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2013-08-15刘中华
刘中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就在于要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实用、技能型的劳动者为己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培养目标的不同,培养方式也就不同。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办学才能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呢?显然,建立一套适用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才是高职院校办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来,围绕这个问题高职院校没有少费工夫,在校企合作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正逐步形成。笔者就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同时对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几点对策。
1 校企合作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1)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要求。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形成了特有的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简称 BBS)交替进行,60%~70%时间在企业,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美国的CBE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开展CBE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开发(DACUM),它由一个从事职业工作的专家组成一个DACUM团队,以人才需求调研为依据,确定办学时间、教学内容、课时、招生人数、需投入资源及成本分析,提供给学校执行。此外还有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BTEC、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日本的产学模式等[1],事实上,仔细分析各国模式的操作方法,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结合的途径进行的,只不过合作方式略有不同。显然,作为职业性教育,他们具有共同的培养目标,相似的人才规格。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人才培养要突出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1]。基于这样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方式,必然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既要明确高等性,学习相应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彰显职业性,要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具备一技之长,以适应生产、管理及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需要。
2)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与职业技能性的要求。由于培养目标的应用性、职业技能性,为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支撑条件,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诸方面标准的制定,都必须以行业实际需要为基本依据。有关技能培养的各项指标设定,均必须按各行各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标准,这就必然要把各行业、企业都纳入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来。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践技能标准,在专业设置、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实施等各方面紧密依托企业、贴近就业市场,学习内容和培养方式都充分体现按社会、行业及其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这样,才能实现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使职业教育真正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正因为学校与社会联手,职业教育具有某些客观必然性,所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2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实践教学设施和场所、实践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组织与制度、教学考核评价等相关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近些年来,在教育部关于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一系列文件精神指引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职业教育多方面条件改善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与进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职业教育条件大大改善。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了包括实训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场地、设施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形成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条件,摆脱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室+实验室”的教育模式。在开发实践技能训练场所、基地的同时,也成功地将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各场所、基地为学生综合技能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而通过利用企业工作任务、工程项目、技术力量、设备等资源优势,使学生接触真正的工作实际,弥补了课内实践训练的不足。
2)形成了一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学校教育的基本结构,是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各种支撑要素,把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的。要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设计教学内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在校企合作中,各地职业院校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做合一的改革思路,一方面根据行业需求特点,在选择设置专业后,重新设计培养方案,重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编写了一些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材。不少专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还开发了一些专用实践实训教材。有的学校还建成了一些职业教育网络课程。
3)形成了一些适用于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适应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各地都大力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创新,新的教学方法也逐步摸索出来,现在基本形成了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学做合一”、工作过程导向、案例教学等多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方法[2]。通过设计或模拟与所授理论相关的企业真实任务、过程,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实践技能,极大地适应了实践技能训练的需要。顶岗实习法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岗前综合训练,效果明显。
4)造就了一支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者,更是人才培养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各教学环节的质量与效果。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来自于高校,所以,具备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双重条件,且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并不多见,尤其缺乏进行实践技能教学的基础,这必然影响到技能教学的开展。但在校企合作中,各地加强了“双师资格”的教师队伍建设,有的院校双师教师比例已占80%以上,具有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也占据了较高比例,并正在使师资结构向“教师+专家”方面发展。
