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2013-08-15杨爱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职业化辅导员职业

杨爱美

浅议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杨爱美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维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如何使这支队伍实现职业化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剖析辅导员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探讨相应制度保障机制的完善,以期能帮助辅导员实现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消除职业困惑。

辅导员;职业发展困惑;职业发展对策

杨爱美/广东培正学院经济学系辅导员,硕士(广东广州510830)。

近年来,在宏观层面,国家针对辅导员队伍发展已经出台了很多文件,对辅导员的身份、工作职责、选聘、队伍建设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差别很大,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化,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充分了解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特点,找出辅导员职业困惑所在,是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惑

职业发展困惑是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与疑惑,除了职业现状里的困境,还包含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担忧。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定位不清晰,职业归属感缺失

2006年制定的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首要职能。然而在实际工作职能的发挥上,辅导员承担的事务性工作过多,思想教育职能发挥不够。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和学生事务性工作的扩展,职能部门有关学生的工作和任务,也都集中到辅导员身上去落实。“全员育人”的观念在学校里还没形成,辅导员往往集教育、管理、服务、引导等诸多功能角色于一体,成了“什么事都要干,什么事都可以干”的职位,只要是涉及到学生的事情,事无巨细都少不了辅导员的参与。工作内容繁杂琐碎,多重角色的“混搭”使很多辅导员常常疲于奔命而又无所适从,缺乏归属感,以至于产生“我是行政干事还是辅导员”这样的困惑。角色定位不清,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职业前景不明朗,职业认同感缺失

我国高校现行的职业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以专业教师为主的教学职位体系;以研究为主的研究职位体系和以管理为主的行政职位体系。每一个系统都有比较稳定和成熟的晋升机制。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不完全属于教学和管理,更不属于科研系列,而辅导员的工作和成长却与教学、管理和科研密不可分。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晋升机制没有单列,辅导员只能参与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或行政管理系列职称评定,看似在职业发展上可以“双线晋升”,但由于辅导员受工作性质限制,不能像教师或管理研究人员一样专心从事教学和科研,在职称评定中往往处于劣势,陷入评定晋升“两头难”的尴尬处境。而在一些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晋升制度更是没有制度可依,晋升机制的不明确,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难以形成职业认同感。

(三)工作成就感低,易产生职业倦怠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线,直接对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负责,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等要求都比较高,对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要求也与专业教师和专职行政人员有所不同。高校专业教师除上课外,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力和空间,可以不受行政管理的束缚;专职行政人员实行“坐班制”按时上下班,8小时之外基本可以自由支配。而由于学生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既要像行政人员一样上下班,处理日常管理事务,下班以后还要接着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种事务,甚至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学生宿舍、参加学生活动,遇到特殊情况需随叫随到。辅导员工作随时处在临战状态,事务性工作琐碎繁重,确保学生安全稳定责任重大,但却很难像专任教师一样能够取得显性的工作成绩,待遇、职称和社会地位却普遍低于同龄专任教师。当辅导员在高工作要求下付出高投入后,却获得相对低的工作回报,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难以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专业化程度较低,职业适应不良

所谓辅导员“专业化”,就是要求辅导员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与辅导员岗位职责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与方法形成有效的专门技能,并有针对性、有时效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目前,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高校在引进辅导员时主要看重政治素质,对所学专业大多都不做特别要求,很多辅导员不具备与辅导员岗位职责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辅导员岗位也因此被误认为是“没有专业含量的岗位”。而部分新入职的辅导员只经过几天的 “岗前培训”就加入了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与能力方面还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再者由于专业背景与实际工作内容之间存在差距,辅导员在科研和专业发展上缺乏方向,导致职业适应不良的现象普遍。

(五)人员流动频繁,辅导员队伍不稳

角色定位不清晰,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缺失,职业适应不良等极易使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辅导员中极少有职业化的思想准备,致使辅导员逐渐淡化自己的本职工作意识,甚至把辅导员职业当成“临时岗”、“中转站”,有机会就立即转到其它岗位。因此,造成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过于频繁,职业寿命大多只在3-4年,甚至更短,辅导员工作甚至被形容为“铁打的校园,流水的辅导员”。特别是在民办高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换几任辅导员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人员的频繁更替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阻碍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

