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舆论离不开批评报道——从今年《人民日报》三次报道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案例谈起
2013-08-15□王博
□ 王 博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是一个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反映出中国未来施政的动向。
在“八项规定”实施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人民日报》3次集中批评报道违反“八项规定”的案例——
3月20日报道:日前,中央纪委对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强调要进一步严明纪律,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执行。
7月30日报道:日前,中央纪委对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把作风建设抓到底、抓出成效。
9月7日报道: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为进一步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今天推出“曝光台”,集中发布和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查处违反作风建设有关规定的典型案例,此次曝光共49起案例。
《人民日报》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这样高密度、高强度、高亮度的批评报道实为罕见,不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其原因在于报道敢于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尽管刊发的批评性报道数量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其影响力非同凡响,社会宣传的正面效应非同一般,既体现了党性,又体现了人民性。这说明正确舆论离不开批评报道。
然而,有的人认为批评性报道虽然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响了正面宣传,干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影响经济发展,是给党和政府抹黑、添乱;还有人认为容易犯错误,导致开展批评性报道选题难、采写难、操作难。之所以出现这两种观点,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不解放,习惯于多“栽花”少“栽刺”,选择报道题材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观察视野不开阔,提到“宣传正面和正面宣传”就一味囿于颂扬,看不到事物的矛盾统一律;三是不敢大胆创新,大多是只图无过便是功,不会发现新题材,不能运用新体裁,更不用说驾驭新媒体了。
应该明白,批评报道要做到“帮忙不添乱”,是合唱不是噪音,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即“度”,才能真正与正确宣传抑扬协调,做到围绕大局,服务中心。那么,我们在坚持正面宣传的同时,怎样做好批评性报道呢?
一、认识要到位——批评报道是舆论宣传的一个方面
党报是党的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党报除了解读和阐释党的决策外,还负有对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安定团结大局的现象和事件进行批评的职责,负有对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的职责,负有对领导干部的不当言行进行监督批评的职责等。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新时期的舆论宣传提出了“四项任务”,主要是要求坚持正面报道,弘扬主旋律。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舆论宣传,要做到舆论正确,就离不开批评报道。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同属于舆论宣传的两个方面,因为正面宣传要体现全面性,单一的正面宣传并不能体现真正的正确性。我们既要看到正面宣传是鼓劲,更要看到批评报道是鞭策。要体现舆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
党报通过舆论监督,揭示问题,批评落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发挥观察瞭望作用,又为读者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证。通过舆论监督来批评和鞭策党性弱、作风差的领导干部,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选题要准确——批评报道是正面宣传的有机补充
实际上,批评报道揭露问题仅仅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一部分,对存在问题进行曝光和揭露仅仅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赵化勇说过,新闻舆论监督要努力做到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确保事实准确,确保与人为善,确保新闻舆论报道适度、适量。其关键是,题材是人们关注的难点,播发的时间正是问题的热点。作为地方媒体,配合当地的中心工作,开展批评性报道也同样要求具备上述“两点”。比如,对某项中心工作中的后进进行直接报道,或点事不点名的间接报道等,报道选题准确就可以促进工作。但是,选题要提纲挈领,一步到位,反映意识形态、思想领域、工作作风、方法措施等,可纵可横。如果选择的题材不准确,报道的社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舆论引导之所以历来为人们,特别是为社会管理者所看重,是由舆论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正确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与引领作用,而负面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着破坏和阻滞作用。李瑞环同志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批评与自我批评,包括新闻批评,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是我们党克服消极思想侵袭、保持健康肌体的有力武器。因此,新闻报道经常有一点严肃认真的批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就显得有生气、有战斗性。反之,如果没有一点批评,新闻报道就会显得沉闷、呆板,缺乏生气、缺乏战斗性。
三、分寸要得当——批评报道是舆论宣传的艺术体现
在新闻宣传领域,“天花板”是客观存在的,它包括政治要求、宣传纪律、道德规范等。“正面宣传为主”是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需要,当思想保守时,看到周围都是陷阱,都是禁区,不知道头顶上的“天花板”有多高;但当思想解放,才会发现 “天花板”其实并不很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体会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报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有时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如果在正面宣传的同时及时插入批评性报道,有时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把握批评性报道的分寸,即在选准题材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形式与和谐和语言,或讨论式,或座谈式和调查式,从发现的问题中找出实质性,用诚恳善意的心态指出关键性,使被批评的单位和个人能够接受批评,改进工作。绝对不能“扣帽子”、“打棍子”。如果该硬的不硬,就成“隔着靴子搔痒”,该软的不软,就容易造成没事找事的尴尬境地,自然而然也就达不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目的。
当然,批评报道是我们党思想宣传的“常用武器”之一,也是一门艺术,它始终伴随着正面报道,运用得好,就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和催助力”;运用得不当,就会产生负面社会效应。作为党报更需要掌握好、运用好知识、背景、素材等,千万不能居高临下,摆架子吓唬人。要善于运用批评性报道教育人,引导人,鞭策人,从而使我们的宣传质量和宣传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