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邵阳布袋戏中“开台” 的功用及审美特性

2013-08-15刘海潮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布袋戏邵阳乐器

刘海潮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我国传统戏剧的 “闹台”,应该是所有从事戏曲表演艺术的工作者及懂行的戏迷朋友们皆熟知的戏剧专业术语。传统戏剧表演中的 “闹台”,本是传统戏剧表演中的一个重要表演环节。然而,随着戏剧表演艺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传统戏曲逐渐走进剧院演出这一发展进程,“闹台” 这一表演环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后来甚至还取消了 “闹台” 这一表演环节。这种正规的剧场演出形式使传承几百年的传统戏剧艺术在表演环节上得以改变。虽然这是传统戏剧艺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革新,但这种革新也同时失去了中华传统戏剧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部分艺术精华——“闹台”。若这种 “剧场式的戏剧表演” 延续百年,那么百年后的后人则会认为中华传统戏剧艺术原本就是这种 “无闹台表演环节” 的 “剧场式的戏剧表演”形式。这对于后人而言也许是一种缺憾,也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方面的遗失。毕竟 “闹台” 是我国传统戏剧演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体现出我国民族艺术的特色风貌,更表现着传统戏剧内在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虽然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不断推广 “走进剧院” 的演出形式,但是更多地方性传统戏曲艺术剧种并未完全按照 “走进剧院” 的演出形式发展,而是依然延续着我国传统戏剧表演形式的演出程序。特别是地方性的民间戏剧表演和民间小戏,仍然保留着“闹台” 这一重要的表演环节。这里我们瘵主要以湖南邵阳布袋戏这一传承数百年、至今仍然保留着我国布袋戏同类艺术原始艺术形态的民间戏曲艺术为例,对“闹台” 这一重要的戏曲表演环节所蕴涵的艺术文化内涵及其审美特性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戏剧中的“闹台”

提及戏剧中的“闹台” 一词,戏曲界的同仁无人不晓。对于“闹台” 在戏剧演出中的作用,所有戏曲界的朋友也能述及一二。至于“闹台” 这一概念词何时被定义及提出,却不得而知。虽然有关戏曲渊源的研究很多,但多未谈及戏曲 “闹台”。从我国戏曲研究的渊源说和学术界认定的戏曲正式形成的年代来看,戏曲的“闹台” 与正戏应该是同步而生的。

我们知道,当前学术界所认同的戏曲起源说有多种:先民乐舞说、傀儡影戏说、娱神说、娱人说等。假如上述这些戏曲起源说成立,那么这些“所谓戏曲的源头” 就要比学术界所认同的戏曲真正形成的年代要早得多。由于人是社会性的群体性生物,其活动也多是群体性的社会活动。对于戏曲而言,其本身就是为“人” 所演,被“人” 所看。因此,戏曲表演需要群众的围观 (观众)。不然,此活动的开展就没有意义。因此,无论“先民乐舞”,还是“傀儡戏、影戏” 以及古人“娱神” 、“娱人”的活动,都必须具备开展这种活动的一个先决条件——即“拥有观众,毕竟观众是戏曲得以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而召集观众的最简单的方法,无非就是以“敲锣打鼓” 以营造热闹氛围,即可招徕观众。也可以说,“开场锣鼓” 是开展这种群体性活动的必要步骤。由于“先民乐舞” 距今时隔已久,无法考察其表演程序。“娱神” 、“娱人”的民间活动也仅有个别民族还有传承迹象,由于“娱神” 、“娱人” 活动的多样性,因此也无法确定现存的“娱神” 、“娱人” 活动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属于“戏曲渊源”。因此,虽然现存的“娱神” 或“娱人” 活动均有 “开场锣鼓” 之程序,但也因无法确定而不便举例。唯独戏曲另一渊源 (说)——“傀儡影戏(说)” 目前仍有传承,其中湖南邵阳布袋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邵阳布袋戏是傀儡戏的一个种类——手托傀儡戏 (或布袋木偶戏),它流传在湖南宝庆 (今湖南邵阳),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它却依然保留着我国布袋戏艺术古老的原始艺术形态。在邵阳布袋戏的表演进程中,至今仍延续着“正戏” 演出前,必先行“开台锣鼓” 的演出程序。另外,广泛活跃在农村的河南信阳罗山皮影戏和陕西各路皮影戏,在演出时都要以“开台锣鼓” 招徕观众。傀儡戏或影戏在演出前先行“开台锣鼓”,已是该艺术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固定表演模式。傀儡戏和影戏的“开台锣鼓” 与传统戏曲的“闹台” 极其相似。若此戏曲渊源说成立的话,那么傀儡戏和影戏的“开台锣鼓” 应该更接近于传统戏曲“闹台” 的前身。也就是说,传统戏曲的“闹台” 与正戏,应该是随戏曲的正式成型而同时被定义的。

