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脚气集》的诗学主张

2013-08-15吴志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脚气诗学诗句

吴志飞

车若水(?—1275年),字清臣,号玉峰山民,黄岩(今属浙江)人。师从著名学者王柏,勤奋好学,对古文、考据、《大学》等多有研究,著有《宇宙略记》、《玉峰冗稿》等。车若水为人严谨,穿着朴素,口才不好,但是很有人格魅力,朋友很喜欢与他接触。很多当时名人权贵向朝廷推荐他,右丞相贾似道曾几次聘请他去史馆做官,他都没有去。《宋史翼》及《台州府志》均有他的传。《脚气集》全书共一卷,一百十七条,《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根据他的从子惟一所作的跋,成书于咸淳十年(1274年),当时车若水得脚气病,作书自娱,因此书名《脚气集》。书中多论及五经,也涉及文史、天文、动植等多方面。

一、诗歌应遵循儒家诗教思想

儒家诗教思想主要是指孔子论诗主张的“思无邪”、“温柔敦厚”、“兴观群怨”等观点。“思无邪”是指“诗之本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归于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也就是说诗歌要歌功颂德、思想纯正;“温柔敦厚”是形容诗歌应保持含蓄蕴藉之美;而“兴观群怨”则指诗歌的四种功能。“不论孔子、孟子、荀子,都很重视文学、言辞、诗和乐的社会功能,都主张文学艺术必须为教化服务。儒家这些思想,初步指明了文学艺术的特点和作用,同时又反映了统治阶级对文学的要求,故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发展,而在文学批评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1]文人论诗,多以其作为品评诗歌的重要标准。车若水就是一个十分尊崇封建礼教的人,从其认为:“子胥鞭尸之事是大逆无道。不知者乃以为复仇,乃以为孝。卫人杀子路,送醢于孔子。礼记乱道。”就可以看出。

车若水认为诗歌应“读之使人感泣,有功名教”。他例举唐人杜甫的《北征》:“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折。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这几句诗写的是杜甫追忆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唐玄宗慌张奔逃蜀地,途中发生马嵬坡兵谏之事,杨国忠家族及其同党被清除干净。最后两句提到夏桀宠爱妹喜,商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姒,都导致亡国的结局。但杜甫这里想说的是,唐玄宗诛灭了逆党,没有重蹈历史。车若水认为这样的诗歌就符合标准。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对于“唐明皇天宝之事,诗人极其形容”,“全是讥笑君父,无悲哀恻怛之意”。车若水对《长恨歌》的评价很中肯,对于“叙事详赡,后人得知当时实事,有功纪录”一点提出表扬,但是批评其“以败亡为戏,更无恻怛忧爱之意,身为唐臣,亦当知春秋所以存鲁之法,便是草木,亦将不忍,葢祖父与身皆朝廷长养,不可谓草茅不知朝廷。”并解释到:“吾此说不是不容臣下做此语,但有恻怛忧爱之心,语言自重。”和车若水持同一观点的还有南宋张戒,他在《岁寒堂诗话》中谈到:“如《长恨歌》虽播于乐府,人人称诵,然其实乃乐天少作,虽欲悔而不可追者也。其叙杨妃进见专宠行乐事,皆秽亵之语。首云‘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后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云‘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固无礼之甚。‘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此下云云,殆可掩耳也。”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谈到:“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气韵之近俗也。”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谈到:“至白乐天《长恨歌》,元微之《连昌宫词》,直播其恶于众,略无忌惮。”其实,车若水对白居易的评价本来就不高,《脚气集》中多褒扬苏轼,贬低白居易,其中就有将二人作对比论述:“东坡每健羡白乐天。乐天如何敢望东坡。东坡大节照映古今,乐天些小升沉,便动色力。”

车若水还指出诗歌“可见兴亡,可见时节,未说道理,且看文气”。例举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玉树后庭花》中的诗句:“妖姬脸似花含露”和续将军孙珋墓志铭后的一段诗句:“秋风动竹,烟水惊波。几人樵径,何处山河?今时日月,宿昔绮罗。天长路远,地久云多。”作对比,认为“高祖不读书”,但英姿飒爽,豪情满怀,所作诗句讲的是夺取江山后不自满于现状,忧虑如何守成,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一个新的帝国走向兴盛;“陈后主是做文章人”,但萎靡浮华,颓废衰败,所作诗句讲的都是赞美妃子妖艳,描写秋后凄凉,这些诗句似乎也昭示着末代君王国破人降的结局。将开国明君与亡国昏君的诗句作对比,“亡国之音与兴国自别”。这正是《毛诗序》中所讲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关于刘邦的《大风歌》和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历来也多有评论,例如南宋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谈到:“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大,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谈到:“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唐人刘禹锡《台城》中的诗句:“万门千户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诗歌造句用语主平实自然

