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条件和机制研究——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

2013-08-15田芳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社会学辽宁协同

田芳芳

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条件和机制研究
——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

田芳芳

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辽宁的独立学院发展与中国独立学院同时起步,目前已成为辽宁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辽宁省独立学院发展现状分析看到,在加强大学协同创新的过程中独立学院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文章从教育与社会的视角中探索独立学院协同创新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并提出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的策略。

独立学院;教育社会学;协同创新;条件;机制

田芳芳/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讲师,硕士(辽宁大连116600)。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来,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面对不断凸显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然而,什么是社会协同,作为辽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如何发挥协同创新作用,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分析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的条件和机制,寻求协同创新的途径。

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中大学协同创新的内涵基本理解

教育社会学本身为我们提供塑造学校生活外部力量信息,它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教育对个体、社会、国家的功能。教育社会学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教育问题的多个致因,帮助我们了解整个学校体系是怎么运转的,以及学校如何与更大的社会体系发生联系。这个整体观和有机观是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思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发现在教育社会学中,协同创新并不是基本概念,但是协同或类似概念还是被频繁使用。协同基本上指的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指在某一活动中,一方为主而另一方协助的现象。在教育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中,协同(协作)基本上属于合作的范畴,有学者指出,在北美,组织间的协作首先产生于非赢利的社会服务和医疗健康组织中,它们为了公众的利益而相互协同(达夫特,1999)。协同模式的基础是组织间的相互信任和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优点像协调性。在实践中,组织欢迎与其他组织协作和相互依存以提高双方的价值(达夫特,1999)。这是组织研究中对协同理论的比较清楚的解释。

可以认为,在社会科学中,协同是不同行动者之间,以其中一方为主的协调与合作,二者之间是和谐的非均衡关系。具体到本文,我们研究的是辽宁独立学院不同的高校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并研究这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和机制。

二、教育社会学视角中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经济条件

教育社会学认为经济结构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多样的,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分析,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对教育功能的影响,对教育结构的制约。根据教育部截止2012年3月29日,具有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名单已经公布,全国共303所,其中辽宁有18所。从数量上看占全国独立学院总数的5.9%,在全国各省名列前茅。随着独立学院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质与量的统一,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因而创新人才培养同样是独立学院应该继续承担的责任,辽宁省独立学院的发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条件

从教育社会学所关注的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向来注重中庸和和谐。一切以中为度,以和为度,当然,这在中国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适合的。家庭之间、邻里之间也强调整齐划一,有宗法制度,有规矩和秩序。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必须遵守集体规则,严格按照各自所任角色及所处地位说话、行事,排斥个性张扬,这对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有着明显的束缚作用。因而有人认为协同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事,和独立学院无关。诚然研究型大学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的优势。

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但随着招生中母体高校“光环效应”的逐渐减退,原有的学科专业不仅不再是吸引考生的优势,反而成为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争生源、争就业市场的根源。迫于生存压力,不少独立学院开始转变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但应用性人才不等于被动的应用而不创新,独立学院要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实际动手能力,还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创新的自信,所以独立学院协同创新的着眼点在于要根据市场需求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从而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努力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通过深入和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更加强调校企的协同作用。

三、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辽宁独立学院的协同创新机制

(一)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的形成机制

1.制度形成机制。传统与现代是一个难解的结,贯穿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始终,其相互排斥是显而易见的,在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精神和文化依然以其特定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如何协调社会转型中的传统性因素和现代性因素,如何在传统与反传统的平衡与张力中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将传统制度与现代制度打通后,教育制度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变迁的状况就会得以改善。教育制度要摆脱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去主动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是独立学院协同创新制度形成机制的关键点。

2.利益协同机制。要促进辽宁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其关键是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和独立学院四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运动中寻求动态的平衡:明确独立学院的调控机制,确保干预的合理性;强化独立学院的自治机制,保持自身的竞争性;丰富独立学院发展的参与机制,保持独立学院的开放性;健全独立学院发展的市场机制,确保独立学院的灵活性。将辽宁现有的18所独立学院,在评估有必要进行协同创新的基础上,独立学院的各协同要素在协同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确定如何进行利益分配。通过协同实现各自独立无法完成的创新目标,通过协同创新获得最大的效益,是独立学院协同创新利益机制的核心。

(二)辽宁独立学院的协同创新的实现机制

1.协同机会识别机制。协同机会识别机制的建立是协同创新取得应有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准确的识别协同机会,才有可能积极有效地促成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独立学院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辽宁独立学院应搭建一个平台,为各个学校提供创新项目和信息,使有共同目标的主体加以整合,这些主体包括学校、科研机构、教师个体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涉及到各类资源的集成和共享,也涉及到许多领域和众多的利益主体,是一项面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运行机制体制是它核心部分。

2.协同创新反馈机制。协同创新有很大的风险。从协同这个角度来看,由于是不同的利益群体构成的,每个利益群体也是由利益诉求相异的个体组成。因此协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每个参与群体之间、每个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工程,规范这种博弈秩序存在很大风险。从创新这个角度来看,创新的代名词实际上是“破坏”,就是破坏原有的格局,创造出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风险也是巨大的。我们对协同创新的风险有无正确的认识,能否正确的评价,是否能够进行科学的防范,决定着协同创新的成功率。因而有必要建立协同创新的反馈机制。反馈机制要强调:一方面要关注创新引领,要以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成为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协同创新应该具体体现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体系中,仅突出其中任何一个,都会使得系统失衡,协同效果欠佳。

四、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策略探索

(一)加强校企合作,对接产业群构建专业群,强力推进产学结合

面对辽宁产业布局,辽宁的独立学院应从较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典型产业集群着手,对应发展学校的专业集群,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关于专业群的建设,极力做到设备对接产业、技术对接企业、教学融入产业链、实训进入生产环节,进而校企深度交融,联合办学,共同考虑开发专业,联手开发新课程,接种企业精神,培植产业文化,使学生学习为了应用,毕业即是就业。独立学院紧密结合辽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发、设置与调整专业机制,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了一批定位明确、社会适应性较强、就业前景良好的品牌特色专业,逐步形成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链和专业群,提升校企协同创新能力。

(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教育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相辅相成

辽宁独立学院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学校办学目标,即体现辽宁作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区域经济主要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独立学院应将学科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与社会经济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通过适时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立足市场需求,为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区域教育的发展也应与区域发展相辅相成。

(三)辽宁独立学院教育发展应构造创新社会环境,培育教育意识

创新的社会环境是指整个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上的创新气氛,是有利于创造、鼓励创造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社会环境是创造人才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宏观环境,是一切创新活动得以积极开展的大舞台。社会环境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独立学院协同创新素质的影响,是广泛的、普遍的、带有全局性的。既要不断地超越、开拓和进取,也要立足于客观现实条件,要接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因为,认识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它是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所以教育改造意识,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为现代的办学模式;教育相对独立的发展意识,使教育系统能够真正相对独立于社会其他部分而得以自主发展;教育开放意识,使教育系统能够持续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教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意识;教育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提高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教育差别发展意识,促使教育发展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真正的相关。

[1]王思斌.试论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N].东岳论丛,2012

[2]刘友金.论集群式创新的组织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2

[3]邬大光.增强科研能力推动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1

[4]李忠云,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N].中国教育报,2011-9-14

[5]孙兵.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科技创新的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

[6]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

G64

A

1671-6531(2013)08-0144-02

何 岩

猜你喜欢

社会学辽宁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辽宁之光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辽宁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