关于“闹台” 的称谓有很多,不同的戏曲种类有不尽相同的称呼。有的称之为“闹台锣鼓”、“闹棚”、“打通” 等等。另有一些传统民间小戏对“闹台” 也有不同的称呼,如台湾的傀儡戏将 “闹台”称为“加礼连锣”;而湖南邵阳布袋戏则将“闹台”称之为 “开台”。尽管不同的戏曲种类对 “闹台”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它们所指的则是戏剧表演过程中同一个演出环节,这一点则是我们不用置疑的。

二、“开台” 在邵阳布袋戏中的位置和用途

“开台” 就是正戏开演之前的“闹台” 或“闹场”。大部分戏曲种类的 “闹台” 属于纯粹的打击乐,着重使用打击乐器演奏,主要体现出一个“热闹” 之场面。我国诸多戏曲种类都存在“开台” 这一程序,虽然不同戏曲种类的 “开台” 形式不尽相同,但它已是戏曲表演进程中程式化了的演出程序。“闹台锣鼓是戏曲击乐中各种锣鼓点的提炼和集中,是演出前的操练和准备”[1],“闹台锣鼓”的开奏,标志着戏剧演出已经开始,但并未进入“正戏” 部分。如《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5湘剧志·长沙花鼓戏志》)中所述:“随着打开台音乐结束,再按规定剧目的要求,另行布置第一场戏的舞台”[2],这也说明了在湘剧中 “开台” 亦为“正戏” 上演之前所奏的音乐。只要“开台” 音乐一奏响,便代表着戏剧演出已经正式开始,虽然还没有进入“正戏” 演出部分,但它的表演已是该戏曲艺术的整体表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邵阳布袋戏作为民间戏曲艺术,其“开台” 音乐与其它戏曲种类一样,也是置于“正戏” 开演之前所演奏的器乐片段。

邵阳布袋戏的“开台” 主要起着向围观群众传达演出开始信号和“招揽” 观众的重要作用。戏曲的“开台” 多注重锣鼓等打击乐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锣鼓等打击乐器能够制造出一种 “热闹” 场面,并且这些乐器的声音能够传得更远,使村里群众能够听到这“热闹” 的锣鼓声,以告知群众“戏要开演了”,请观众尽快到场。梁振国所著的 《谈鼓论京》 述及:在封建时代,“戏” 主要是给王侯将相和达官贵人 “唱” 的,“在王官相府演出,达官显贵们看戏,要三请四催,于是,就用‘吹台’、‘闹台’文武场合奏形式,三番五次吹打喧嚷、锣鼓齐鸣来催请观众”[3]。长期以来,戏曲演出就沿袭了这种“闹台” 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但也有戏曲界人士认为,戏曲闹台(三通锣鼓)是为了招徕观众,并示意后台准备。例如梆子戏的闹台,“一通,锣鼓节奏缓慢,旁人可以代击,演职员到齐;二通是响通,全堂武场人员打击,后台各就各位,演员开笔勾脸;三通是吹台,用吹奏乐吹【得胜令】 等吉祥曲牌,越奏越快越急,示意前、后台 ‘即将开演,直至管事通知开戏。其它剧种也有类似习俗’”[4]。无论怎么说,这些都说明了戏曲 “开台” 基本上就是起着向群众传达演出开始的信号和招揽观众的作用,以便增加戏剧演出的 “人气”。