二、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

我国的辅导员虽然定位清晰,主要岗位职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称之为“政治辅导员”,但在实际执行中岗位职责并不清晰,需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承担的往往是末端管理的职能,直接面对学生,除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兼具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职责,工作上与教务、财务、后勤、保卫等部门都有交集,都存在着交叉管理。因此,我们必须理顺辅导员的工作关系和职责范围,同时改革现行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明确事务性工作的程序和要求,使其清晰简单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把辅导员从“行政干事”“办事员”等角色中解放出来,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朝职业化目标发展,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

(二)构建合理的辅导员考评机制

解决好专业技术职务和晋升的问题,是学生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根本。高校需要创设条件使辅导员可以与教师一样评聘各级教师职务,或可以根据工作表现和业绩考核,在管理职务上晋升行政岗位。考虑到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学校应当积极完善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相适应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体系,对辅导员进行单独考核,落实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职称序列,并与教师职称序列相衔接。为解决学生辅导员职称评定时教学工作量不达要求的问题,学校可以革新观念,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时化,每周定期召开的班会可按思想政治类公共课来计算课时,班集体活动可按实训课来计算课时,休息时间和节假日深入学生宿舍进行的交流沟通可以作为课后辅导课,这样一来可以促使学生辅导员更精心地准备和组织班会及活动,同时也可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问题。这些激励机制可以使辅导员职业发展有盼头,有利于辅导员安心于本职工作。

(三)健全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系统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须具有一支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离不开系统专业的培训,学校应当把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明确辅导员培训要求、经费安排等细则。辅导员培训要适时应变,根据所面临的新学生以及新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为辅导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指导,为辅导员提供包括沟通技巧、党团建设、心理咨询、职业策划等岗位技能培训,使其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加强辅导员职业规划培训、职业素养培训和教学能力培训,组织辅导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积累职业发展素质、胜任日常兼课需求等。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可以帮助辅导员调整工作思路,使其工作能更适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并在增强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辅导员的职业化观念。系统的职业化培训,有利于辅导员对自我和工作形成理性认知,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

(四)保障辅导员享有与专任教师同等待遇

教育部《意见》提到,“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将辅导员、班主任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班主任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除享受同级岗位津贴之外,可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劳动强度给予特殊补助,使辅导员的高工作投入与薪酬回报对等。辅导员在各方面的待遇上保证与专任教师一致,获得与他们平等的地位,可以促使辅导员在工作中享有职业成就感,并对辅导员岗位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五)努力营造校内“全员育人”氛围

学校各部门之间应该协调发展,学校应该让所有的教职人员明白,“育人”是大家共同的职责,而不仅仅是辅导员的事。在学校,对辅导员的责怪听得最多的是,“你看,你的学生又……”这样“事不关己”的态度违背了学校“全员育人”原则。学校各岗位教职人员应当转变态度增强“服务育人”意识,为全校师生建构起流水式服务的平台。只有真正形成 “全员育人”的氛围,服务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辅导员的工作也才能走出职业困惑。

(六)辅导员要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实施

辅导员职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更离不开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下,辅导员要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身优势与不足,做好职业规划,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心理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辅导员未来的职业发展的方向的选择决定了职业准备的内容,如转专业教师需要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准备;学生工作专业化需要积累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研究性开展学生工作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的准备;转行政发展路线则需要熟悉机关工作、做好党政干部所要求的能力上的准备。辅导员只有善于挑战、善于自我激励与调节,并不断地努力创造自我,才能逐步实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辅导员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的提升,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实现辅导员职业化,有赖于学校管理观念的更新,领导的高度重视,有赖于有清晰的职业发展前景。只有不断调整完善相关制度,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使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更多值得期待的前景,才能充分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张芳芳.高校辅导员职业困境与职业发展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2]刘海春主编.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赵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激励机制探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2)

[4]李韶杰,晏志勇.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报,2011,(7)

[5]张慈,许滢,邸建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J].科学大众,2010,(1)

[6]陈小燕.关于高等院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的构想[J].科技创新导报,2011,(5)

G647

B

1671-6531(2013)08-0129-02

何 岩

猜你喜欢

职业化辅导员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职业写作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