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基本思路
2013-08-15雷东
雷 东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基本思路
雷 东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最新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有何重大意义,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具体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共同思考的。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挑战;思路
雷东/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委党校讲师(福建南平 353500)。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夯实发展基础,实现观念创新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八大报告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概念,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意义十分重大,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创新观念,转变思维,切实补好生态文明课,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已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并需要大力倡行的关键时期。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生态难题,实现经济又稳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民生问题凸显。一是资源约束趋紧。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城市缺水,耕地已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里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上述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面对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这些矛盾和问题,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问题日益严重,困境日益加剧。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研究和对待发展中的矛盾、问题,进行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就能有效突破瓶颈制约,破解难题,化逆为顺、举一反三、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生态文明是人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效保护自然,实现社会永续发展的保证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与自然和平相处,表现出人类的最大的美德和善意,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体现到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珍惜自然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给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并与自然建立相濡以沫的和谐关系。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只有这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才能从愿望变成现实。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
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以来一直不断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升级。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我们国家过去二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形成的打工经济、底层经济、高资源高能耗的经济都还存在,这种经济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部分利益群体阻力巨大
很多利益群体不愿意建设生态文明,对生态文明建设,很多人实际上是持反对态度的。一部分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差不多了,经济发展起来了,这时候对他来说搞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但是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保护得本来就比较好,现在经济不发达,管他是什么项目,这个项目可以引进来是最重要的,至于引进什么项目再说,没有挑选的余地。现在重点不是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还保护它,有些落后产能的项目可能是地方的利税大户,地方主要靠它生存,只能是保护它。所以这样可以看出部分利益群体不太愿意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些地方人愿意,有一些地方人不愿意。因此,现在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是非常关键的。
(三)相关法律制度较不健全
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很多,但是有关法律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比如说排污达到二类水的标准,必须采购一整套排污设施,而且招聘很多人去管理它,然后运行起来很贵,买来就很贵,政策执行起来很贵。还有执法很贵,对于排污到底是谁排的也分不清,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花费很高,取证非常难。违法成本很低。
(四)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首先是浅层次的节约意识不足,环保意识比较落后,其次在理念上,民众所谓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是利益侵害,过激反应。如果生态这一块侵犯了我的利益我就行动,不侵犯我的利益我就不行动,然后反应就非常的过度。这仍然不是民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先进的标志,全民先进的生态意识应该是虽然这个事情跟我没有关系我也支持一下,而且支持的方式应该是文明,守法。而中国生态文明意识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五)城镇化与城市定位模糊
我们中国城镇化的定位比较模糊,每一个城市都贪大求全,越做越大,至少两百万人口,三百万人口。城市定位非常的模糊,城市里面生态建设也是模糊的。城市生态基本是被条块化,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现在城市发展应该越来越用生态、用低碳这些理念来约束城市发展的冲动,让城市走一个生态文明的道路。
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生态文明理念建设
首先应该要有新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必需。
第一个理念是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格局中地位的重要性,生态文建设相对应应该是人类文明建设,人类文明建设符合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四大块。逻辑层次地位更高,所以地位非常特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更高的指导性,这一点上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个理念应该彻底实现,中国长期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非常大,西方工业文明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征服自然,战胜大自然,把自然踩在脚底下这样的文明。而中国的文明强调是和谐,天人合一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希望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工业革命带来的恶果最小化,让人和自然最佳相处,最佳和谐。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如果理念转变过来了那么生态文建设重点是就是落实,而落实重点是靠制度建设,如果是制度没有建设好,理念转变得再好、相关文件规定多清晰,效果都不会好。未来生态文明制度重在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个制度建设。
1.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对于任何资源应该是有偿使用的,资源运用应该慢慢实现有偿使用的制度,让价格机制促进形成节约资源的倾向。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要形成长效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真正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
2.进一步的完善环境问责制度。我国《环境保护法》立法的目标既有保护环境的目标,又有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时候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冲突的。所以一讲到问责,很多地方政府基本用掩盖、隐瞒这样的方式来应对。政府未来对环境的保护应该是通过服务和通过管理加强约束。这个约束就要求地方政府本身的行为要有秩序才能管好企业。
3.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污染问题会对所有人都产生危害,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者,一旦环境保护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公众参与,让公众有序的参与。不让公众有序参与,公众很有可能通过激进的方式表达,这种表达还不如让公众主动参与。公众参与制度将是未来我们国家环境保护新的力量,因此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要成为新制度建设的重点。
4.完善社会影响评价制度。企业进行立项的时候都会有环境保护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对这个企业开工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总体的评价,虽然目前环境保护评价制度一定程度减轻了污染,但是民众仍然不满意。说明老百姓对生态的诉求比过去高得多,他们希望生活更加好一点,环境、空气、水、蓝天更美丽、更蓝、更清。这样的诉求导致即使环境影响评估通过了,再生产运转过程中还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对重大项目应该进行公众风险评价评估,虽然这种评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没有强制要求。还有一种现象是评估的报告很多是走形式的,有时候评估报告公众根本不知道,所以一定要完善社会影响评价制度,在完善过程中要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有一些项目即使通过了环评,有时候如果社会影响评价无法通过,地方政府和相关项目应该重点关注它。这样做了,企业今后发展就会更加顺利,地方的发展更加和谐。
:
[1]刘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问题讨论[J].中共山西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1)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科学发展呼唤“生态文明”
[4])夏群友.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理论前沿,2010,(1)
D64
B
1671-6531(2013)17-0043-02
责任编辑:郭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