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话语理论视角下英语课堂话语分析

2013-08-15

关键词:伯恩斯坦英语课堂情景

徐 芳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20世纪70年代,M.F.D.Young的《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兴起,此后,现有的教育知识不再被看作是理所当然之事。新教育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伯恩斯坦,毕生致力于教育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家之一。其理论在遭遇批评的同时,也为研究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水平话语与垂直话语

从最初的编码理论到教育知识代码理论,伯恩斯坦阐释了知识在教育中的呈现形式,不同形式所构建的对应机构话语,以及这些话语对师生的影响。同时,其教学话语理论展示了教学话语的建构过程。针对教学话语的具体形式,伯恩斯坦提出了水平话语和垂直话语的概念。水平话语指的是日常知识或常识性知识,其特点是口语化、背景依赖性和情景化;而垂直话语既具有自然科学连贯而清晰的结构体系,又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专门术语以及文本产生和传递的专业标准。一般情况下,家庭主要通过示范、展示或具体的模式进行教育,知识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话语,该话语是具体的情景化,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实现,且这些话语与知识获取者的生活语境相关。然而,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内含的垂直话语与其他话语存在自上而下的关系,教学不再是在情景中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不断的积累过程。

为了让受教育者接受专业知识,不少水平话语被情景重置或嵌入学校科目教学之中。Bourne指出,伯恩斯坦构建了教学话语(垂直话语)和非正式局部话语(水平话语)的强分类,垂直话语不仅是强分类,也是强构架。[1](P60~74)学校话语的特征是集中于目标,朝向社会规定的目的,因此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局部的课堂交流机会都很少。同时,伯恩斯坦还认为,水平话语抵制精英教育,是实现教育大众化的一种重要资源;应改变垂直话语的统治地位,让水平话语拥有一席之地,要求教育平等从质量(或机会)平等转变到承认多种声音。本文旨在利用其教学话语理论,尤其是水平话语和垂直话语理论,来解读英语课堂话语,以期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课堂话语有新的认识。

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英语课堂话语

众所周知,考试系统对于学校课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课程表、教室大小和课桌椅的摆放都将影响课堂上进行的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会对课堂话语产生垂直或机构影响。通常情况下,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内容,从而导致课堂无时间讨论与课本无关的内容。教室里固定桌椅的安排呈现的也是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传递模式。

在对外部的机构话语进行详细阐释的基础上,下文对英语课堂的具体教学话语进行分析。片断1是某节英语课的开场白。

片断1

T:Now please look at your workbook.

T:Please turn to Page 93.

T:Jaguar.Here OK.Now there are new words here probably.

T:You must have read it before,OK.

T:Let’s look at these exercises,OK.

T:Please look at Page 93.Then look at the exercises.

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先检查学生是否已预习本次课的内容。整个课堂的安排是典型的IRE(Initiative—Response—Evaluation)教学话语顺序。在该话语顺序中,教师规定且统一安排全班学生的讨论,学生很少在课堂上自由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含有教学话语的规约性话语是课堂的主要话语。在导入之后,教师开始讲授有关判断正误的练习。

片断2

T:The jaguar is the most powerful species in the jungle.True or false?OK.Now S1.

S1:True.

T:True?True or false?

S2:False.

T:False.Yeah,false,now why?

S3:(giving the reason)

T:(repeating what S3said)Of course,it is false.

T:Because…OK.So it is false.(Moving to the next question)

在该环节中,三位学生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S2在教师否定S1的“True”答案之后,给出了“False”的答案,但未能回答给出该答案的原因。于是,S3继续作答,直到其答案得到老师的肯定。从这两个片段不难发现,课堂话语,尤其是教学性话语,仅限于通过问答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者说教学话语由“教学仪式”[2]所控制。在该课堂中,知识主要源自课本和教师事先备好的教案;教师控制着分配给每个问题的时间和讲解速度,规约性话语主导着整个教学话语。而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话语大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志趣不相联系。正如伯恩斯坦所说,“知识与获得者相分离。”

上述教学话语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以及提供者,教学话语受“机构”控制,并且以教师为导向;课堂话语受来自教学大纲、教材和考试以及教学参考书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话语控制,呈现典型的垂直话语特征;教学话语是“缺少自身话语的话语”,是一种“想象话语”或“一个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联系、于学生缺少意义的话语”。[3]

三、英语教学主体失语的缘由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教师课堂话语强调的重点不时地在教学目的上转移,有关教学目的的设定也是由阅读材料和考试机制共同决定的。整个教学话语的重点在于如何“得到程序化的输入和输出”,而非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英语课堂上,课堂的举例和释义呈现的是垂直话语的特征。在英语课堂话语中,师生之间的交流通常是脱离情景的;教学话语是脱离学生的兴趣的,甚至和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及中国文化相分离的。

尽管上文所分析的课堂话语有限,难以全面地展示英语教学话语复杂的话语顺序,但它却是我国英语教学话语实践的一个缩影。英语课堂教学话语是情景重置规则的体现,是脱离学生经验的想象话语,教学知识脱离情景,导致学生坚持教学仪式而非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英语教学话语既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也与师生的中国人身份相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丢失”了自身的文化身份。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失去自身的文化认同,以致出现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侵略。

教学话语的形成和呈现还受到其他诸多话语的控制,如考试话语、管理话语与评价话语等。本文旨在从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的视角分析英语课堂话语及英语教学主体失语的缘由,从而引发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思考,以期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

[1] Bourne,J.Framing Talk:Towards a“Radical Visible Pedagogy”[A].Johan Muller,Brian Davies,Ana Morais.Reading Bernstein,Researching Bernstein[C].London:Routledge,2004.

[2] B.Bernstein.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course:An Essay[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9(2).

[3] Rampton,B.Ritual and Foreign Language Practices at School[J].Language in Society,2002(4).

猜你喜欢

伯恩斯坦英语课堂情景
情景交际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不能忘却的“纪念”
论伯恩斯坦的精致语言编码与家庭教育
楼梯间 要小心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把美留在心里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