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与熊掌两者可以兼得——数字图书与纸质图书在时代背景下的并行

2013-08-15吴立刚

传播与版权 2013年7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纸质图书

□ 吴立刚

随着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ics)三者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3C融合时代正逐渐走进我们的未来生活。现在免费的浪潮正在覆盖硬件终端和软件,同时也影响着内容领域,继音乐、电影之后图书也在走向数字化,数字图书正在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传统出版社生存的空间在不断受到挤压,实体书店纷纷倒闭,让出版社日益依赖于网络销售。而数字图书等数字出版物的兴起,影响着年轻人的阅读习惯,这也让出版社倍感压力。面对这样的局面,有的人说纸质图书前景堪忧,最终会被数字图书所代替,出版从而进入完全的数字时代,而纸质图书则会退出它的历史舞台逐渐消亡。

笔者既阅读纸质图书也阅读数字图书,既是读者也是从事图书的出版编辑装帧设计工作的出版业内人士。通过阅读数字图书笔者感受着它的方便快捷,但作为一名纸质图书的拥趸,也喜欢收藏纸质图书以及传统的阅读方式。所以,借由双重身份,笔者有着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一、不同形式的图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方式

无论纸质图书还是数字图书,从内容本质上它们是相同的,数字图书从承载角度讲是信息新的载体,同时在阅读方式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与可能。最早的图书形式有甲骨、金石、简策和帛书,纸张发明后,前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再到我们现在阅读的普通图书,都是载体与形式的变化。而数字图书则是顺应时代发展,在科技进步情况下,知识与文化载体新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台式电脑及移动电脑、电子阅读器、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实现在静态及动态情况下进行数字阅读的方式。数字阅读只是数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有很多的优势和便利,如信息的快速获取,更环保、便宜、数据量大等,同时它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方式,可以满足他们移动阅读的需求。各大出版集团逐步加大数字出版投入,数字出版产业基础与规模不断提升,大众数字阅读模式也在日趋完善,以阅读终端为代表的阅读习惯已经形成。随着质量高、价格低、功能强大的终端阅读设备不断涌现,在线电子书店和超级服务平台的增多,数字图书的销售也更加便捷,广大读者已经越来越认可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从中短期看,数字图书与纸质图书并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相辅相成的依据自身的特点共同发展。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时可读纸质图书,有时可读电子图书,两者会趋向于相互交融的关系,而不是像现在简单地区分为数字和传统。现在数字图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纸质图书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与开发,同时通过数字图书出版后读者反馈的结果,给纸质图书按需出版提供了可能,这样既能满足读者阅读好书的需求,也能在出版成本上给出版社减小库存与负担。国内走在前列的凤凰出版集团已开始了对数字印刷POD技术(print on demand)的尝试。法国国家图书馆的4万卷古籍已启动“随需出版”服务。但是无论是数字图书还是纸质图书的出版都是以阅读需求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习认知为前提,那出版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二、数字图书并不适合幼儿这一特定群体的阅读,但对中老年人的阅读有帮助

首先,数字图书看似比纸质书籍方便,但是长期盯着电子设备屏幕,对孩子眼睛的伤害很大,影响儿童视力的健康发展。而且电子设备都具有辐射,对儿童的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数字阅读方式并不适合儿童应用,因为孩子对于数字图书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远不如纸质图书对孩子的吸引更直接和纯粹。孩子们会更多关注数字阅读终端的使用技巧和方法,而忽略了图书本身所讲述的内容和传达的意义,进而影响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们更多的也是控制孩子们的行为,教他们如何使用数字设备。但是在这个阶段家长们更应该教会孩子们的是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就故事内容对孩子进行提问,以及如何鼓励孩子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而这些却是在数字图书中无法直接呈现的。通过数字阅读器阅读的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力远远差于那些和家长们一同用纸本书进行阅读的孩子,前一种阅读方式让孩子掌握的阅读技能远少于在后一种阅读方式下孩子所能学会的阅读技能。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的教育政策主任格罗弗·怀特赫斯特将家长与孩子对话互动方式阅读称为“对话式阅读”,并认为这种对话式阅读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另有一个实例证明,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反而可能危害儿童的阅读和交际能力。英国一名4岁女童因使用iPad成瘾,成为英国已知年龄最小的iPad成瘾症患者。眼下,她正在接受心理治疗,以便早日恢复正常。欧美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发现,现在许多儿童使用的数字阅读终端多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而长期使用这些设备,会让孩子们缺乏基本的户外活动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孩子们的基本生活技能变差,比如不会做手工、不会看地图、不会爬树等,严重的会形成人格障碍、语言障碍,对人冷漠,缺乏爱心,不善于与人沟通,遇到事情会更愿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并对电子设备产生依赖及强迫行为。

