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阅读的内容传播研究

2013-08-15赵一铭

传播与版权 2013年5期
关键词:出版社文学小说

□ 赵一铭

一、手机阅读发展概况

(一)手机阅读发展阶段

2007年到2009年,是中国手机阅读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两年中,手机阅读得到了迅猛发展。从2010年到2012年,是中国手机阅读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经过快速发展,中国手机阅读开始了良性的行业自我整理阶段。第一,手机阅读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移动运营商尝试统一手机阅读产业链;第二,阅读的互动性产生,用户在阅读的同时也可以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评论和交流;第三,阅读的个性化色彩突出,定制服务异彩纷呈;第四,付费模式逐渐被用户被接受。

(二)内容供应商构成

传统的出版社:传统的出版社大量的图书资源和原创内容是手机阅读最需要的内容源。而出版社也在积极尝试多种出版发行模式,和运营商合作,推出手机阅读产品。如湖北长江集团、作家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传统的出版社都加入了移动手机阅读的内容供应商队伍中。

文学网站:拥有原创内容资源的互联网文学网站,如盛大文学旗下的文学网站,在移动阅读的内容资源方面独具优势。一般较大的互联网文学网站会凭借其独特的内容资源优势,在移动阅读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移动手机阅读基地:2008年底,中国移动在浙江组建了阅读基地,这是中国移动全国八大基地之一。中国移动在基地积累自己的资源,通过对内容文本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合适自己发展的手机阅读产品。

二、手机阅读传播内容研究

(一)传播对象分析

根据最近的中国手机市场报告和CNNIC《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对中国手机阅读的传播对象进行了分类和整理,从年龄、阅读方式等角度进行立体的考察,通过数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从年龄上看,手机阅读的主体是年轻人。30岁之前的用户进行手机阅读的比例高于30岁以后的用户,20—24岁是这一群体的主要构成者,这是由于他们出生在网络时代,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对文学热情较高,容易接受手机阅读这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

从教育背景看,以本科为界,本科及以下的用户对手机阅读的需求较大,本科以上的用户则更倾向于纸质阅读和深度阅读。

从收入上看,高收入者手机阅读使用率普遍低于中低收入者。

(二)传播内容研究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消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较快,人们的出行时间增加,片刻的时间在不断扩大,这就为手机阅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无线无纸、可随身携带、易于保存、片段式阅读。中国手机小说的内容来源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从网络文学或者传统文学中选取特定书目,通过数字转化技术,形成的该小说手机版;另外一种是专门为手机这种载体而创造的小说。

通过对安卓免费读书、熊猫看书、百阅等手机阅读平台首页的预览可以发现,现阶段手机阅读的主要题材集中在言情、穿越、奇幻等领域。手机阅读者之所以选择以上类别,主要和读者的阅读与生活习惯有关。人们通过手机阅读小说,主要是在吃饭、等车等间断时间打发时间,所以也就注定了传统阅读的经典文学并不合适手机阅读。手机阅读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一种最放松最休闲的阅读方式,所以内容以“轻”为主,地铁、公交、甚至马桶上都是阅读这些“轻文字”的最佳场合。

三、目前手机阅读内容发展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原创质量不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手机阅读内容产物

就手机小说而言,虽然有部分小说早于网络发布,但是大多是作者用电脑进行写作然后再上传到相关的手机网站上,在内容上以奇幻情爱为主,情节有严重的雷同,语言鱼龙混杂。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小说几乎没有,网上转载的网络小说并不合适手机小屏媒介,不仅无法快速阅读,而且阅读舒适度也很差,很难吸引用户。另外,目前国内很少有专门为手机进行创作的阅读产品,手机仅仅是这些阅读产品的传播路径之一。摆脱网络沿袭的烙印,创造独属手机的阅读内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盗版问题比较严重

版权一直是困扰出版业的问题,在我国,盗版现象源于授权机制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中国的版权制度是电子版权和纸质版权分开的,而中国作家大多是个体户,没有相关的版权公司统一负责处理版权,既造成了授权困难,也使得被侵权的时候维护利益的困难。所以一般的版权所有者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电子版权,这也对手机阅读内容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电子阅读时代,所有人都可能是作者,很难谈成版权,这也造成侵权盗版问题更加严重。在电子版权的经营上,出版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田青毅,张小琴.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黄蓓蓓.移动“阅览室”的崛起:3G时代的手机阅读用户研究[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1(1).

[3]江叶婵.手机阅读内容研究[D].安徽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出版社文学小说
我们需要文学
我等待……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