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在前进中盈满
——鲁迅的民族道德展现

2013-08-15王吉鹏辛颖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道德

王吉鹏 辛颖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动荡使人深刻。正因为环境的无可选择,我们才在鲁迅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时所体现出的种种精神规范与道德准则中,看到他人格所闪耀出的炽烈的光华。巴金曾经这样描述鲁迅:“站在他面前,你觉得你接触到一个光辉的人格,他的光芒照透了你的心,你的一切个人的打算都消失了。你不能不爱他,你不能不爱他的思想,你会因为你是他的朋友、他的同志而感到幸福,你会极力把自己变好来使他高兴……”鲁迅所推崇和坚守的道德信念及其道德实践,确立了他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独特的坐标。

1 鲁迅所体现民族道德的内涵

1.1 对祖国的挚爱与忠诚。反抗侵略,救亡图存是鲁迅早期思想的主旋律。满怀一种忧国忧民之情,一颗报国救民之心,在进行未来道路选择的时候,鲁迅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求救国药方赴日学医,为拯救国人灵魂弃医从文,为唤醒民众探讨“国民性”,为启蒙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支持辛亥革命;五四前后,更是投身文学和思想革命运动,以文学为武器,反帝反封建,挽救危亡……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鲁迅在南京求学及赴日本留学期间,民族的危难使鲁迅深感忧虑与激愤。遥念故国,他以《自题小像》这首一生献身祖国革命誓言的诗,宣告着自己以身许国的伟大爱国情怀。“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晚年,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在重病缠身的境况下,上海和远方的朋友怀着深重的忧虑以恳切的言辞劝鲁迅出国疗养,但鲁迅“眷恋旧乡,仍不能绝袂离去”。在与李秉忠的书信中,“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的情感倾吐无余,在写给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信里,鲁迅也进一步表示自己“现在离开中国,什么情况都无从了解,结果也就不能写作了。”对祖国解放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使他在自己的国土上勤勤恳恳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2 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与关爱。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中国人身受奴役和压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与爱国主义者,鲁迅始终将自己同情的目光投向封建旧道德统驭下备受剥削和摧残的人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深刻传递了他爱恨分明的阶级立场,同时更为恰切地表达了他对人民群众无尽的关爱与关怀,心甘情愿做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牛”的伟大精神。鲁迅痛感社会对人民的凌虐,在同情人民深重灾难的同时,鲁迅也哀叹道:“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役,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察,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1]。在“一治一乱”往复中,对于“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的人民群众,鲁迅始终倾注无限的同情与关注。因而鲁迅把改变劳苦大众的非人命运、为他们争取自由解放作为自己一生的战斗目标。他以忘我的精神为人民大众付出,为人民的利益去战取光明,甚至“忘记吃饭,减少睡眠,吃了药来编辑,校对,作文。”在1936年写给曹白的信中,鲁迅对于人民那种极为深刻的灼热的感情清晰可见:“人生现在实在苦痛,但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我们这样的活下去罢。”[2]

1.3 “以幼弱者为本位”的家庭道德伦理。长幼关系上。作为文化革命的闯将,鲁迅的形象或许是一脸正气,缺少人情味的。但他也有温情柔和、慈祥宽厚的一面。从他笔下诸多“舐犊”的琐事中,不难了解到他是一个怜子爱子的好父亲。鲁迅认为,觉醒的人们,要先解放自己的孩子,“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3]可以说对于海婴,鲁迅是了贯彻自己独特的为父之道的:“开宗第一,便是理解。”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在鲁迅看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4]因而海婴出生后,鲁迅也常常到玩具摊上,留意着给海婴买些玩具。第二,便是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鲁迅常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鲁迅先生与海婴》中曾说过,很多知识,鲁迅会“随时随地常识的晓谕譬解;便中有时对于电影的教育,也在娱乐中采得学识的一种办法,他是尽着机会做的。”第三,便是解放。海婴小的时候,总喜欢拆卸自己的玩具,他几乎把所有的玩具都拆了,但鲁迅从来没有阻止过他。他从来不强制海婴怎样看书,也从未指定过任何书目。这样的一些做法便是鲁迅所说的:“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男女两性关系上。鲁迅对妇女命运的关怀和妇女解放的关注是始终如一的。而自鲁迅大胆喊出“我可以爱”的宣言,与许广平勇敢的结合以来,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便始终是平等的。许广平执笔给鲁迅写第一封信开始,两人便在知己难遇与知音难求的同一高度上相互交流,彼此慰藉。结婚之前,在鲁迅的家里,许广平可以无拘无束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谈天,说笑话,抢走他桌面上的小摆设。婚后,鲁迅对妻子也是十分的关爱与呵护。鲁迅十分珍视许广平对他的爱情,常对她说:“我要好好地替中国做点事,才对得起你。”1932年11月到北平探望病中老母亲时,鲁迅牵肠挂肚,始终放不下在上海的妻儿,在悉心照料母亲之余,依托鸿雁传讯,19天内写了7封家信。他在11月20日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离别三五日,家书抵万金。以这种精神慰藉的方式给远方的妻子最好的陪伴。

