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2013-08-15李玉华马培翔
李玉华,马培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今中国的本质体现,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又一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党在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并对当前形势展开科学分析后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要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更清醒、更坚定的把握与坚持,就必须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坚定、更清醒地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教育人民、武装全党,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个方面组成: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基础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鲜明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源泉,它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内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四个成熟的理论成果。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带领中国迈入历史的新篇章,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中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作为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主要旗帜,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普遍追求和共同愿望,将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根本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进程中形成了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自改革开放至今,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人民又孕育出不断创新、敢于改革的时代精神,这两者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交融。因此必须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大力弘扬,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深化,使民族自尊心不断增强,在振兴中华的旗帜引导下,将各族、各阶层人民凝聚在一起,团结奋进,始终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一个国家来说,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长治久安,社会是否和谐。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公民只有在有明确的荣辱观念和是非观念后,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道德风尚与风气才能得以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也要求建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绳。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更好地体现,就应使全体公民努力做到知荣辱、明廉耻、讲礼仪,在全民范围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它既坚持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又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又做了新的概括,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民共识,有利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贯彻与实现,是以人民作为实践的主体,将人民群众的意愿与需求充分反映和体现出来,由人民群众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最终完成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应以社会公正为核心,开展合理平等的和谐社会制度文明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和基础,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根本在于对社会公平与公正问题的正确对待与解决。开展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改革的本质内容,而实现社会范围的公正与公平正是制度文明建设的目的。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切围绕着效率,一切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的阶段,之前的分配原则已经不适应当前国情的发展了。据此可得,应从整体上对制度改革的实质予以把握。其次在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基本前提下,对政治、文化与经济制度进行协调与安排。
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以切实推行,应对如下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实践过程中做出创新与突破:第一,坚持多元化的利益分配制度,对公民权益要有足够的尊重与善待。要对公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予以充分保证,并为其提供依法行使权利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综合制度并加以完善,使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得以实现。第二,对社会保障与分配关系的调整。调整利益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对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社会结构角度出发,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体,构建“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在平衡机制上,国家需加强对部分贫困和弱势阶层的社会保障,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以“社会认同”为核心,进行社会公共性培育并生成中华民族优良的心灵秩序。以中国社会公共性的发展为基础,展开对中华民族公共情怀与精神的培养,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社会认同并不断进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战略之一。意义系统、福利渗透、社会组织是现实社会认同的三个方面,是社会认同基础性领域的构成部分,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下,意义系统由传统单一的价值取向构成逐渐转向多元化构成发展;福利渗透方式发生了改变,由相对均衡渗透逐渐向非均衡渗透转变;而社会组织形式则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而逐渐向多维的、互动方式方向发展。这三种转变对社会认同的基础性领域产生极大影响,使其发生较大变化。针对这些新的发展问题,国家不断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来缩小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再分配体系,不断提升社会底层的社会保障水平。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党提出了诸多主流价值观念,如“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等。这些价值观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使我国未来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方向得以明确,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合理安排,社会不同群体的多方价值取向也得到包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
古人云:“论先后,知为先”。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了正确的价值体系,并理解与掌握,最终将其转化为群体意识,才能遵守和奉行这种价值体系,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最终才能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流人人皆知。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包括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对广大干部与群众的生动实践与经验进行宣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全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融会到各行业工作实践中去,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广播影视等等,鼓励人民群众进行更多更好的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创造出更多精神文化产品以推动其发展。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当中去,坚持从小抓起。将其写进教材,走进课堂,成为贯通青少年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断提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蕴藏于“和谐社会共同体”的建构和实践之中,是为了培养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和精神气质。相对于其他社会价值体系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追求必然是更为优越,具有超越性品质的。它代表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最高价值体系,代表了进步中的人类关于建立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现代和谐世界,所应具备的真挚而朴素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情感。要壮大一个民族,就要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要增强凝聚力,就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就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场复杂、艰难的思想博弈过程。我们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包涵力和影响力,以其充分的理论资质和广大的群众基础,才能在与其他的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要求的思想体系相对抗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使中华民族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学会“共享”、“共在”、“共生”的社会管理技术和生存生活艺术,学会在与其他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民族文化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为中国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国家舞台和生存空间。
[1]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
[2]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19(2)
[3]杨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4]杨建辉.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保持党的优良传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5]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6]邢瑞娟.论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诉求[J].理论月刊,2011,(10)
[7]张雷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高校理论战线,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