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资助工作中对农科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2013-08-15钱太保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2期
关键词:农科贫困生资助

张 俊,钱太保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走进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摆脱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真正实现了“读书改变命运”。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大,农村大学生的数量也非常庞大,虽然国家和社会出台了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向农村贫困大学生倾斜,但是由于目前资助体系还不十分完善,难免有时会出现漏洞,在面对国家的资助时,有些大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更加耐心细致地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疏导,以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笔者所在的学院以农科为主,农科类大学生80%以上都来自农村,相对于学校其他院系来说,农科学院的学生贫困面较大,资助工作更加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情况调查,同时还需时刻关注农科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只有扎实做好农科类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帮助农科类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才能承担起高校辅导员的职责。

一、资助工作中农科大学生出现心理不适的原因

一是物质与现实的矛盾。农村学生来到城市上学,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学费昂贵,大学四年的花费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压力非常大。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攀比,与城市学生生活条件上的明显差距,使农科类大学生要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物质贫乏与外在的压力、现实的矛盾,极容易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和心理的不适。农村大学生普遍自尊心比较强,对别人看待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有强烈的被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多内向自卑的大学生如果不被及时关注和关心,便出于自我保护而把自己封闭起来,时间久了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二是个人的前途与家庭的期盼失衡。高校扩招使大学生数量增多,大学生再也不是捧着“金饭碗”的人了,他们必须走进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也许还要面临待业或是就业单位不理想的问题,因此农村大学生的心理负担特别大,担心自己肩负的父母甚至全村人的期望落空,常常处于焦虑的情绪之中。三是目前的资助方式还有待完善,学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工作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可以保证公平公正,但是这种公开的方式会让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心里很不舒服,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补助,但是精神上却受到了伤害,觉得是在接受“施舍”,很丢面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更加重了自己心理负担。同时,由于资助的名额有限,使得贫困面比较大的农科学院的学生享受到的资助人数有限,一部分也比较困难但没享受到资助的同学很容易产生心理的不平衡。

二、农科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引导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向多元化发展,呈现出集“奖、助、勤、贷、补、免”为一体的多元化助学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个体系还有待完善。首先,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最困难的,也是资助工作中最复杂、最难操作的环节。贫困生认定的标准相对统一,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有无重特大事件发生都要列入考量的范围,因此每学年贫困生的等级和补助的金额都要重新认定和评选,但是难免与实际需求有差距。其次,由于资助工作要经过高校、国家和学生生源地政府三方共同认证,学校只起一方面的作用,另外的环节学校没有权利控制,这就导致了很多“伪贫困生”的出现,明明家庭情况还可以,不需要申请助学金,但是还开了贫困生证明。由于资助名额有限,就挤掉了其他真正贫困学生的名额,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不到帮助,这部分学生自然心里不平衡。第三,资助工作中一些辅导员班主任的自主性太强。一些贫困生及贫困等级的认定由高校辅导员决定,如果辅导员掌握的信息不全,就会导致一个人连续、重复地享受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等资助政策,导致其他学生应该享受的资助额度变少。另外,辅导员在进行民主评议后仍然有较大的空间修改民主评议的决定,若掌握的信息不全或是由于个人偏好,就会出现资助政策不公平的现象,学生心理上就会受到冲击。

三、如何调试资助过程中农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协调作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是学生在校的“家长”,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功能,学生有疑问可以及时找辅导员沟通,对于资助方案有异议也可以及时向辅导员反馈。这样学生的想法和情绪有一个倾诉的渠道,就可以避免由于过分压抑而导致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解决方法,并且主动关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在集体中的温暖,将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将心理辅导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帮助农科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养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物质与现实,暂时苦难与长远前途发展的关系,鼓励农科大学生化压力为动力,为美好的人生去努力奋斗。

2.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首先,在贫困生资格的认定上,一定要做到深入调查,倾听底层的声音,不可一味相信所谓的“证明”,要相信事实,从源头上杜绝“伪贫困生”的现象。其次,由于贫困生资助名额有限,对于那些家庭困难,但是又没有申请到资助的同学,要加强引导,发动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勤工助学,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用劳动来换取报酬。这样既可以解决农科大学生生活困难的问题,又可以锻炼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要与学校沟通,扩宽奖学金的渠道,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完善“奖、贷、助、补、减、勤 为主要形式的多元资助体系。

3.探索人性化的资助方式。由于公开透明而造成的农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贫困生经济上需要得到照顾,精神上也要得到满足,人格上更要得到尊重。作为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到“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更要做到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帮助。笔者认为可以采取“适度公开”的方式,采取“隐形”补助,比如了解学生在食堂吃饭的情况,如果每个月在食堂消费的次数很多且金额很少,学校可以适度往学生的饭卡里充值,没有申请,也没有捐赠仪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贫困生的资质,这样也可以有效保证公平公正,而且充分考虑到了贫困生不愿张扬的心理,最大程度尊重学生的隐私。

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农科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安排心理辅导课程,逐步消除自卑情绪,优化人际关系。在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中,将他们的情况单独归档,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想法,定期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辅导。平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适当开展贫困生心理调适课程,普及心理知识,鼓励学生走出自我的小圈子,融入到大环境中去,突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积极与人交往。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之间的关系。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定期了解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不定期地去宿舍探望贫困生,在工作中要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的方法,帮助学生舒缓心理压力。一旦发现有学生有心理压力了,要及时沟通,联系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帮助,对于部分有心理障碍甚至严重心理疾病的贫困生,应耐心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发展心理自助能力,克服自卑、虚荣等不良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5.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城乡差距,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们增进感情,增加了解,在交流中互相温暖,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文化活动能让贫困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展示自己勤劳、善良、质朴的一面,提高农科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无论是城市中生活优越的学生还是农村里艰苦奋斗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美满的人生。

做好农科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性强,程序繁琐,而资助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又对贫困生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贫困生能否正常完成学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除了探索更科学的资助体系外,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物质上关怀,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促进农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教育资源转向更公平公正方向的必要举措,是落实我国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口号的重要手段。

[1]余秀兰.六十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人学教育评论,2010(1)

[2]刘和忠,赵贵臣.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历史演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3]胡芳.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及对策探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王永林,王哲.大学生资助体系:高校隐性德育资源中的重要一环[J].理工高教研究,2007(6)

猜你喜欢

农科贫困生资助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