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浅谈文言文创意教法
2013-08-15刘伟
刘 伟
古为今用
——浅谈文言文创意教法
刘 伟
刘伟/庄河市第二十一初级中学教师(辽宁庄河116402)。
回想中学时代学习文言文,老师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学生瞪起眼睛,竖起耳朵,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一字一句。一节课下来,觉得又苦又累,枯燥无味。一到要学文言文了,就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心里一直痛骂古人,为何把话说得如此难懂!而今,我也教文言文,仍觉出学生的排斥与反感,课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玉圆珠润的语言却味同嚼蜡。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文言文的海洋中,我们教材中的篇章更是精挑细选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文章状其貌,抒其情,寓其理,文质兼美,宛若一颗颗粲然的珍珠,经历史的磨砺愈发熠熠生辉。教材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章是文言文,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文章,让学生跳出支离破碎的翻译理解,走出枯燥无聊的积累背诵,让他们切实得到语言精髓的浸润,受到先哲思想的熏陶呢?
为了让学生更快乐的学习古文,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我尝试着有创意的古文课堂教学。有一点尝试,易实行也颇有收效,可谓一石二鸟,即将写作训练与文言文结合起来,古为今用。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文章的知识记忆,更提高了写作水平,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不但得到“鱼”,也获得了“渔”。这种方法就是古为今用,我是这样具体实施的。
一是仿写更简单。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学习的亮点,教者备课时可抓住这个点,亮出来给学生一个学习的依傍。有了参照,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如“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并不陌生,可能够写好也不是件易事,而古文《岳阳楼记》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上课仅知道三四段用了这种写法,说出来这种写法的好处,好似隔靴搔痒,学生不会运用,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阅读第四段,明确此段的描写对象,描写角度,描写顺序,自主感受传神的练字,知道两种表达方式,怎样写景,写景为了抒情,再让学生用“借景抒情”这种方法作文,便显得水到渠成。如果仅是看重大气磅礴的语言,翻译背诵,大好的学习资源便浪费掉了,学生也不会觉出《岳阳楼记》有何特别之处。
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象一个芳草鲜美,鸡鸣犬吠的大同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祥和生活的向往,那同学们心中是否也有个理想的世界呢?它是什么样子的?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作文,他们自然地会以课文作为参考,再加上想象的翅膀,必然会让我们看到更美的蓝天碧海!
二是扩写更美丽。不难发现,很多古文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名山大川、日月星辰。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篇章。学生的作文重叙事轻描写,文章写得干涩,无感染力,针对这一缺点,必须让他们知道“真实具体”的语言才会感动读者。这些优美的景物描写就为学生更细致的描写提供了一个蓝本,让学生扩写古文,为其增色添彩。《满井游记》没有可深挖的思想主旨,但不等于教者就可以简单处理,完成任务,这样一篇没有要求背诵的美文须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行。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更是生机勃勃、喜气洋洋,而且全是学生身边切实可感的熟悉之物,此段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翻译时学生只想着怎样翻译正确,这样就丧失了欣赏的美感。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放开手脚,展开想象,进行扩写,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亮点,学生也免去了拘束,又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扩写古文的这种方法不仅适合景物描写的篇章,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也适合叙事类文章,如扩学《孙权劝学》可以想象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态;再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想象秦王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进行扩写,定会有意想不到的魅力。
三是续写更精彩。学生会给学过的小说续写结尾,古文中的一些篇章也适合续写,想象力在这里可以得到彰显。如《木兰诗》,这篇文章有着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木兰从军前的郁郁寡欢,从军时的英勇无畏及回乡时的兴高采烈,这不能不使学生去想像回乡后的木兰在“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后会过怎样的生活。为文章续写,想象要合理,这样就等于给了学生下锅的“米”,为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学生的创造力会大大得到提高。写这样的作文,他们尤其兴致勃勃。学习《童趣》,文中几个童真的画面会让我们也想起自己的童年趣事,可抓住这个闪念,让学生写出一个片段,事也许很平凡,却是童真的记忆。从而明白,作文,不一定是去搜寻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中、记忆中的那些细枝末节写出来也如百年佳酿。这样,学生细致的感悟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就会逐渐得到培养。
四是评写也深刻。初中生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愈来愈深,对事情的品评也有自己的不同见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凡事他们都想说一说、评一评,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教者应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一些文章蕴含深刻道理,这些大道理不一定非让学生全盘接受,他们可以赞同,也可以否定,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许学生观点会走向片面,思想流于浅显,但不能因此剥夺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应给他们创造一个评说的平台,教师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谁说那些稚童的思想其中没有深刻的道理呢?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目标只是应用在现代文的阅读写作中。文言文迫于考试的压力,认为会背会译已完成任务,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古文课堂千篇一律,平板无趣,美文没有被善待,古人留下的精华在学生面前好似残羹冷炙,学生提不起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句话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似一句口号。现代文培养阅读能力,文言文促进知识积累,而何时作文,怎样作文,便好似沙中建塔,空中造楼,写作随心情地东瞧一下,西撞一下,作文成了一门独立的课,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做法有些揠苗助长,文章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时下大力提倡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解决了上述问题,却忽视了古文也能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作文的空间,这样,作文能力不但会提高,也会为古文课堂注入一丝活力,让学生更加热爱古文课堂。
每个学生都有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翅膀,只因没有给他们一片更广阔的蓝天。这些先哲的深邃思想,这些雅士的似水情怀,还有游者眼中的良辰美景,是不是能够拓宽文字的天空,让学生在其中更加自由快乐地翱翔呢?
责任编辑: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