1.4 为师与交友中的品德与原则。“用无我的爱,牺牲于后起的新人”这是鲁迅从事教育的指导思想。对待学生,鲁迅绝无傲态,和蔼近人。时常与学生们促膝长谈,如同朋友般相处。鲁迅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从事着教育工作,对于青年,鲁迅给予了太多的关怀和培育,把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上”而毫不顾惜。鲁迅讲解小说史,不仅给学生灌输丰富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批判社会。学生首先是人,不是被动的机器。鲁迅认为,作为教师,应当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作为衷心爱护青年的导师,鲁迅十分痛恨妄图把要前进的青年引向歧途,“挂着金字招牌”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思想文化界的代言人们:“我们憎恶的所谓‘导师’,是自以为有正路,有捷径,而其实却是劝人不走的人。……与其找胡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这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充分体现了鲁迅对青年直言忠告的火热心肠。此外,在女师大风潮中,他对北师大学生正义斗争的支持,以及不顾白色恐怖的威胁,挺身而出营救中山大学被捕的学生,也体现着鲁迅作为一位正直的革命教师的崇高品格。

关于交友,鲁迅也是有着自己独特原则的。他的友谊不是世俗的友谊,它是以革命的大节、人民的利益作基础、分友仇别亲疏的。鲁迅曾说过:“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5]这是鲁迅交友的重要原则。鲁迅与许寿裳,“象友爱的兄弟般相处,同仇敌忾,一见于对章士钊的暴谬,再见于广东中山大学的辞职,无患得患失之心,惟大义凛然是见,求之古人,亦不多遇。”他们的友谊,正是建立在为了共同的光与火而向黑暗势力发出战叫的革命大节基础上的。而纵使是多年的老朋友,倘若他危害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大节,鲁迅对其讽刺同样是斩钉截铁,坚定而且明快。鲁迅断绝了同林语堂的往来,也同样因着这一原则。

1.5 忏悔意识与批判意识。作为民族精神的灵魂,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在不断地与丑恶的社会和国民精神痼疾相对抗。鲁迅思想中那以忏悔意识和批判意识为基础的丰富的精神痛苦,正是其民族道德观的重要体现。鲁迅一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批判和改造,抨击他们安于自欺的状态、看客式的无聊、卑怯与势力、奴才式的破坏、安于命运的奴才心理、冷漠贪婪、毫无特操等弱点,无不体现着鲁迅改革社会、救治灵魂的强烈愿望。要改良这社会,就要“揭发伏藏,显其弊恶”,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为此,鲁迅将批判的笔触勇猛地刺向国民机体内部,超越了以往的道德反思而逼视着人的灵魂深处,解剖病态社会最阴暗的一隅。没有这种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伦理的忏悔意识,也就无法建立起如此深邃而强大的精神主体。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也正是建立在不间断的自我审视与否定,进而展开痛苦的自我解剖和严厉的自我忏悔过程之上的。诚如鲁迅所言:“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6]

而对旧世界高度的批判意识,也集中体现着鲁迅的道德思想。鲁迅的“人国”理想是以批判和否定旧世界为基础的,要求推翻中国之治,有着彻底革命的内涵。鲁迅“揭出病苦”,是对病苦的一种批判,“改良人生”,也是对旧有人生的一种批判。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人的文坛缺少“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在《两地书·一七》中鲁迅也谈到过,他“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此新的这一种批评者来。”在自己的杂文序跋中,鲁迅也表明自己的杂文是为了“砭痼弊”,“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拔它一拔”,并召唤说:“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7]”足见鲁迅改革旧中国的理想和否定的批判的思想特色。

