丰富,汉语则相对缺乏,英语的谓语动词在表意时有人称、时态、语态、语气方面的区别;而汉语则没有形态上的标记。但汉英在句子基本结构上是相同的,都有否定句、特殊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被动语态等句法形式。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借助句法方面的相通,与英语材料对应起来就能形成语法的迁移。
(四)文化迁移
语言是在文化的需求下产生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差异引起了语言词汇内涵意义的不同。比如对于色彩的内涵理解,在中国红色一般表示着顺利、成功、喜庆,英语中,色彩则没有对应的内涵意义;英语中蓝色一般代表着沮丧、忧郁,汉语中的蓝色意义则不同。
四、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
何种形式的迁移都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英语学习迁移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大致可以从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语言因素
语言迁移研究过程中,很难细化各种因素对语言迁移的影响,但一语、二语各自在词汇、语音、句法以及语用方面的差异程度对语言迁移有直接的影响。在各个层面之中,语音方面的因素最为显著。二语习得者的“外国腔”是最好的证明。“外国腔”形成原因主要是母语和二语在语音上存在差异,也许是两种语言不同的发音特征,导致了母语对二语在语音方面的迁移。词汇方面,母语与二语的相似关系,特别是存在大量同源词,可以有力地促进二语词汇的习得。但不少研究又证明了另一个客观的事实,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母语语法使用的影响,使用符合母语的语法,但二语中不可接受的词汇搭配。比如,我国学生在运用英语时,往往潜意识地把一些汉语语法搭配迁移至英语:“价格不算太贵”,英语初学者往往会表达成“The price is not SO expensive”。这种错误正是受母语语法搭配习惯的影响。句法上也存在母语迁移现象。英语往往是右向分支,汉语则常采用左向分支结构。“The cheese that the rat ate was rotten”在汉语中则表达为“老鼠吃掉的奶酪是坏的”。一语、二语句法方面的差异给学生在英语定语从句习得造成了困难。语言迁移在宏观的语用与语篇衔接手段也有显著的体现。比如对于礼貌的表达,因为汉语中通常使用 “请”来表达礼貌,所以中国学生往往习惯用“please”来表示礼貌,很少使用英语“Would you please”,“Do you mind if.”等句子来表达。语篇衔接方面,要表示转折关系汉语中往往多用转折连词“但是”,所以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往往会高频使用“but”一词。目前语篇上的迁移研究相对较弱,但不同语系间的语篇差异与文化语用差异对语言迁移的影响却是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
(二)非语言因素
语用意识因素。语言迁移会在语言的多个层面上有所体现。但研究表明,语言迁移在语法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在语用意识上的差异。在二语习得中,很多学习者会更多地在语法方面培养自己的语用意识,对语音、语篇、语用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这样就导致学习者在语法上的语言意识较强,学习者在实际语言应用中过多注重语法方面的正误,导致语法抑制了母语的迁移。所以只有当母语语言意识强于二语语言意识时,母语迁移才可能出现;反之二语的语言意识强于母语语言意识时,母语迁移才会受到抑制。这两种语用意识往往交织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母语的迁移。
语用情境因素。二语习得者使用二语的环境会影响学习者的母语迁移。从语用社交场合来说,与“非焦点场合”相比,语言负向迁移更可能发生在社交中的焦点场合。焦点场合是指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里,交际参与者成为焦点群体,他们会有意识地维护二语的标准性,认为使用母语会有损于自身形象;非焦点场合指自然场合,交际参与者由于是非焦点群体,他们往往不太关注二语的标准性,自由地使用母语进行交流。从母语迁移来看,非焦点场合母语负迁移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焦点场合。
语言迁移是一个多层面、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需要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使语言迁移理论更加完整,不断地趋向严谨,从而更好地促进各种语言的发展与交流。
[1]宁春岩.普遍语法[J].中国外语,2011,(2)
[2]罗娜.论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3)
[3]于文华.二语习得中语言负迁移现象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1,(4)
[4]郑桂芳.母语迁移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5]李玲芳.母语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正负迁移[J].考试周刊,2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