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

2013-08-15

关键词:服务体系毕业生校企

王 珏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51)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就业信息服务和指导机构建设,实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计划,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说,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在遵循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立体化、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原则下”[1],“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而由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构建的综合体系,是集管理、服务、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开放性系统”[2]。从狭义上说,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仅指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健全的服务机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师、科学实用的课程(讲座)体系、专业化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达的就业调查网络五个部分”[3]。本文在上述界定的前提下,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仅讨论在校企合作视角下,如何完善高校自身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以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借鉴。

一、校企合作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优势

“美国是世界上产学研合作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享誉世界的‘硅谷模式’证明,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投资建立高科技实验室,鼓励大学生创业等一系列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4]200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宣言》指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标志着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产学研合作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得到高等学校广泛认可和高度共识,开始向纵深发展。”[5]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见习单位,……采取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开展网络招聘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校企合作有助于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47%,即在就业的毕业生中,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其中,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0%,高职高专为44%。在三年后就业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35%对就业现状满意(本科为40%,高职高专为31%)。”[6]在大学生就业率高就业满意度偏低的现状下,高校要解决大学生充分就业问题,就必须面向市场开放办学,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市场专家作用,大力吸收企业的优质资源,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优化专业设置,完善和充实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改革,改善实践教学,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和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校企合作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我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三个问题:第一,落实一个理想用人单位难;第二,岗位稳定难;第三,做到专业对口,所学所用难。[7]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中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信息闭塞或信息不对称”[8],导致很多毕业生不了解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在不了解用人单位具体的工作环境、岗位要求、福利待遇、个人发展机会、企业发展前景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为了就业而就业,就业后稳定度差,频繁跳槽。《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6]校企合作给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提供了就业、创业体验的机会,有助于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用人理念,使其主动转变就业观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合理规划职业前景,减少盲目择业;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锤炼职业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自我发展。

校企合作有助于企业吸纳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企业要发展,关键靠人才。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资本中的第一资本。企业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校企合作是企业选拔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先期选拔人才,获得新生力量;同时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有助于让学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减少企业人才流失;借助企业共建的实际的或高度仿真的实践、实训基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需要,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

二、校企合作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建设。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应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双方“共建、共教、共管”的开放型专业建设模式。校企双方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前景,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制订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素质与职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使毕业生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应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建课程研发中心,构建以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和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开发体现高校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在专业课程中导入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结合专业发展和社会实际,将教育教学与就业创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合作,创新课程实施模式,借助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学、就业创业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校通过校企合作,首先可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这既有助于他们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将社会需求、企业需要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快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中,以实现专业教学和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其次,可借助企业人力资源,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参与高校专业教学和就业创业教育教学工作,这有助于大学生得到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并提前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最后,借助校企合作,应搭建高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定期研讨交流的平台,实现双方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以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加强就业信息、实践平台建设。信息服务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首先可以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减少大学生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盲目择业。用人单位信息库所提供的信息至少应包括三方面:一是企业自身信息,包括企业的行业背景、组织机构、管理风格、组织文化、员工数量等;二是招聘信息,包括历年来企业招聘的岗位及数量,招聘形式及具体考核内容,招聘的时间段,具体招聘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技术需要,具体工作环境,工作量等;三是优秀毕业生信息,通过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经历,详细了解就职企业典型的职业轨道、升职政策甚至福利待遇等等。其次,加强就业、创业咨询平台建设。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共建就业、创业咨询机构,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就业信息跟踪反馈平台建设。应通过对已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及评价,对人才的需求动态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以为学校今后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改进提供依据,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制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高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共管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可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管理、文化优势,大力营造职业氛围,一方面,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增加对行业、企业、具体岗位的认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加大学生的职业体验,减少其求职就业的盲目性和就业后的心理落差,增加其就业稳定度;同时,实习实践基地也给高校专业教师提供了实岗锻炼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以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1]刘广明.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的新进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李燕冰,罗三桂.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王丽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吴冰斌.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李萍,郑旭,吴爱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当代发展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6).

[6]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主要内容[EB/OL].http://www.cssn.cn/news/495687.htm.

[7]倪晓峰.浅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3).

[8]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毕业生校企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