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改进路径——基于广东省3 0所高校的内部审计调查
2013-08-15广东省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彭巧萍薛国友
●广东省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 彭巧萍 薛国友
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改进路径
——基于广东省3 0所高校的内部审计调查
●广东省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 彭巧萍 薛国友
内部审计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招收数量日益增加的过程中越来越彰显其防控风险的能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财务风险的高低。本文以广东省30所高校的内部审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当前广东省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广东省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之路。
高校 内部审计 制约因素 解决路径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高等学校已脱离了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模式,向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办学模式转变,资源总量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样,高校管理工作量和难度增加,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办学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高校的风险管控能力尤其是内部审计却相对滞后,并已成为制约其下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与学校发展相匹配,已成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机制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本文基于对广东省30所高校的内部审计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情况发现,省内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日益增强。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是最关键的问题,它能保证内部审计处于相对超脱的地位,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内部财务活动的真实性。自从《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高校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做出了明确规定以来,广东省高校普遍都能做到审计机构的独立设置。据笔者调查,30所高校25家均设置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对校长直接负责,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响较小。较规定颁发前大有改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日益增强。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除了机构设置的独立之外,还包括控制审查过程独立和审计结论独立,目前广东省高校内部审计在这两方面做的尚且不足,但趋势上正往这两方面改善。
(二)人员结构合理化。从人员配备来看,目前广东省高校内审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均已达到或超过1%的要求,部分高校还制定了内审人员比例逐步达到2%的目标。这些内审人员大都具备一定的专业资格和从业经验,其中:财会从业年限10年以上的占88%,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3%,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50%,有过审计从业经历的达到43%。总体而言,内审从业人员结构和素质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并逐步趋于合理。
(四)工作开展有序化。随着广东省高校内部审计力度的加大,其监督与纠正的作用得到强化。从广东省调查看,2012年度30所高校的内审部门开展审计项目115个,平均每所高校一年开展审计次数3.86次,具体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建造专项审计、学校经费开支审计等,通过内部审计发现各类问题450个。同时,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部分高校根据内审部门的处理建议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4所高校10人(次)因违反内部操作规定受到行政处罚。
二、制约高校内部审计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内部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建设进展缓慢。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众多,但与规范化要求相差甚远。审计工作的计划制定、目标确立、报告渠道、程序设计、审计质量监督和控制等方面缺乏专业而完善的标准;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缺少清晰的报告路线和通畅的沟通制度。同时,未赋予审计部门足够的处罚权或处罚建议权,审计执行效果不理想。
(二)审计项目结构待优化、审计范围覆盖面待提高。在审计广度方面,广东省高校开展的内审项目中包含了大量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专项业务审计项目不足,并且表现为对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多,对预算执行审计少;合规性审计多、对风险性的分析审计少;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审计多,对内控制度的完善性、有效性评估审计少;事后审计多,对事前计划、事中实时监督审计少,内部审计不能满足高校规模扩建发展和风险防范的需要。同时在审计深度方面,还停留在查错纠弊阶段,许多内审报告就事论事,对发现问题分析判断不到位,对问题定性不准确,对责任界定不清楚,甚至避重就轻,只反映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而没有去揭示业务流程设计、内部管理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更谈不上对业务整体运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以及对管理决策行为的监督。当前高校规模在扩大,招生人数在增加,学校发展的融资渠道在拓宽,如果只重视审计广度不拓宽,审计深度不提高,学校财务风险会加大。
(三)审计理念和方法待发展和进步。一是审计理念仍然停留在合规性审计阶段。调查的高校均停留在查错纠弊和事后审计阶段,均没有建立以内部控制和风险预警为抓手,通过定期对被审计单位开展风险评估和内控评价,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和审计频率的审计理念和机制。
二是在审计方法方面,高校内部审计因受相应运用软件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限制,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实现计算机网络在审计中的普遍应用,也没有实现校内审计与校内各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数据共享,更没有达到高校内部审计自动化、网络化要求,计算机在审计过程中只是起一些辅助作用。目前高校均已实现了财务核算的电子化和业务数据的集中化,而内部审计还一直沿用几十年不变的“手工作坊式”方法,采用抽样本、翻档案、查传票等方法和手段,没有开发和采用审计软件,没有建立非现场审计机制,工作中只有“小米加步枪”,无法提高审计效率。在调查的30所学校中,有25家学校的审计机构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一般文档处理,18所学校的审计机构能够利用通用软件如excel进行一般的审计数据处理,仅有一家审计机构能够利用自行开发的专用辅助审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可见,高校内审中传统的方法和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于高校发展的现状。
三是没有建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跟踪纠正机制,明确整改流程和责任部门,并赋予审计部门问责处罚的建议权。
三、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改进路径
(一)转变理念,重视内审防控风险的关键作用。随着高校规模的日渐壮大,各高校更应充分认识内审的重要性,把内审工作作为内部自律和加强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不能因亟须学生扩招、学校扩建而忽视内审。同时,内审部门也应转变传统的“查错纠弊”的观念,发挥审计的咨询顾问和审计增值作用,使内审成为保障高校稳健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高校要将熟悉高校综合财务、工程建设等业务、掌握内部审计专业知识、具有良好职业操守且无不良从业记录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同时要加强内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为提高审计质量打好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审计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促使其勤勉尽职,将不称职、不尽职、不符合条件的,特别是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员调离审计岗位。
(二)拓展审计范围和内容,实现审计手段现代化。一是审计范围应从单纯的财务报表扩展至整个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从过去仅对财务数字的准确性和日常经营的合法、合规性审计扩展至兼顾一定经济效益的责任审计和咨询功能,重点覆盖业务经营合规性、财务报告准确性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二是加强非现场审计,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动态审计。由内审部门定期与其他职能部门一起,运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对各项业务的各类风险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评价和分析,识别异常波动,找出高风险业务领域和风险控制点,提高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三是以计算机审计技术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审计数据库,实施流程控制和动态跟踪,并在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保证数据信息共享,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信息。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保护高校财务活动稳健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能够在高校规模扩张过程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目前,广东省高校内部审计较过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有向好发展的趋势,但仍然面临着大量新问题与新挑战,高校内部审计一定要有紧迫感,在审计观念与思路上不断创新,让高校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从而促进高等学校的稳步发展。■
1.刘芳、李雪峰.2010.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与创新[J].中国审计,6。
2.童靓瑛.2011.高校内部审计的缺陷及完善[J].人民论坛,2。
3.谢莉.2011.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