特别是诸如邵阳布袋戏之类的民间戏曲或在乡村演出的戏曲种类,更要靠“开台” 来传达演出信号,招徕观众。乡村没有戏台和固定的剧院,戏剧团到乡下演出要临时搭建戏台。即便在乡镇有老式的戏台,也没有贴演出海报的习惯,即使有演出海报贴出,忙于农事的农民群众也不会整日跑到戏台剧院去看海报。再说,乡下人的居住多以村之间为单位,较为分散,村与村相隔距离较远,一旦邻村有戏上演,也不会有专门的信息员进行信号传递。因此,民间戏曲和下乡演出的戏曲种类都缺少不了“开台” 这一演出程序,更不能忽略 “开台锣鼓”传递演出信号和招揽观众的功能和作用。如江南民间社戏,其闹台被称之为“闹场”,“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开场戏形式,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吸引观众。过去江南农村中各个村社之间相隔较远,人口居住分散,因此,只有把锣鼓之声敲得震耳欲聋,才能使远处的人们听到,可以及时赶来看戏听唱。”[5]这同样也说明了“闹台” 起着“传达演出信号” 和“招揽” 观众的作用。当然,邵阳布袋戏的“开台”也不例外,它也同样起着招徕观众和传递演出信号的作用。

邵阳布袋戏的“开台” 还具有“等待观众” 的作用。邵阳布袋戏 “开台音乐” 演奏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正戏” 开演之前专门等待观众到场的时间。“开台” 作为戏曲表演中必不可缺少的演出程序,必定会占用一定的演出时间。在一般情况下,“开台” 的时间大体会控制在十五至三十分钟之间,但也常常会根据具体情况而随时调整。由于邵阳布袋戏主要在乡下演出,其观众也主要是农民群众。而乡下的群众居住比较分散,多以村为单位居住,由于村庄的大小不一,演出场地与农民家庭的远近不一,到场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农民群众接收(听)到“开台锣鼓” 发出的演出信号后,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赶到演出现场。从家里赶到演出现场的这段时间,也是 “正戏” 演出之前 “打开台” (有些地方称之为“打闹台”)的时间。由于邵阳布袋戏属于民间小戏,演出规模小,演职人员少,因此其“开台音乐” 的时间也比较灵活。一般会根据观众到场的情况和 “主家” 的要求以确定“开台” 音乐的时间长短。在到场观众很多的情况下,“开台” 可提前结束;若观众很少,艺人会适当延长“开台” 的时间,以便等待更多的观众到场,但这种延长的前提是不能耽误“正戏” 的演出。

三、邵阳布袋戏“开台” 的审美特性

“开台音乐” 是邵阳布袋戏整体表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戏曲音乐表演中独立和完整的音乐片段,无论在乐器使用上,还是演奏技法上,都渗透着邵阳布袋戏艺人对“开台音乐” 的审美需求和对邵阳布袋戏整体艺术风格的把握。