虽然电子阅读器不太适合幼儿,但是在中老年读者中却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2011年美国市场的数据,电子阅读器的用户分布呈现出随年龄递增的趋势,大约33%的用户年龄在55岁以上。根据最新发布在开源期刊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通过生理学测量结果,相比阅读纸质读物,老年人用平板电脑之类的电子设备阅读起来更不费劲,研究人员认为,老年人显然更受益于平板电脑这种拥有增强视觉反差功能的电子阅读设备。而且电子阅读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字体大小的功能,部分电子书阅读器还能提供人声朗读的功能,非常方便中老年人的阅读需求。同时中老年人群在阅读单一需求上相对专注,且具备相对更宽裕的闲暇时间,因此使用电子阅读器也就更为流行。

三、纸质图书所给予的阅读体验,数字图书并不能替代

数字图书的出现自然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纸质图书的阅读体验也是数字图书所不能完全替代的。现在习惯数字阅读的年轻人捧着手机、盯着电脑,更多的是关注微博和各种网络文字、新闻及图片,而对于知识性、经典性的读物则很少问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放弃深入思维的辅助,通过随意性的浏览,快速阅读大量信息,以达到一种消遣性的娱乐快感,形成了“快餐式”的浅层阅读。但是在这种快速阅读与浅层阅读方式下浏览的信息,并不能被人们深刻的记忆与思考,如过眼云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倘若阅读浅薄化、快餐化、功利化在全社会蔓延,势必会造成文化传承的缺失以及整个民族文化的“营养不良”。而阅读纸质图书却是可以让心灵能够得到净化的深层阅读,更有利于人全身心投入,去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学习书中的真知灼见,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每当一本纸质实体书拿在手上,翻动书页时伴随而来的是纸页的轻响,淡淡的油墨与纸味混合的书香,光照下柔和美丽的色彩,手指尖传递的是简单而快乐的触动。伴随着材料和印刷工艺的发展书籍装帧形式不断演变,从竹简、木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开始,到纸张、印刷术的发明,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书籍形式的探索。不同形态的书籍都不断地促进着思想文化的传播,通过优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画,传达着朴素的精神,传承着人类追求美好的诉求。通过精心设计的每一本书可以说都是一个生命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外貌、性格和灵魂。捧在手心里的一本书,就像是一个能和我们交流的朋友,它会对我们娓娓道来,讲述它所记载的每一个故事,它所知道的每一个道理,它所了解的每一点知识。作者们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是每一本书的灵魂。在这灵魂的指引下编辑与设计师会选择最适合的纸张、色彩、字体、开本以及外观形式,再结合各种印刷工艺,创造出它们各自独特的躯体与外貌。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志伟认为:“除了内容,阅读的一个重要感受和一本书的纸张材质、印刷质量和装订风格有关。书的物理属性揭示了它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中一种元素的存在。阅读过程中,书籍的纸质机理、色彩、油墨等的变化,都会与人的五感发生作用,这种亲近感是书籍不能被数字图书取代的重要原因。”也许在未来,当数字图书成为主要阅读方式时,纸质图书则会成为工艺收藏品得以保存,成为小众奢侈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流传于世。

四、纸质图书实体店承载着人们情感的联接

现在纸质图书的销售,既有网络销售,也有大大小小的实体书店销售。姑且不说大的书城、图书批发市场,只是说说散落于城市角落里的那些各具特色的小书店,它们在独一无二的个性与品质间,寂寞艰难地坚守着那份特有的人文关怀。它们是纸质图书在选购之前可以让读者慢慢品嚼、慢慢体味的最佳场所,在那里人们的心境是安静与自由的,它们静静地收纳着飘荡的灵魂,是喜欢读书人的精神故乡,是每一个孤独心灵的知己。而现在的人们过于依赖数字化,让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内心深处的温暖慢慢变得陌生孤寂。当徘徊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们步入书店那扇小小的门时,它在一瞬间可以将浓烈的尘世味道关在你的身后,迎面而来的则是书香、墨味以及思想的味道与情致,它把都市的喧闹与世俗做了减法,给思想与精神做了加法,让我们在阅读中确证自己存在的真实。同时这些小书店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沧桑,记录着我们幼年时的快乐、少年时的彷徨、青春时的浪漫、中年时的思索、老年时的收获,在每一本真实存在的书中,留有我们曾经的过往。