5)学生技能训练活动形式多样化。职业教育必然要以技能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往往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学生适应社会的知识与能力,仅仅依赖课堂上的训练是不够的,比如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为配合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中,各校形成了多样化的技能训练形式,如各种模拟大赛、设计大赛、项目工作室等,均以浓缩的社会实际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有些高职院校还为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课,也是校企合作的技能训练方式。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如何创业;家长支持、资助大学生创业.为学生的公司提供资金和信誉担保;学院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偿和无偿系列服务。这样把创业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载体,把创业公司变成企业的孵化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技能掌握、经验积累、职业意识、合作公关、协调创新的复合型职业能力,实现了由单纯的专业技能拓展向综合职业素养提高的转变[3]。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知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与对策
3.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
各地成功的校企合作经验证明:校企合作,行业与学校联手进行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育,对于学校、企业双方是一种互利、双赢。企业可以在用人短缺的情况下聘用到适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可以使企业免去自己花费时间、精力培训人才的过程,节约企业的资本[4]。对学校,它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所需的软、硬办学条件,解决职业教育必须解决,而单靠自身力量又很难解决的问题。而且又能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与真实的岗位实践中了解企业、掌握技能,一出校门就能成为各行各业的急需人才,充分显示职业教育的办学价值。但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善,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校企合作在各地高职院校教育中,发展还很不平衡。东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职业院校,受市场需求拉动,校企合作重视程度高,各校都几乎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合作企业,以满足学生训练的需要,使自己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而中西部职业院校则相对比较滞后。建设的基地不多,场所、设施改善不明显,有的地方学校还没有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行动,沿用的是老一套教学办法。
2)已有的合作方式还需创新,提高合作成效。近年来在高职教育改革形势的推动下,有些学校院系、专业确实寻求了一些合作企业,但是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内容,还一定程度地停留在形式上。一方面可能有的企业规模小,功能不全,甚至没有相应的资质,故缺少合作的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在谋求与企业合作的时候,对它的内涵要求不够明确,选择企业没有制订一定的标准,难以有效合作,从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对合作企业作一些调整。
3)校企合作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或深化。目前,合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实践训练的需求。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还有待加速推进,有的还必须按照一定要求进行调整。而且,各专业中,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还有不少没有纳入到教育训练系统之中,形成完善的教材、计划、方案。一方面,还需大量推进教师下企业、公司顶岗锻炼;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把行业、企业中的专家、能手请来,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
4)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还不能配套,重硬件、轻软件,建设不同步。实训场所、设施建设的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计划、实践指导书、任务的分配与教学资源配置都必须与之相配套进行。一些专业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其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只是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脱离实际[3]。校企合作中,还需进一步联手,从生产第一线需要出发,推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重组,或编写贴近实际的最新教材,让实践教学内容更符合实际,教学环节更加合理,技能训练效果得到提升。
3.2 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利用好行业协会这个大平台,进一步充实、调整、完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设施。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为探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各校都纷纷走出去直接与企业寻求合作,目标是如何能与企业结合培养学生技能,对于企业条件上都没有相应的区分,没有制订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合作中存在不少盲目性,遇到的问题多。这个阶段的合作问题,是注重了企业,忽视了行业协会的作用。事实上,行业协会会员都是由相应行业中有实力、信用、有资质要求的成员才能参与。行业协会是行业会员的代表,通过行业协会,可找到更多的企业资源供选择利用。同时,协会也可组织、约束企业,能协调校企合作中的许多矛盾。有些高校通过与行业协会联系,解决了不少合作问题,获得了更多的支持,拓展了校企合作内容。美国的高职教育与社会合作,主要就是依托行业协会完成的。应重视利用行业协会这个平台,进一步调整、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2)高职院校各专业应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计划。计划是推进工作进展的保障手段。校企合作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地开展工作,才能保障有实效、有进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计划必须以专业为基础,依据专业规模、专业目标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各项构成要素的特点进行策划。包括本专业未来所需的校企合作实践、实训基地、设施的数量、规模等;校企合作共同编制专业培养方案与开发专业课程建设计划、实践教材计划、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实训教学活动内容与实施方案等[5]。通过计划手段,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尽快地构建起来。
3)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和实效。现在校企合作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校一面有积极性,而企业缺乏积极性。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企业目标本是利润,但利润获得依据技术人才,两者应有合作基础,关键是要形成合作机制。合作机制建立,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合作形式创新促进机制形成[6]。例如开展订单式培养,发挥双方积极性。如果校企能开展技术合作、企业把工厂办到学校、公司引进学校,也可形成有效合作基础;二是制度创新,形成政策机制。国家、地方各层次政府、教育机构应制订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扶持政策,也会增强校企合作的机制。
4)提高对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增强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实力。校企合作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先后发文强调职业院校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但一些职业院校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室、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法办学,对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还不高。也有的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学科专业、科研力量、师资队伍水平及资金实力等,难以达到与企业、社会合作所需的支持能力的要求,难以达成合作基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少地方职业院校还需从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增强自身办学实力着手,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4 结束语
随着教育部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方针的实施,随着校企合作过程的进一步推进,必将会逐步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1]刘中华.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 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模式[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2-14.
[2]王升平.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科教导刊,2012(3):24-25.
[3]张健.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种主要样态及研究走向蠡测[J].职教论坛,2006(7):40-43.
[4]左彩云.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8(1):71-73.
[5]邱荒逸.对校企合作教学中企业兼职教师的调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
[6]缪宁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