2 鲁迅所体现的民族道德特点

2.1 独到性——对传统道德选择性批判。早在作《摩罗诗力说》之时,鲁迅就已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文明进行了猛烈的鞭挞,而着力歌颂了“摩罗诗派”的品性和言行“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五四”时期,鲁迅更是激烈反传统的一员干将。孔孟之道的仁义道德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是维护剥削和仁义的思想工具,鲁迅不但揭露了这仁义道德吃人的本质,而且分析了它们虚伪虚弱,自相矛盾的一面。为了剖析当时反动派吹嘘得天花乱坠的“仁”的伪善本质,鲁迅写过大量的杂文。他在《病后杂谈》中说:“有些事情,换一句话说就不大合适,所以君子憎恶俗人的 ‘道破’。其实,‘君子远庖厨也’就是自欺欺人的办法: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见牛的临死的觳觫,于是走开,等到烧成牛排,然后慢慢地来咀嚼。牛排是决不会‘觳觫’的了,也就和慈悲不再有冲突,于是他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子,‘万物皆备于我矣’了。”形象地刻画了他们可耻的伪善嘴脸。孔子推崇“仁”,将“仁”作为孝、悌的根本,就是想通过父子、兄弟、长幼亲友等伦理关系在孝、悌的基础上产生忠,以维持宗族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对于作为封建伦理道德根本的“孝”,鲁迅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老莱娱亲的做作,曹娥投江的不幸,郭巨埋儿的残忍都让鲁迅深感哀伤与同情。在他看来,“‘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弱者的方法。[8]”“拼命的劝孝,也足见事实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8]”除此之外,鲁迅也批判了“义”。孔子以“义”来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友”关系,然而“义”者为何?鲁迅在《四论“文人相轻”》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古人确曾说过的,然而又有古人说:‘义,利也。’呜呼!”[9]这两句古人的话引用在一起,便使“义”的本质彻底的被揭穿。然而对于中国的传统道德,鲁迅并没有全盘否定。他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很多方面是很崇敬的,认为它并非不 “庄严”,并非不“崇大”。他否定的,确切地说乃是中国传统无需改变的神话,进而唤醒沉睡的不思进取的国民。

2.2 开放性——对人道主义的热情拥抱。鲁迅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论著中,就已对人道主义思潮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历史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也清楚地知道这主张将人类从中世纪教会的宗教世界观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道主义,在维护个人人格权利方面有着怎样的历史革命作用。他高度称赞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的“曙光”;歌颂法国的大革命“扫荡门第,平抑尊卑”,“使自由平等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弥漫于人心”的巨大贡献,有力地体现了富于鲜明个性主义特色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他曾经说过,“五四”期间,“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他们以为只要扫荡了旧的成法,剩下来的便是原来的人,好的社会了。[10]”所谓的“他们”也自然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在1918年写给许寿裳的信中,鲁迅也表示:“大约将来人道主义终当胜利”鲁迅热情地拥抱人道主义,主张人性解放,目的是在于扫荡食人者,“掀翻这筵席,毁坏这厨房”,批判封建制度与文化,让广大群众摆脱奴隶地位,争取到“人”的价格。

2.3 以“爱”为本的道德伦理基础。诗如其人。不管鲁迅的笔和舌是何等尖刻,他诗歌中所流露出的爱与情感仍会被我们饱领。鲁迅的爱是深沉的,他的恨,也正源于他急迫的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愿中对国家的爱;“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中对朋友的爱;“忍看朋辈变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中对青年的爱;“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中对孩子的爱;“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中对妻子的爱;“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中博大深广的爱….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富有人道感和正义感的心理过程。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里,鲁迅围绕“爱”的核心这样说过:“我们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并进一步指出这爱要“自己牺牲于后起的新人。”此外,对于中国的道德,鲁迅也批判道:“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鲁迅的恨与抗争,是基于对国人强烈的爱,鲁迅其人,也是为国民不断呐喊的文人,他所主张的人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目的很明确,为的是“扫荡食人者”,攻击封建主义制度和传统思想,使广大群众摆脱奴隶地位,争“人”的价格。

