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艺术类人才创新思维培育的理论探索
2013-08-15项雁
项 雁
对于人类而言,创造是一种劳动,艺术是创造而不是模仿,艺术创造是一种独特的劳动。艺术作品它首先存在于大脑之中,是艺术家经验积累和创新思维的体现。传媒艺术作为“一种以电影(电子)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已经超过了影视作为艺术本身的范畴,而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生存方式而普遍存在。”[1]传媒艺术以其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和科学综合的优势成为现今最富于活力的艺术形式。而传媒艺术作品的创作则基于艺术人才的创造性的劳动和创新思维活动。
当前,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基础理论、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高素质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应是高等传媒艺术类院校的首要使命,培养具创新能力的传媒艺术类人才首先就要从创新能力培养的“源头”着手,即培育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头脑”,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人。
一、创新思维的实质及发生机制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思维而言的。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运用新的认识方法,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开创新的认识成果的活动。这种创新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新,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实现人们内在的创造性潜能、提升个性的创造性精神素质。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对现有认识和事物的超越。
(一)艺术创作活动中创新思维的物质性生理基础
创新思维是人脑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人脑在一种有组织的系统运动中产生的特殊功能。而人脑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脑,则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不仅结构不同,在功能上两半球的差别更是明显,表现出高度的特异化,两半球各自负责某些专门的活动,处理某些特定的刺激。大量研究表明:两半球在功能上不仅有分工,而且也有一定的互补功能。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在人的创造性思维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左脑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主要作用。而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许多较高级的认识功能都集中在右半球,右半球在创造性思维中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艺术创新活动是人的左右脑密切配合、协同活动的结果。艺术创造活动的准备期和验证期,以左脑活动为主,右脑协同活动;酝酿期和豁朗期则以右脑活动为主,但也离不开左脑的活动。左右脑的协同活动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创新思维发生的物质性生理基础。
(二)创新思维的关键与核心要素
创新思维首先是观念建构、重构、创新。所谓观念建构,就是主体通过认知器官接受客体的信息,然后进行组合变换、“抽象、幻想、蒸发、稀薄化和观念化”,并形成“以自己内化了的概念结构和思维模式”。[2]然后对其加工处理,使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人脑中得到观念再现和复制的过程。因此,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通过观念建构,已不再是一种镜子式的机械反映,而是经过主观改造后创造性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还把这种真理性认识内化为一种主体性的概念结构、逻辑模式,即使客体主体化,从而作为一种先验的思维工具去建构未知的客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把内化了的概念结构与逻辑模式进行还原及再组合过程,以同化新获得的有关未知世界的信息,从而产生对客观世界的深层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更全面认识。科学理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一切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知识开始,又终于经验。科学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是思维活动从某一点发生,具有隐约的总体目标,却没有固定指向,可以根据直接或间接经验,作任意方向的发射;而且这种思维“射线”没有层面单向限制(跨越学科领域),具有所谓全方位的立体性。发散性思维有极大的驰聘空间,而且具备更多的创新机会。发散性思维的基本性质是形象思维,其思维基础是想象和联想力;想象和联想作为形象思维的基本体现方式,完全与个体的观察能力(包括方法、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甚至与个体的非智力情绪—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二、传媒艺术类人才创新思维的培育
艺术创作活动是一个多维的开放性的心理流程,在这个流程中,艺术创作者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活动相互交错、相互征服、相互表现。传媒艺术创作与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育,因此,基于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传媒艺术类院校应从经验建构与情感塑造、知识建构与知性塑造、审美想象力与逻辑推演力的整合提升、哲理化建构与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的塑造等四个不同层次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传媒艺术人才。
(一)在经验建构中进行情感塑造