邵阳布袋戏 “开台” 表演中乐器的形态和布置,体现出其艺术整体形象美的审美特性。邵阳布袋戏“开台” 中所使用的乐器及其布置和使用,也是“开台” 表演体现审美特性的重要部分。邵阳布袋戏“开台” 表演所用的伴奏乐器,以及该乐器的设计和摆放,主要是根据邵阳布袋戏整体艺术形态来确定的。邵阳布袋戏舞台的外部物化形态主要呈现为有一张八仙桌面积大小、一米六七那么高,顶部是用花布撑起的模仿神庙的屋顶,除留有舞台台口供木偶表演之外,舞台下方四周围着帷幔的小型戏台,这是邵阳布袋戏的整体外观。在戏曲表演和“开台” 表演的过程中,都必须维持这一外部整体形态不发生改变。我们知道,邵阳布袋戏的演奏乐器主要有大锣、小锣、小鼓、镲、颡叫子和笛子等。而邵阳布袋戏的舞台空间仅有一张八仙桌大小,如何摆放和演奏乐器呢? 这就关系到邵阳布袋戏的乐器形态和布置,既要能够满足 “开始音乐”演奏的需求,又不能破坏该艺术整体外部形象的美观。如何才能体现这一要求呢? 只能从乐器形态和舞台内部做文章。邵阳布袋戏艺人根剧该艺术舞台的特点对部分乐器进行了改制,从而也就改变了部分乐器的形态。例如:艺人改变了大锣的搁放形态,将大锣悬挂在邵阳布袋戏专用长凳的后端,“大锣击打机关设在长板凳一端凳腿的横撑处,这是大锣槌的触发机关,此机关是在机关横木的一端制成锣槌,机关横木的另一端打孔系触动机关的绳索”[6]。机关绳索在表演时套装在艺人的左脚上,用脚来进行控制和演奏。镲这一乐器也设置了与大锣类似的机关,而“小锣挂在戏台左边内侧,小鼓由三根细绳吊起,挂在戏台的左前角内侧。”[7]诸如此类的乐器设计和摆放,均是为了不影响外部形态美。邵阳布袋戏“开台” 的这种审美的特性与其所具有的招揽和等待观众的功用也是分不开的,它们也似乎存在着相辅相承的关系。假如 “开台音乐” 奏响时戏台外观和乐器摆放凌乱,会使观众产生“戏” 还没准备好,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感觉,这样就会影响“招揽观众” 的效果;相应地,为了招揽更多的观众,“开台” 表演必须将 “美” 和 “一切就绪,即将开始” 的表演姿态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用这种外观形态的整洁“美” 和即将开始的姿态留住观众。