3 鲁迅所体现民族道德的渊源

3.1 传统越文化的浸染。身为越人,从区域文化的母体中,鲁迅获得了最初的道德基因。厚重悠久的越文化在鲁迅身上刻下了明晰的烙印。鲁迅对丑恶的事物毫不留情的鞭挞,以及为人处世的爱恨分明的个性和始终站在关注国民前途的高度上的忧国忧民的精神,无不体现着传统越文化的精髓。他们的道德品行也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渗透到鲁迅的文本中和生命里。从少年时期开始,鲁迅就陆续接触了《论语》、《孟子》《鉴略》等作品,对先贤名士有着独到的认识,对他们的敬爱与偏爱也是极为深刻的。在《我们所认识的鲁迅》中,许寿裳这样说道:“一九一二年五月初,我和他由海道北来,到北京后,同住绍兴会馆;我和先兄铭伯在嘉荫堂,他在藤花馆……他看见先兄的案头有《越中先贤祠目》,便索去了一册”,足见鲁迅对越地先贤的关注。与此同时,他们的道德品行也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渗透到鲁迅的文本中和生命里。在《理水》中,鲁迅反驳了当时否定大禹的疑古派,再现了大禹献身于久治无效的治理汤汤洪水的工作,公而忘私,“三国家门而不入”的功德。而《秋夜》中枣树所象征的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又富有战斗经验和韧性战斗精神,“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11]的不怕敌人的压力,也不受诱惑的坚强战士形象,也分明地体现着越人的斗争精神品格。成长在越地这种文化背景积淀深厚的越地,鲁迅对先贤的精神品格的理解和追随是显而易见的。

3.2 民间艺术的熏陶。鲁迅在少年时代,接触了很多凝聚着人民群众智慧结晶的民间艺术。他在接触并热爱它们的同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感染,思想上的启发。在迎神赛会中,鲁迅接触了活泼诙谐,真诚善良的阴鬼形象活无常。他不像其他厉鬼那样狰狞恐怖,是个“一见就喜”的鬼而人,在他身上显示着民间的智慧和幽默。他的装束和动作富有人情味,他为了安抚哭的悲伤的阿嫂,而放隔壁的癞子还阳半刻,却被大王说成是“得钱买放”,将他”捆打四十”。对于这误解和惩罚,他在冤苦不堪的音乐声中唱道:”难是弗放者个!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12]无常是如此坚决,如此铁面无私了!但他又这样富有人情味。就在这与“下等人”一同欣赏无常的过程中年轻的鲁迅深刻认识到、理解到劳动人民的情趣和思想,民间艺术成了他与人民之间情感相同的桥梁。此外,劳动人民在反抗压迫的理想推动下,创造了很多复仇的艺术形象,女吊便是一个由人世转到阴间,由鬼神来扮演反抗的勇士的艺术形象。鲁迅在故乡看社戏时所结识了这个“带复仇性格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13],她复仇的性格,她突出的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了鲁迅思想上的启迪。儿时的印象,深深地镌刻在鲁迅的头脑里,他从民间艺术中吸取思想与道德营养,为自己人格的自塑奠定了最早的基调。

3.3 域外先进文化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当中,俄国文学可谓是对鲁迅影响最大的。鲁迅在翻译并介绍大量俄国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受到俄国时代情绪的影响。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在农奴制度的桎梏下,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痛苦与叹息、哀鸣。而鲁迅的《狂人日记》也以同样的狂热表现了封建旧道德吃人的本质,体现了鲁迅对旧道德深沉的忧愤,反抗与斗争。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所翻译的《克莱喀先生》通过对刻骨铭心的师恩回忆,表达着深深的眷恋之情。这对鲁迅的师格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后来鲁迅收录在 《朝花夕拾》中的回忆散文 《藤野先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译作的启发。此外,鲁迅从所译介的武岛狼的《与幼小者》和《阿末的死》中看到了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与自己大爱如渊的道德品质一脉相承。五四时期,尼采的作为否定传统的思想战士,也正切合鲁迅渴望突破传统,反抗旧文化、旧道德的心愿。可见,域外先进文化的辉耀对鲁迅道德的形成还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鲁迅曾经这样称赞柔石:“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14]而纵观鲁迅一生的正直与坚韧,忠诚与无私,光明与博大,对于这样的称赞,鲁迅同样是当之无愧的。鲁迅那种硬骨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构成一股巨大的激励人、鼓舞人、感化人的精神力量,在大夜弥天的社会中跋扈,跋扈!

[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书信·致曹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野草·风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书信·致曹聚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热风·恨恨而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二集·四论“文人相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草鞋脚》小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野草·秋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朝花夕拾·无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3]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鲁迅,好可爱一爹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张洁主要作品目录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