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说课初探——以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为例
2013-08-15申玉革
申玉革
说课对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说课指执教者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某门课程或某节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下面以高校英语专业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以下简称英国文学)的说课为例,从教学大纲、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等四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地位。英国文学是英语专业三大课程组中专业知识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考取本专业研究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以理论讲授为主,每周4学时,总计3学分。
2.教学目标及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学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教学要达到如下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4)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上述四点教学目标分别对应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四项要求。综上所述,本课程直接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居于重要地位。
3.重点、难点及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关系。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必须把握好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课程的重点是文学的发展脉络、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及其代表作家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本课程的难点是作家作品的记忆以及文学作品的赏析。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已经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对英国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将为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如,美国文学、英美诗歌、英美小说、世界名剧欣赏等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也是说课的根本依据。
1.教材特点。本课程教材选用河南人民出版社由刘炳善编著的《英国文学简史》和《英国文学选读》,二者互为补充,以文学史为主,对经典作品进行适当解析。这版教材既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很多学校的考研指定教材,以文学发展史为脉络编写,知识点全面、文史配套。但是因为力图面面俱到,这套教材也存在重点不够突出、条理性不强的问题。
2.创造性使用教材。针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力求做到以下三点: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理清脉络,条理清晰;适当补充,内容系统。
3.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内容共计6章,其中:中古时期文学和十六、十七世纪文学各8学时;十八世纪文学12学时;十九世纪文学20学时;二十世纪文学8学时,共计64学时。
三、教法与学法
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采用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张弛有度的评价机制,深入透彻的学情分析和针对性的学法指导。
1.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教材与多媒体相结合。以教材为中心,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有条理。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理论讲授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莎士比亚戏剧表演、诗歌欣赏、读书报告、经典诗歌翻译等,既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英语表达能力,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再次,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除课堂教学外,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两大课堂的互动。开课之初列出阅读书目,不定期考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建立文学QQ群,上传教案、课件、考研试题分析等教学资料,在线辅导答疑。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立体的学习空间,有效地扩大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采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用提问的形式复习、导入新课;用对比分析教学法讲授新课;针对外语系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注意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后用任务型教学法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其中,对比分析教学法是在美国语言学家拉多的对比分析法基础上,结合本课程和学生学习特点独创的教学法,即将中西对比、英美对比和翻译对比,引入到文学教学当中去。外语系学生普遍存在“中英文两张皮的现象”,用对比分析教学法可以拉近学生与文学课程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对理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互相参照,互相验证,互相加强,达到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成效。
3.张弛有度的评价机制。坚持“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对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表演、作业等进行点评,注意发挥不同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将平时表现纳入期末考核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松紧结合、张弛有度的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质,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4.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在心理上,大三学生存在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懒散、生活和学习目标茫然、对未来焦虑的态势。在知识障碍上,学生在基础阶段主要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对文学、语言学等专业知识课的学习还很陌生,对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没有可遵循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三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培养:第一,提高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启发学生对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二,教会方法,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策略。对各种题型、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分别做经典解析,以点带面,让学生做到文学的学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挖掘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模式。用启发性思考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发散性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大纲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要求。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教学还建立了良性互动的教研体系。首先,用问卷调查了解学情。所有这些教法和学法的确立都不是主观想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英美文学课程组遵循“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立项来解决问题,再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的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为了解学情,每次开课都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学期初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需求及难点,学期中和学期末摸清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意见、建议等。以学生为中心,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并用科研进行教学反思,用教学印证科研。其次,用教学研究进行反思。通过主持省教育厅课题,创立了对比分析教学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本课程组又进行了院级教改立项的课题研究,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英美文学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在进行中。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相辅相成,使文学课程日趋完善、成熟。
四、教学设计
下面以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为例,简要介绍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共两课时100分钟。
1.复习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等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约10分钟。
2.讲授新课,约70分钟。(1)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总分总的形式,即第一次课简要介绍整个文学发展史,最后一次进行总复习。每个时期、每个流派、每次课又分别以总分总的形式呈现,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做到知识点“拎起来是一串,连起来一大片”。(2)讲授新课的时候,坚持深入浅出、浅入深出的原则,不孤立地教授文学知识,和大学生关注的人生、情感等问题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3)每次新课的学习,通过预习、讲授、课后总结、阶段性复习到期末总复习等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让学生由新到旧,从生到熟,对新课内容逐渐接纳、包容并理解。
3.新课巩固。通过课后总结或课堂练习的形式巩固新课,辅导答疑。约15分钟。
4.布置作业。注重作业类型的代表性、多样性和系统性;坚持知识考查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口头作业和笔头作业相结合。约5分钟。
五、结语
如何利用现代教学理论,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说课可以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使广大教师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
[1]申玉革.对比与分析——英美诗歌教学新途径[J].时代文学,2009,(4):185-186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