五、数字图书 馆保存珍贵文献查阅更便捷,纸质图书馆给了人们崇敬文化的殿堂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与场所,发展到当下,又有了数字图书馆和纸质图书馆之分。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书数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它与纸质图书馆相比,具有数据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图书数据检索查阅方便、远程传递信息迅速以及同一图书可多人同时使用等特点,能够更便捷地为公众进行服务。数字图书馆对大量珍贵文献书籍进行的数字化整理与保存,可以让人们更多地进行查询和使用,接触到以前很难查阅到的信息。但是存放纸质图书的实体图书馆依然还是人们喜欢经常去查找资料、学习和阅读的地方,因为那里是知识最富饶的地方,那里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那里是守候着人类精神的家园,那里是我们崇尚文化的殿堂。当你步入一座大型的图书馆时,浩如烟海的图书以其客观存在的体量感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会为文明的积累所叹服,并对祖辈的智慧无比敬仰。现在都市里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喜欢上了图书馆,在这里,孩子们在读书的环境和气氛影响下,会交到一些年龄相仿的朋友,看到其他孩子学习阅读的积极动力,自己也会慢慢主动找到学习的乐趣,最终爱上书籍与阅读。还有许多的年轻人也走进图书馆,让自己与喧嚣的世界暂时绝缘,把需要被动接受的电视、电影,刺激疯狂的电子游戏、混乱庞杂的互联网关在门外,来这里读书学习。这不仅是个形式上的过程,而是通过阅读在心态上让自己改变得积极,重新理解安静,重新学会思考,这比一味的娱乐、一味的消费更能找到人生的乐趣,更能让他们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思维的可贵。而成年人则可以放弃所谓的应酬和交际,在图书馆提供的客观环境下,约束住自己不受外界干扰,在静谧的环境下翻开书卷,细细地品味读书带来的享受,放松身心,赶走内心的焦虑,收拢心神,调养性情找回真正的自我,可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

另外,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纸质书刊对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农林牧副渔的技术发展还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依然还是主要的途径。农村书屋和农村基层学校的阅览室的规模与数量也还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我们的图书出版机构与部门在这方面仍然要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国家的基础建设展现出自己应有的担当。

六、结束语

随着数字阅读的发展,数字图书出版现在是方兴未艾,不断地扩大着规模与深度,在技术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它还不够成熟,存在着技术标准、版权保护和利益分配等诸多现实问题的限制与制约,要走的路还很长。从实际的需求看,纸质图书目前依然还担负着它的历史使命,也还远未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

无论数字图书还是纸质图书,都是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演变产生的,对它们的定义只是我们对其外在形态、使用方式的界定。而真正不变的是它们所承载的内容,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精髓。只要我们还需要学习与生存,还要在这个世界里前行,阅读也就还会存在,而“书”的形式也就有可能会继续不断地演变下去。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也许人类的生存方式会有着重大的变革,“阅读”也会随之变成更为特殊的方式,但是对阅读的情怀、美好的向往、真理的追求,将会世代不变。

[1]许光耀.数字阅读可能影响儿童学习能力提高[N].解放日报,2012-01-31(12).

[2]大洋新闻.英4岁女童iPad成瘾接受治疗[N].信息时报,2013-04-23(A36).

[3]小行踪.拿生理学证据说话,老人更喜欢平板电脑[EB/OL].http://www.guokr.com/article/436676/?baiducustom=y,2013-02-06.

[4]任沁沁.“中国最美的书”重塑人类对文本的敬意[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11/24/c_111192078.htm,2011-11-24.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纸质图书
区块链在数字图书侵权中的司法救济作用分析
数字图书回顾与反思
图书推荐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思考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数字图书营销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