邵阳布袋戏“开台音乐” 所使用的乐器为“开台音乐” 赋予了“民族性” 的艺术审美特征。邵阳布袋戏的主要乐器有我国民族民间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有大锣、小锣、小鼓和镲 (钹),以及颡叫子、笛子或唢呐等。我国的民族民间打击乐器,多用于我国戏曲音乐和我国民乐演奏中,也经常用于我国民族民间歌舞等艺术活动的音乐伴奏中。我们知道,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特性,所演奏出的音乐也同样会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在邵阳布袋戏的“开台音乐” 表演中,民族民间打击乐器和嗓叫子是它必须使用的主奏乐器,另外还有竹笛等民族民间乐器的配合使用。在 “开台音乐” 的演奏中,锣、鼓、镲和嗓叫子等,各自表现出自身乐器的特色。在邵阳布袋戏艺人的操控下,根据乐器的不同特点及相互不同的搭配,可有针对性地演奏出不同的效果,以达到艺人心目中理想的艺术效果。邵阳布袋戏艺人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即可表现出不同的打击乐声响效果。例如,小鼓可在不同演奏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的声响效果。当鼓槌单击鼓面时即发出单一的击鼓声,此鼓声会随着鼓皮的震动而产生极为短暂的延音,在听觉上给人以很丰满润泽的感觉;而当单击鼓面后迅速用手指触摸鼓皮来阻止鼓皮的持续震动时,或将鼓槌敲击鼓面后停在鼓面上来阻止鼓皮的持续震动时,都会使鼓声刹然而止,此声音就显得短促、利落;当鼓槌连击鼓面 (滚奏)或从鼓面的边沿向中心位置逐渐推进时,或在连击的力度上发生变化时,其声音效果都会有相应的变化。再如小锣的演奏,有时将锣槌敲击锣面后马上离开,这时的“当当” 声就会延续大概一秒钟左右;而有时则将锣槌敲击锣面后做短暂停留,这时小锣会在发声后立刻停止,“当当” 也就没有任何余音,这种有无余音的演奏方法和音响效果都是由艺人根据音乐的具体需要而决定的。大锣和镲的演奏也是一样,各有不同的演奏方法和声响效果。但是,在“开台” 表演中,更多的时候是由多个乐器配合使用的,进而体现出一种整体的声响效果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这些民族民间乐器的配合使用,无不使邵阳布袋戏的“开台” 表演表现出我国民族民间艺术风格和艺人对该音乐的民族审美倾向。邵阳布袋戏“开台音乐” 的这一审美特性与其功用也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毕竟,邵阳布袋戏面对的观众多为乡下的农民群众,而农民群众耳濡目染的是我国乡下经常出现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这也使农民群众在审美趣味上适应了这种民族性的东西。换言之,只有这些具有民族性的艺术才适应或能够迎合乡下农民群众的审美趣味,群众才会喜欢,才会前去观看。因此,邵阳布袋戏 “开台” 所具有的这一审美特性,对开台 “招揽观众”之功用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邵阳布袋戏的“开台音乐” 还表现出粗犷豪放与诙谐委婉的风格替换,这种风格特色的交替与转换,有效地避免了观众对“开台音乐” 产生审美上的疲劳。尽管邵阳布袋戏艺人的演奏技法娴熟,且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但由于邵阳布袋戏中的乐器不多,使用也相对单一,所以在时间稍长时就不免会出现音乐重复和单调的现象。虽然打击乐能够表现出粗旷和豪放的音乐风格,并给人一种极强的节奏感和热闹非凡的感觉。但打击乐也有自身的缺陷,那就是它无法体现出音乐的旋律因素,仅能体现出音乐的节奏变化和乐器自身的音色属性,这就使打击乐在长时间的表演中显得有点单调。例如:“刺·当 郎当—亢才 郎当—刺·当 郎当—亢才郎当 |” 、“亢才 亢才 亢才 亢—当才 当亢才 亢 —” 、“溜·丢 溜丢 — 刺溜 丢—亢·才 溜·丢—溜 丢 刺 溜—丢……” 等打击乐乐句,无论打法如何花样翻新,也都是这四件乐器,乐句的重复是难以避免的。而且,邵阳布袋戏的“开台” 时间一般都会持续约有二三十分钟左右,十多分钟的敲打也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艺人就在“开台” 表演中加入了嗓叫子和竹笛的演奏,使打击乐的粗犷豪放和笛曲的柔和舒缓及颡叫子音乐的尖锐、明亮和悠长,形成了不同音乐风格特色的对比。这种有鲜明风格特色对比的音乐进行转换和交替出现,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不再感到音乐单调,也不会在审美上产生抵触感,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观众对“开台音乐” 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疲劳。这不仅使邵阳布袋戏的 “开台音乐” 显得丰富多彩,而且也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调整了观众的审美心理,有效地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邵阳布袋戏的“开台” 表演是其艺术表演整体音乐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正戏上演之前独立进行的器乐表演部分,也是该艺术演出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表演环节。在邵阳布袋戏实际的演出过程中,“开台” 表演有着其它演出内容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在实际演出中起着向观众传达演出信号和“招揽”、“等待” 观众的作用,而且也作为独立的音乐片段充分体现出邵阳布袋戏艺术应有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艺术审美特性,以及民间艺人所具有的“民族性” 音乐审美观。

[1]冯树永.洋县皮影戏灯影腔音乐[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242.

[2]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5湘剧志·长沙花鼓戏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151.

[3]梁镇国.谈鼓论京[M].江西文史资料,1994(1):83-84.

[4]《中国戏曲志·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2:795.

[5]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5:277.

[6][7]刘海潮.邵阳布袋戏的戏台设计及构建之研究[J].戏剧文学,2011(10).

[8]熊晓晖.武陵山区辰河高腔及伴腔手法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布袋戏邵阳乐器
学乐器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戏微观察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布袋情缘
乐器
“非遗”视角下的布袋戏保护与传承
岛内政要爱看布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