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原民俗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责任

2013-08-15张丹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中原民俗文化民俗

张丹卉

民俗文化形成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是在民众当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模式、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以风俗、行为或口头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播,文化的社会性决定了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基于民俗文化传播理论,民俗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大众媒体,强化媒体在传播中原民俗文化中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原民俗文化传播现状问题分析

(一)外国媒体的强烈冲击

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国民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开放,有效地促进了中外交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推动下,中原经济区从国外招商引资,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随着新媒体进入中原,其中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的韩流成为主流。这无疑都对中原传统的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迅速席卷我国。在社会上,凝聚和承载着我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备受冷落,而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倍受青睐,甚至出现“撇下元宵追情人”的尴尬局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民俗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文脉己断。

国内游戏市场中,韩国网络游戏媒体所占比例目前已高达75%,而近年来的“韩流”更是令国人应接不暇。美国电影媒体入境我国后,中国人迷上了诸多的好莱坞大片,却对反映传统民俗的国产电影逐渐失去兴趣。种种迹象表明,外来文化以娱乐媒体为载体进入程度较高,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将会对中原民俗文化造成巨大冲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空前的冲击与挑战。

(二)民俗文化的逐渐丧失

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重原因,在经济同化的背景下,民俗文化意识愈渐淡薄,许多民俗文化几乎面临绝迹的境地,最明显的事例是建国以后平均每年有一种剧种消失。素有“戏曲之乡”美誉的河南,原本庞大的戏曲群体也随时代的变迁,日渐分流甚至永远消失。原有的65个剧种,其中30多个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再也后继无人,无可挽回地成为悄无声息的史料。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广播剧,如今已很难在广播频率中觅到踪影。

(三)媒体责任急需强化

现在,民俗文化的生存和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能让民俗文化雅俗共赏、符合时代的节奏,如何留住前人呕心沥血创造的文化精粹,如何留住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不仅是摆在我国媒体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现如今,政府和社会已经开始重视中原民俗文化的价值,并在积极寻求保护对策。比如,中原已成功申报多处文化遗产,并对多种遗产设立保护政策,表明了我国对中原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及对其重视程度的加深。当务之急就是让古老的民俗文化与现代媒体结合得更加完美,从而使它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与普及。

二、大众媒体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和影响

(一)大众媒体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民俗文化离不开传播。大众媒体在民俗传播中的积极功能包括有,大众媒体通过报道民俗活动,引起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民俗传统的关注;大众媒体的媒介特性通过表述民俗生活促进了民俗的传承。

大众媒体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缺失包括有,大众传媒为了追求画面的效果或叙事的完整有时会导演民俗;由于技术限制,相当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很难通过大众媒体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大众媒体由于政策、技术、资金、传播渠道等方面原因,而片面报道民俗文化事象。

(二)大众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的影响

大众媒体对于民俗传承的积极影响:第一,大众媒体推动了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与演化;第二,大众媒体为民俗传承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第三,大众媒体造就了新的民俗。

大众媒体对民俗传承的冲击与负面影响:第一,大众媒体的商业化加速民俗的商业化;第二,大众媒体对于民俗的保留大于传承,以文化快餐代替了民俗艺术;第三,大众媒体以虚幻的民俗替代了现实的民俗行为;第四,媒介霸权加速弱势民俗消亡。

三、如何践行大众媒体在中原民俗文化传播中的责任

在即将迈入数字化社会的今天,想要保持牧歌式的原生态民俗,摆脱现代传媒的影响,已经是一种奢望。我们目前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地减少现代传媒消极负面影响,从而发挥其在民俗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首先,作为“民俗人”,要主动学习传播知识,掌握了解现代传播的规律,熟练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为民俗传承做贡献。其次,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传播人要了解民俗知识,加强自身的民俗理论修养,合理运用传播技术,尽可能地减小商业化对民俗传承的负面影响。第三,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在覆盖面广泛的媒体上建立公共频道或民俗频道,以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向全社会普及民俗知识。最后,在理论上要加强民俗学与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融合,在高校开设影视民俗学、民俗传播学等,加强民俗传播规律的研究与人才的培养。

(一)媒体传播民俗文化要坚持品牌理念

品牌理念在现代媒体传播中至关重要。例如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以其节目宗旨“古今文化寻根,打开华豫之门”,试图“在文化解析中发现河南,在谈古论今中塑造河南”。其独特的人文视角、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人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原和中国文化的窗口。栏目将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策略利用于发展过程中,以“特色化”品牌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传播策略:注重内容,用“民俗文化”品牌提升栏目知名度,追求精品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是非常符合市场和传播规律的策略。

(二)媒体传播民俗文化要具有强烈的传播意识

在当今各类频道、节目众多的环境下,大众媒体只有以通俗的民俗文化为传播内容,才能找到适合媒体定位的传播方式。弄清楚传播什么样的民俗文化,怎样传播等等这些问题,才能为大众媒体传统文化传播找到出路。例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按照受众的接受习惯与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传统特色的电视戏曲节目,在很大范围内赢得了不同受众的归属感,以自己的实力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忠实的受众群体。

(三)媒体传播民俗文化要明确受众是谁

受众在通过媒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满足,这强烈地吸引着底层的社会群体,是媒体引起受众重视的有效手段。通过媒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播,受众感觉到传统文化反映的是自己的生活,贴近百姓的生活,使媒体获得受众的支持的力量。因此,必需弄清谁是受众 ,并吸引他们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这样传统民俗文化才能获得好的媒体传播效果。

(四)媒体传播民俗文化要利用现代技术推动民俗文化发展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承载着各种文化信息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大众媒体传播传统民俗文化势必要因势而改变。中国人民大学在2004年12月3日所举办的 “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成长”国际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提出如下提议:现今我们要运用当今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建立全球最大的孔子网站,传播儒家思想于全球。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结合了现代媒体与中华武术的精髓,开辟出一条现代传媒与传统武术相结合的范例。由于武术文化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特色,通过现代媒体对武术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和利用,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有效地推动了中原民俗文化的发展。

四、结语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原民俗文化代表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民俗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为获得受众的认可,必须巧妙地将现代媒体跟古老的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媒体必须树立对民俗文化的主流传播意识,才能把中原民俗文化做大、做强、传下去、传出去。总之,在当今社会,大众媒体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现今,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开发,离不开大众媒体的介入和作用,而大众媒体要达到“传通”,需要努力适合并考虑受众的思维习惯。大众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其发展也成为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的一种动力源。在现代社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很难在离开了大众媒体的情况下开展。因此,我们要强调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从民俗文化环境中去开展大众传播活动,从大众传播角度去思考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充分调动并利用大众媒体的力量,留住民族文化的灵魂。

[1]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传播革命:紧要关头与媒体的未来(中文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赵雁.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责任[J].岁月,2011,(6)

[4]干虎程.浅析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特点[J].才智,2011,(1)

[5]梁润.我国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苗瑞.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播媒介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0,(7)

[7]程鹏.当代电视媒体中的传统文化传播[J].新闻与写作,2011,(2)

[8]秦红宇,董小玉.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J].艺术百家,2010,(9)

猜你喜欢

中原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沁园春·赞中原
民俗中的“牛”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