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若干思考
2013-08-15董丽娇
董丽娇
(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2.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22)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要求全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012年,党的十八大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倡导全党不懈探索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1982年到2012年,在一个拥有8 200万共产党员和13亿伟大人民的东方大国展开的这场波澜壮阔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接力创新实践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继续奋斗,成功开创、顶力坚持、科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伟大的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恩格斯说,党的纲领就是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旗帜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党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旗帜可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方向。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邓小平同志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江泽民同志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形象和方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3]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4]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
在当今复杂多变、充满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的国际环境中,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尤其需要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必须有一面鲜明的旗帜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必须有一面凝聚党心民心的旗帜来集中代表人民的利益、意志和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一面具有强大感召力、浓厚亲和力、持久凝聚力、不竭生命力的伟大旗帜,它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统一在一起,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与人民的幸福追求凝聚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意志、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把8 200万党员凝聚在一起,把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把亿万人民群众联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历史的重托、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望,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种成功的道路模式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点上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待,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奉献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复兴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把它归结为“七个一”,即“一个重要前提”、“一个总依据”、“一个基本路线”、“一个总布局”、“一个本质规定”、“一个总任务”、“一个最终目的”。
“一个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前仆后继、顽强拼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一个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清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国情,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实际,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把握的根本出发点和内在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是总依据。
“一个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思想意识上坚信不疑、实践行动上坚定不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
“一个总布局”——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布局,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五大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具体展开,是总揽国内外大局、实现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和战略部署。
“一个本质规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之日起,就明确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把其置于社会主义本质中明显、突出的位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主义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最终趋向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厘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空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个总任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我们党的崇高使命、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国家的奋斗目标,都凝聚于这一总任务、归结于这一总任务。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为了摆脱屈辱落后,为了追求独立解放、国富民强,对现代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求。一茬茬接力、一代代努力、一辈辈给力,全党全国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只要我们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一代代锲而不舍干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一个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真正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利益。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引领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唯一正确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在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6]。
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代同步,砥砺前行,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探索实践中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和回答不同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开创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创造,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付出重大代价和创造性劳动获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种不断完善的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初级阶段国情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有诸多特征,但最根本的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统治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论在基本经济制度上还是在根本政治制度上,都鲜明地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两大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从这一总依据出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笼统的,而是具体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与集成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统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改革,社会主义只有死路一条,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了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社会制度体系。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世界制度文明是多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完善是吸收、借鉴世界进步因素的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富有效率,是党领导人民创新发展的成果,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制度保证,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新中国仅仅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也只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我们绝不能醉心于以往取得的成就而裹足不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者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者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1]继往开来的实践者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运动,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我们要在积极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宝贵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凝聚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面伟大的光辉旗帜,也是一种成功的道路模式,还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种不断完善的社会制度,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四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它们统一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康庄大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379-380.
[2]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0:554.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0-231.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光明日报》,2012-11-19(02).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7]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