关于诗歌造句用语应该平实自然,在车若水以前已多有论述,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谈到:“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北宋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中谈到过:“所寄诗多佳句,犹恨雕琢功多耳。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谈到:“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车若水认为“今人只识花言绣语,便相传讽佳句”,这是不对的,真正的好诗应造句用语直抒胸臆,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例举南宋潘时举的诗句:“老大倦追随,得坐且终日。所以见春去,亦不甚爱惜。”谈到自己“甚咏之不置。”咸淳癸酉(1273年)六月,塘下(金属浙江)戴正的儿子来拜访自己,给自己看了他已故父亲的八句诗:“幽栖才一室,意足便为安。片石星霜老,八窗风月寒。已无蜗角累,自号鹿门看。清夜谁同语,横琴试一弹。”车若水觉得“此诗亦佳。今人只识花言绣语,便相传讽佳句,岂知此哉?”

车若水还指出作诗不可过分雕琢,“乃有愈改而不如前者”。例举北宋黄庭坚曾作诗:“花上盈盈人不归,枣下纂纂实已垂。寻思访道鱼千里,盖世功名黍一炊。”和“卧冰泣竹慰母饥,天吴紫凤补儿衣。腊雪在时听嘶马,长安城中花片飞。”后来改为:“花上盈盈人不归,枣下纂纂实已垂。腊雪在时听嘶马,长安城下花片飞。从师学道鱼千里,盖世成功黍一炊。日日倚门人不见,看尽林乌反哺儿。”(《欸乃歌二章戏王稚川》)这首诗写的是王漕在京做官,希望继续得到提升,倍加努力,所以一直没回家,黄庭坚仿照他夫人的口吻写诗给他。车若水认为修改后反而“不如原作”。南宋林光朝《艾轩集》中将黄庭坚作诗过分雕琢这一特点与苏轼对比,有形象的比喻:“苏、黄之别犹丈夫女子之应接,丈夫见宾客,信步出将去,如女子,则非涂泽不可。”“林氏这个比喻是对黄庭坚喜好斟酌锻炼、反复修改的创作手法有所不满,而推崇苏轼那种天才喷发,顺其自然的创作风格。”[2]

三、作诗要先立意后动笔

唐人徐寅在《雅道机要》中谈到:“凡为诗须搜觅,未得句先须令意在象前,象生意后,斯为上手矣,不得一向只构物象、属对,全无意味。”北宋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谈到:“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韩驹在《陵阳室中语》中谈到:“作诗必先命意,意正则思生,然后择韵而用,如驱奴隶;此乃以韵承意,故首尾有序。”这些讲的都是诗歌应先立意,语是意在文学素养和创作思路积累下的自然流露。

车若水引用苏轼谈画竹的一段话:“夫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疾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认为“此语甚妙,岂但画竹。”作诗同样也要意在笔先,先立意,后动笔。诗人需要先深入体验生活,选择好主题,理清思路,成竹在胸,然后跃然纸上。

四、品评诗歌应恰如其分

北朝刘昼《刘子·正赏》中有一段话:“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这段话讲的是品评诗歌要适当,恰如其分。过度品评会使读者产生心理落差,把这种不满情绪转移到作品本身,从而影响对作品的判断。

车若水对这一问题也有所论述,指出“大凡得誉过当,适足为累”。例举北宋郑文宝的诗《过缑山题王子晋祠》:“秋阴漠漠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这首诗讲的是西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中所载东周王子乔在缑氏山乘鹤升仙,谢时人而去的传说。车若水认为“本是好诗”,但读过北宋晏殊在诗后的评价:“此诗在处,当有神佛护持。”觉得“一誉之过,再看此诗,便索然矣。有甚不可及处,谁不会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脚气集》虽然是车若水在身体不适,身患脚气病时的自娱之作,但内容涉及五经、文史、天文、动植等多方面,论诗又很有见地,是很难得的。《脚气集》的诗学主张既是车若水一时的灵光闪现,更可以看出车若水平日对诗歌的深入思考与理论素养积累,是其一生认真学术的真实写照。研究中国古代诗学,尤其是研究宋代诗学不应忽视车若水的存在,其诗学主张应在中国诗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郑永晓.试论苏、黄齐名及其诗歌优劣之争[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5)

猜你喜欢

脚气诗学诗句
脚干、脚裂竟然是患了脚气
背诗学写话
如何缓解脚气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初春 脚气患者别错过治疗时机
如何祛除脚气顽疾烦恼?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巧用诗句育新人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