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历史学教育在当代的困境和反思

2013-08-15武剑青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历史学史学民族

武剑青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获得了跨越式的飞跃,短短几十年间就由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教育阶段。我国教育事业是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受经济利益意识的影响,很多人开始把教育当成了一种投资,纷纷涌向新兴的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财政金融等一些所谓的热门高回报性专业。这一趋势造成了历史学等传统学科沦为“冷门”专业,被迫“边缘化”而几乎无人认真研究这些学科。一种“历史无用论”的理论盛极一时,把高校历史教学推到了尴尬的境地,更把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推到了上天无门下地无隙之境。高校历史学科该走向何处,历史专业的学生该如何面对山穷水复的局面,这成为我们每一个史学工作者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历史学科面临的困境

自古以来,历史学在我国一直居于显学地位。而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新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学逐步沦为人文科学的分支,地位有所下降,但人们对历史学仍深怀敬意,即便毛泽东时代也是如此。可是最近二十来年,在实用主义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变得异常功利,其地位已经不再显要,甚至近乎落到门可罗雀的地步。史学衰微,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史学的基础性和非盈利性,与当前的实用主义至上的价值评判相左,是根本原因。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业化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几乎每年都在大量扩招,而且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专业人才的精细化需求,同时又大量设置“前卫、时髦、实用”专业。扩招导致大量专业人才过剩,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实用而又时髦”专业的出现,弱化了一些基础性传统专业的地位,致使其毕业生因一时无法对口而找工作困难。导致高校历史专业生源出现危机。而高校的核心考核指标是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往往最容易成为其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有用的标尺。对高校而言,历史学科毕业生就业率低,就必须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历史学科也因此而被迫边缘化。

其次,高校管理体制的落后也是导致史学专业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的数据化使得管理的灵活性缺失。我国高校现行的科研模式是课题推动型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控制下争取课题成为高校教师的第一要务,课题决定了教育的经费,这样一来能否争取到课题就直接关乎到教师命运和利益。这一做法对于工程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模式很不适合史学。因为史学的研究方式侧重个体性,主要要靠个人兴趣来对历史进行研究,多数并不需要以课题的形式来进行,而应该依靠的是图书馆和资料室。但在当前史学衰微的大环境中,历史图书资料建设在很多高校得不到重视,整体性投入较小,无法满足历史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史学不能盈利,是面临困境的又一原因。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和精神文明财富,史学总得有人去研究。国家作为一个社会的组织者的机构,应该采取合理恰当的措施来合理调配各方面的资源,从而让史学专业有一个适当的生存空间。其实,各学科无所谓优劣,如果我们能转换角度,理性思考历史学科的个人微观功能和国家宏观功能,其积极作用亦无法替代。

二、对个人而言,学历史有什么用

当今的时代里,历史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历史的不重视以及对历史学的误解。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人用不屑的口吻说“历史啊!不就是背吗”?,“还研究什么啊,那点事谁不知道啊”?这些观点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很深的印记。

那么,研究史料的价值何在呢?我国历代政府为什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编写前朝的历史呢?历史的确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用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就从自身的体会来谈谈历史对于个人而言的意义。

首先,历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祖先的事迹中找到答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其次,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对于一个人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整个民族的凝聚力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而民族的凝聚力是弘扬爱国主义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首要条件,民族凝聚力的丧失是很多国家陷入动荡和内乱的原因所在。正所谓“欲灭一国,必先去其史”。由此可见,了解本民族历史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没有民族认同感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而民族认同感的获得最为重要的就是从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来逐步建立起来。

第三,历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当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鉴,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国家关系,民族发展,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的理解。比如对以黄河为代表的水利史的研究,使我们对黄河的走向变化改道规律等有着深入的了解,从而避免重大的物质和人员损失。对经济史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加强了解,从而对经济问题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文化史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文化本身就是在继承前人的成果之上,来加以创新的。因此,历史实际上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三、对国家而言,历史学有什么用

其一,对公民进行历史学教育可以激发爱国情怀,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爱国主义应该建立在对祖国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之上,如果一个人数典忘祖,怎么可能有爱国之谈?一个国家的历史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记忆。现在的中国离不开过去的中国的影响。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中,它会在炎黄子孙的不经意间,触动我们每一个灵魂深处的神经,令我们深深为我们的历史文化感动。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不可能离开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在精神支撑。

其二,开展历史学教育是国家实施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那么就越来越需要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中国在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方面(如端午节的申遗问题),频频遭受不公正待遇,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代中国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却也反衬出了国家对公民历史知识教育的滞后。这种状况亟需得到改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只有对全民族普及历史文化传统知识,增加公民对祖国历史的认识,才会唤起全体公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从而提升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中国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其三,民族危难之时,凸显历史学价值。在民族危难之时,更加能够凸显史学的社会历史功能。抗日战争使中国历经了八年磨难,中华民族一次次面临亡国灭族的危机,许多历史学家坚信“国史不亡,国家不会亡”。在环境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热血和意志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中国历史宏著,用这些著作讲授着中国历史,传播中国人民的历史情怀。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国家民族之复兴,必将有待于吾国人对我先民国史略有知”,“世未有其民族文化尚灿烂光辉,而遽丧其国家者;亦未有其民族文化已衰息断绝,而其国家之生命犹得长存者”,即认为只要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不灭亡,中国人民的的历史文化意识继续存在,那么中国就不会灭亡。这些古今中外的大量鲜活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的民族文化意识得以永久存在的记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历史文化的价值越是在民族危难之时,越能显示其不可替代的功用。

总之,对历史文化的功用和价值作实用主义的评判,其本质实际上是对历史学科的变相看待。基础性学科遭受到冷遇,应用性学科备受青睐,是今日中国无可回避的事实。每一个文化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式,也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魅力和价值,学科本身并无优劣之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历史、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能彰显国家传统文化和软实力的学科 (如历史等学科),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历史学史学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历史学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