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的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
2013-08-15杨应慧
董 霞,杨应慧
一、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较短时间内骤然发生的,并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的事件。[1]高校作为开放性的文化组织和知识分子集中之地,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说来,爆发突发事件的机会更多一些,危害也更大一些。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种类
第一,社会稳定类突发事件。如“家乐福事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等。第二,学校声誉类突发事件。如一些严重有损学校声誉与形象的贪污腐败、学术不端污损师德的重大事件等引发的网上热议。第三,校园安全类突发事件。如上海商学院女生寝室“火灾”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在课堂上被杀事件。第四,管理决策类突发事件。如广西师范大学评估“美女秘书”事件、北京大学医学院首招男护士等。第五,师生权益类突发事件。如中国人民大学“侮辱帖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抄袭门事件等。第六,其他类突发事件。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第一,社会关注度高。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树立模范和传播先进思想的阵地。一旦爆发突发事件,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大众、各级政府和传媒地密切关注,事件后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并迅速波及各个领域进而对突发事件产生“扩大”或“辐射”的效应。第二,主体参与性强。高校师生普遍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关心社会热点、关注矛盾冲突,对突发事件的参与热情高涨。第三,参与范围广。高校师生群体性活动频繁,作为人口集中场所,高校各阶层各群体均有参与突发事件的可能性。第四,影响较深远。一所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很容易波及其他高校,即使有效控制了事态局面,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并且不会立即消失。
二、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社会环境诱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因素增多
进入21世纪,高校面临的外部挑战更为严峻。首先,国内外许多敏感问题在高校中的传播因受互联网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我国各项改革事业进入关键时期,资源的重新配置又引起了新的利益冲突。腐败、民生保障、就业形势等等问题如不能稳健妥善处理都有可能成为诱发突发事件的危机因素。其次,高校与社会的合作日益紧密。大学扩招以来,社会施加给高校的压力比较显著。高校如要发展,迫切需要更多地参与社会交往,进行社会合作,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第三,新的社会需求推动高校具有新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高校虽然进行了相应的变革,推出新型的科研成果,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可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冲突也渗透到高校的日常教研与管理中。
(二)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作用
1.监测作用。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高校普遍会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各个网站尤其是重点网站和重点领域的舆情内容进行24小时监测。在舆情预警监测中因为学生有了心理预警干涉,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会有所准备,思想认识层面得到提高,可以避免学生因为一些热点、敏感状态的信息,将突发事件扩大化。
2.防范作用。突发事件传播快、范围广、影响深,通过网络很容易形成巨大而汹涌的网络舆情。在对学生进行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预警干涉后,他们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减轻、化解有可能诱发社会动荡的严重危机事件。高校具备构建科学预警机制的能力,把搜索、排查和掌控舆情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作为常态化工作,对突发事件有力预测、防微杜渐,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地解决潜在突发事件的发生。
3.缓解作用。如果仅依靠已有经验,对突发事件整个发生发展过程的判断将出现偏颇和盲目。所以要利用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遇到突发事件时,启动应急预案和解决措施,做好预防缓解工作;对已经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管控,缓解事态进一步扩散和蔓延。因此,学生在经过了心理预警机制的干预后,对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舆情能够进行自我缓解与控制,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的意义
加强对大学生突发性事件处理机制的建设对构建安全的校园内外环境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大对突发性事件的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的构建,首先能够使大学生对涉及校园和自身的安全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次又能进一步维护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可谓是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我们有义务有必要去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以求更好地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为营造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1]冯拾松等.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新塘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