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性*

2013-08-15杨海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农业

杨海波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提出的一项任务,是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总体要求来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农民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用知识武装头脑,从而改变单一靠体力劳动来改善自己生活的旧路,走一条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靠科技走向富裕的道路。[1](P14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P23)这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即新型农民。

与传统的农民相比,新型农民是“四有”农民:第一,新型农民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农民。几千年来,我国农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信息闭塞、思想保守、目光短浅,无远大的理想追求;他们害怕风险、不敢投资、得过且过,而新型农民绝不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勇于追求新的生活,面对今天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他们敢于创新,勇于进取,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并且富有事业心和拼搏精神,有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同时,他们洞悉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相关政策、方针,密切关注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经营内容,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的人,是农村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第二,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传统农民大多数是文盲或文化水平较低,不懂如何利用科学技术,不懂如何经营农业,也不懂如何追求最大的利润,只知道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埋头苦干、辛勤耕耘,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新型农民则是现代农民,是一个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规划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者。因此,新型农民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农业生产意识,掌握较为先进的现代经营管理技术,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是现代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的带头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第三,新型农民是有道德、知荣辱的农民。传统农民具有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的优良品德,而新型农民除了传统农民具有的优良品德外,还有更高的道德追求,遵守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农村精神文明的主要建设者,也是践行者。

第四,新型农民是有纪律、有组织的农民。传统农民习惯于单打独斗,习惯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满足于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消费,他们无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创业致富的精神。而新型农民产生于市场经济大潮背景下,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组织性、纪律性较强。为了追求更大利润,在生产经营方面更趋于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同时法律意识较强,在市场竞争中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这是因为:第一,培育新型农民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都必须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市场挑战,应对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如何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首先,要培育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按照市场规则来进行,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其次,增强农民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自身的应变能力,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关系,有时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有滞后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在瞬息万变中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才能适应市场竞争。最后,要培养农民创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积极进取,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还继续固守着传统的耕作方式,科技含量较低,农民要增加收入,就必须靠科学技术。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只有被农民掌握,投入生产后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前提条件是农民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总体文化水平偏低。据统计,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6%;留在农村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多数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大部分还固守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仅有9.1%,真正接受过农业教育的不足5.0%,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7%。[3](P63)这一现状表明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科学是手段,教育是根本,只有教育才能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说,各级政府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想办法增加农民的收入。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牢牢抓住发展生产这一条主线,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追求农产品的最大利润,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积极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增收潜力,开发与农业相关的旅游娱乐项目,比如农家乐的建设等,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同时积极落实和完善“三农”相关的减负政策,如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种费用,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补助力度,坚决取缔农村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三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有步骤有计划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其非农收入。从微观层面来说,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快科学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工作,深入农村,根据农户的生产需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让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才是目前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第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重点在农村。2011年我国政府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实现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和扶贫线三线合一,按照此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2688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4](P1)农村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农民要总体进入小康水平,从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么多的贫困人口却成了最大的障碍。邓小平指出: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也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党的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消除农村的贫困现象,而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除了国家和政府加大扶贫力度、扩大农村低保范围外,最终还是要靠农民自己,靠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新型农民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新型农民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新型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快速致富,从而带动身边的人民群众也逐步富裕起来,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新型农民是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

第四,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培育新型农民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增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观察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说,农民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制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受制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受制于国民教育普及程度、受制于农民收入增长等各方面的因素。从微观层面来说,农民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还直接受制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观念解放程度、接受教育程度、家庭负担程度等各因素的影响。那么要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第二,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文化投入和支持力度,农业科技部门文化部门要主动下乡,服务农民,传授各种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各种技能的培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向农民快速传播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的市场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第三,加强农村基础文化建设,如建设农村书屋、建设文化活动室、建设远程多媒体教室,同时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学习风气。总之,要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投身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使他们真正成为这项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5](P8)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第五,培育新型农民是由新农村建设自身艰巨的任务决定的。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新型农民。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又是国民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即便我国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政府不可能也做不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把大量的农民全部“搬”进城市,仍然有上亿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就是推进我国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而新型农民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长期的工程,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讲,关键还是要靠农民自己,政府和社会只能为其提供一些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从农村长远的发展来看,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政府和社会靠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是根本解决不了的,而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法治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做到。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培育大量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张力娜.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新农民”培养 [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6,(5).

[2]人民日报理论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解析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杨曙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J].农业科技管理,2008,(1).

[4]中科院.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Z].中新网,2012-3-12.

[5]严书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 [N].光明日报,2006-04-04(9).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