经验属于意识的领域,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经验、知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成果和手段,是人们头脑中系统的间接经验。知识具有概括性、累积传递性、间接性、社会性。而经验则具有直接性,不经过自己的努力,情感体验,不可能获得有益的经验或形象。经验,是人得到生命最真切的启发,经验使人有魅力与灵感,知识经验为创新思维提供需要与材料,使人产生灵感与智慧,指引不同路径,暗示某种结构肌理,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生。人的右脑作为处理表象信息,成为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进行感知觉的认识情感体验活动。从艺术演进的必然来看,作为艺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艺术家不可遏止的生命激情成为艺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它激励着艺术家超越“历史图式”去建构“心灵图像”;作为艺术创新活动的累积,艺术历史永无止境的精神天梯成为艺术创新的恒远追求。它诱导着艺术家将自己在“精神天梯”上攀登的“心灵图像”实现在艺术史的超越和建构中。
因此,我们要通过第一、二课堂的教学让学生从自然界、社会、艺术中映射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以消除太多的得失感,从艺术中汲取人生的创造力量。从中培养学生的高尚的爱好,增加情感体验,进行情感塑造。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二)通过知识建构,达到知性塑造
创新思维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发挥左脑逻辑分析与记忆功能,进行知性体验,体验不但是感性实践,又可转化为知性实践。从具体上升为抽象,从感性腾入到理性,感性体验最容易引发情感体验,后者同时涵纳了形象与理念两种内容:连接了感性与知性体验。知性体验对主体元观念进行操作比照,使进入心灵的理性知识、文化经验和生活表象得到重新提炼与整合,完成对知性文化的独特性接收和加工储备。他的元观念发挥了价值标准的作用,使他在审美体验中同时摄取了新颖的思维之果。情、知、意的聚汇升华,这是知性体验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功能所在。身心专一聚精会神的状态是从事任何审美性、科学性创造活动的必需条件。情、知、意的聚会统一,可以产生比这三种力量数学之和更大的一种多质性、立体性、互补性、优合性和创新性的系统能量。在这里,知性体验显示了全息性的信息容量,聚焦性的意向坐标和超越性的时空维度等品格。可以说,有关各种审美的、科学的、教育的、文化的学习与创造,无不以此种“三位一体”的知性体验为核心。
因而在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当中,不能忽略学生的知性塑造,开展内部实践,进行知识加工与储备,用积极的知性体验来建构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三)整合审美想象力与逻辑推演力,提升创新思维品质
以往的教科书认为,艺术属于形象思维,借助于审美想象力,科学属于抽象思维,它们的审美特征似乎也涵纳于各自的思维心理之中。审美想象是审美在主体打破了现状下的思维定势和功利束缚,从而使人能够以纯正无欲的情感重温往昔最动人的经验,或憧憬未来最可心的蓝图。人的审美想象力在遥远的时间坐标和空间领域中纵横驰骋、上下翻飞;人的理想、情感、智慧、神志和人格,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与自由。审美想象作为有意的形象思维渗透着抽象逻辑思维,也正因为如此使形象思维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自觉性和组织性。应该说,审美想象与逻辑推演思维是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没有逻辑推演思维的作用,审美想象缺乏目的性、自觉性,并且是不严密的,而没有审美想象,抽象逻辑思维是枯燥无味的,“不管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世界走开有多远,抽象也不能通过它本身来起作用,而是必须伴之以直觉与想象”。[3]审美想象力与逻辑推演力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整合提升,促使左右脑协调发展,是发展创新思维,提高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途径。如在《大学美术欣赏》课程中,欣赏者通过对美术作品再创造的视觉思维过程,使自身的联想、想象、幻想等能力得到培养。这种过程能激发自身思维的飞跃,产生新的思想,产生创造力。因此,传媒艺术类教育要注重影视阅读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四)运用哲理化建构,实现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的塑造
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最高体现。这种创造性活动既需要探索和预测,也需要设计与建构,这里不仅有客观的制约和真理的标准,也有实际的功利需要和价值的标准,还有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是真、善、美的统一。爱美、求真、向善是主体与客体的最高和谐境界。邓肯说过,“最自由的身体里孕含着最高的智慧”。“这‘身体’当时包括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是能够对自身的高度自由活动产生本体性的自由体验—美的发现、创造和体验、享受—的因果复合体基础。在高级体验中,把美的情感体验、智性体验、道德体验和力量体验都给予了综合交贯,从而使审美与创造可以同步实现”。[4]“实践是真理之母,体验便是人最佳的身心一体化实践。人的经验、才干、情意和知识均来自于身心体验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在体验过程中,主体依据情趣化的直觉判断和智性领悟,对观念加以扬弃、重组和创新,而对各种能力加以运用操练和贯通升华”。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是社会高级情感体验。人的创造性活动是真、善、美外部追求的内部效应,人借助创造过程的全息体验而打破了“生命有限,存在无限,理想无尽”的自然界,以有限和瞬息把握了无限和永恒。应该说认识活动中哲理化的建构主要在前脑中进行,并且是通过人的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内在体验来建构的。因此,创造性思维素质培育的最高层次,应该注重对人的高级情感体验,理智感、道德感及美感的塑造。这些体验集中了人对于人和世界关系及理想状态的特别关注和建构,体现着人对于真、善、美的内在统一性的自觉追求,从而形成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崭新内部图式与知识创新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传媒艺术院校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思维培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1]刘煜,马丽.影视艺术教育——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11):103
[2]肖前.实践唯物主义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75
[3]汤川秀树.创造力与直觉[J].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44
[4]丁峻.认知的双元解码和意象形式[J].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