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整合
2013-08-15晁永光
□ 晁永光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传承和发扬。网络是多媒体传播,它集合了书籍、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交互体验等所有传播手段,承载了丰富的文字、动画、声音、影视等信息。然而,目前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一直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一个短板。
一、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尚“红”。在中国人眼中“红色”象征的奔放、激情和富有斗志,是最贴近革命精神的颜色。中国共产党被称为“红色的党”,党领导的(早期的)队伍是“红军”,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政府”为“红色政府”。此后,红色文化在中国渐渐发生了蜕变,由单纯的带有感官色彩的图腾崇拜升华为一种坚定精神追求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凝练中西文化、思想、行动的产物和精髓,是历史的、多元的、非选择性的。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与网络文化特征
红色文化是历史、多元、非选择的产物。红色文化的历史性: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斗争实践积累总结提炼出的;红色文化的多元性:它不是纯粹的以某个思想或是某个人的思想为基础的,既有西方共产主义精神的汲取又有东方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继承,更有今朝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念拓展。与西方纯粹民主文化——基于“民主”词汇的孤立理解或某个权威者所下定义的拓展不同,红色文化多元性的特征更加突出。中国人是红色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继承者,红色文化是在人与世界博弈中形成的,其中蕴含着对必然规律的尊重、理解和运用,对于红色文化的看法,不是通过主观臆断说选择就能选择的。
很多学者将网络传播概括为即时性、互动性、分众性(个性化)、娱乐性,即网络在传播文化时表现为速度快、时间短、内容少、体验强、约束力差的特点。因此诸如“人生在于选择”、“存在即真理”这样选择论、存在论等带有思潮性质的文化易于网络传播。尽管很多研究表明网络传播已具相当规模,并以此为据认为网络传播已经成熟,但这种成熟更趋向传播硬性的技术层面,而非软性文化层面。作为搭载文化的传播载体,网络传播较书籍、电影、电视等传播手段仍然很年轻。根据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的文化传播过程的三阶段说:第一阶段:接触和显现阶段;第二阶段:选择阶段;第三阶段:采纳融合阶段。网络传播目前状态倘若被看做是文化传播过程的第一、二阶段,即目前网络传播的特点是阶段性特征,并非网络传播的终极特征,也是完全合理的。
综上所述,截至目前还无法得出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无法融合的确凿理论依据,但也必须承认红色文化与时下易于网络传播的文化特征是有差异的。同时,今天网络传播中,思想零散、消极、极端的倾向存在,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网络文化的渴求。
三、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的融合
1.借鉴已有的融合案例。《在井冈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现状》中介绍了井冈山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融合的几种方式,一些方式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例如将革命遗址和革命文化以图、文和视频搭配的方式呈现。
在一些非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网站中,尤其是以论坛、贴吧为主,有很多零星的网络文章介绍了红色人物和红色事迹,附有一些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历史书籍,往往是当今某个名人对该红色人物的评价。例如美国《纽约时报》的远东记者约翰·麦克库·吴德施评周恩来:“是北京必不可少的全天候人物”等,诸如此类的评价简短,有时代感和亲和力。
2.融合的经验与教训。绝大多数以红色为主题的文化传播网站,网站布局非常合理,大多数网页都做到了图文并茂,甚至还有一些网页提供了红色音乐和视频,在这里访问者可以获得比较立体的感官认识,当然更不用说丰富的红色资料了,营造了一个接受红色熏陶的虚拟场所。但是,也存在不足。主题类网站的维护相当滞后,部分音乐和视频的链接失效,网站内容更像书本搬家,且更新少而慢。还有如中国红色文化网(http://www.rp.org.cn/Index.shtml),没有提供搜索,没有提供网络书签——网络阅读记忆图标,标识读者阅读位置,因此用户不能有选择地查阅自己的红色偶像和事迹,只能被动地接受,无点评无推荐,必然将时间浪费在网页链接的翻页刷新上。相似的网站不在少数。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中的现实情况,可以说内容多、旧、繁杂,不利于吸引广大网民,特别是初识红色文化或未成熟的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年轻人)参与传播。
一些网站,如红色旅游网站、红色企业网站及贴吧、红色博客等,红色文化的内容较少,但其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例如红色旅游网站,整个网站的内容围绕红色旅游景区路线展开,红色内容被有意地串联起来,内容虽少,却符合人们线性的认知习惯,访问量不比内容多的主题网站逊色。还有一些贴吧、红色博客,将世界对某位红色人物的评价网罗在一起。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对某位红色人物的评价被汇集在一起,让人们感到红色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对世界也是有益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贴吧、博客上的红色文化争议较大,因为这里的讨论的红色文化往往不那么权威、客观,甚至有些夸大和戏说的成分,但备受年轻读者的喜欢。如何看待这种现实情况,如何定性,不值得提倡的抑或是有可取之处的,理论界尚不明确。但如果仅从传播效果看,此类的文章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整体而言积极大于消极,推动大于阻碍。笔者认为红色文化相对于老一辈革命人是确定的,但对于很多年轻人,则是新鲜的。文化传播过程初始状态特征发生在他们身上是必然的,新人出现对红色文化接受上的娱乐化和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反倒是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必经阶段,红色文化在传播时只要不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原则性的问题,适当增加一些娱乐性应该被允许。早期红色文化传播是曲折的、非定性的,今天的红色文化传播像新生儿孕育一样,进化的路也会不断重现,在曲折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四、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新探索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的红色文化传播网站将改变以往相关网站的(逻辑)结构,更注重红色内容的关系性,不再单一地介绍红色人物和红色景点,而是穿插历史时间和空间脉络,将红色资料串联起来;搭配音频和视频资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减少红色内容的权威评价,改为简短精练的网络即时评论和读者的个人随感,增加交互性内容,使更多人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播;设立红色交友模块,将网站传播者和具有红色理想的人们联系起来,合众人之力,共铸红色文化。
[1]孙晓飞.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8.
[2]黄山,姚思聪.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9).
[3]张平.井冈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