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务型语言学习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授
2013-08-15罗志红
罗志红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近十年来,“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教”成为语言教学研究的热点,但对其“学”讨论得不多。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来谈谈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对大学英语教授(college English teaching)的指导。笔者在文中使用“语言教授”(language teaching)而不用“语言教学”(language learning)是因为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如果依旧使用“语言教学”,就不能区分language teaching和language learning。
一、任务型语言学习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日渐兴盛。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之前的结构主义把语言当知识传授,强调单词、短语、句型的反复操练,结果学生的语用能力,特别是口语、听力大成问题,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没有达到。但是,交际教学法过分强调语言意义而忽略语言的形式,结果学生的语用能力,特别是语法能力不能提高,稍微深刻复杂的问题就力不从心,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没有达成。这时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learning)登上了历史舞台。
任务型语言学习是什么呢?这就要先谈谈任务是什么。任务与传统的操练有本质的区别,操练强调单词、短语、句型、语法规则的机械模仿、记忆,注重语词的用法(usage);而任务强调语意的理解和表达,注重语言的运用(use)。鲁南(Nunan,D,1989:4)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任务是让学生理解、练习、输出目标语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调动其语言知识来表达意思。任务应该是完整的,有开始、中间和结束,能单独成为一项交际活动[6]。斯基汉(Skehan,P,1998:95)认为,任务以意义为中心,要解决某个交际问题,与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活动相关,强调任务的完成,而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是看任务的结果怎么样[2]。
“任务”有别于传统的“活动”:任务具有目的性;任务以意义为主;任务通常产生非语言性结果;任务注意认知过程。任务型教学法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主要关注二语教学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语言学过程,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参与以意义为焦点的开放型的交际任务[3]。
由此看来,任务型语言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目标语,以贴近他们真实生活的任务为学习手段,侧重语意的理解和表达,强调任务的完成,以任务的结果来评估任务是否成功地培养交际能力的活动。
二、任务型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根本特征
任务型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源于杜威(Dewey)、布鲁纳(Bruner)和巴恩斯(Barnes)的教育思想以及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中间语理论、相互作用假设、输入、输出假设等。
杜威非常强调经验与学习的关系。他认为人们只有在社会中参与真实的生活,才能实现身心成长和改进经验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在做中学”,他认为学生通过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肤浅和虚渺的,而在活动中学习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布鲁纳主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索来学习,在发现式学习中,学生必须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结合起来。巴恩斯强调为了使用而学习(learning for use)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课堂上的任务能够为学生创造思考问题的空间[4]。
这些教育思想为任务型语言学习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下述二语习得理论则更具体地指导任务型语言学习。
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中间语理论是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框架。中间语(interlanguage)指学习者在某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目的语知识系统以及由此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种连续体。
中间语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者语言知识的习得与任何自然语言的习得特征没有不同;中间语发展通过引进新规则,测试新假设,缓慢地修正其间临时的语言系统;中间语发展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遵循由“内置大纲”(built-in syllabus)安排的自然顺序。任务型语言学习以贴近他们真实生活的任务为学习手段,通过完成任务,逐步发展中间语。中间语理论为阐释任务途径原理提供了理论框架,是关于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的逻辑基础[5]。
“相互作用假设”(interaction 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必要的,而对相互作用的语言结构的修正有助于使语言输入可理解,意义磋商的机会越多,语言习得就越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假设不仅涉及语言输入,还涉及语言输出。“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认为,语言产出要求学习者从事句法处理,注意语言形式,使学习者有机会通过语言实践来内化和控制语言知识,最终提高语言能力即实现语言知识的自发自动,即“明宣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的程序化,明宣知识变成“程序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以求语言产出准确流利,不假思索就可以正确运用语言形式。培养程序化语言知识,使语言知识自发自动,需要在实际操作条件的环境中的语言实践,而程序大纲的任务型语言学习以非语言学科内容设计和安排语言教学,就可以提供这样的实际操作条件[5]。
任务型语言学习是通过完成任务这一手段来学习语言,作为语言学习手段,任务一定要“避免特定的结构”,也就是说任务不能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除了“避免特定的结构”这一根本特征外,任务型语言学习还有一个根本特征“从事值得的意义”。这就是说学习任务要具有价值,具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应该促使语言学习发生,促使语言能力提高[6]。
三、任务型语言学习的原则
1.及时反复原则
任务型语言学习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活动,语言和经历的及时反复出现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中接触目标语的相同形式,更快明白该形式表达的意义,更快学会该意义的表达,明宣知识变成程序知识,学生就能自如地、自动地表达该意思。如果不及时反复,就可能是猴子掰玉米棒子,掰一个扔一个,最后只得到一个。因此,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学习任务的及时反复,趁热打铁,尽快学会某个意义的表达,尽快内化这种技能。
2.积极主动原则
任务型语言学习强调语言的运用,强调任务的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全身心投入,主动思考自己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主动了解老师安排的任务,主动配合老师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学习机会多了,提高目标语语言水平的可能性就大了。
3.融合原则
任务型语言学习不是不学习语言形式,而是通过语言形式的学习学会语言意义的表达,进而提高交际能力。任务型语言学习强调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交际功能的融合,因此学生要意识到语言是一个整体,要在学习语言形式时把握形式的表达功能,不要机械地、零散地记忆单词、短语、语法规则。语言是鲜活的,多变的,只有把握其表达功能,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效提高交际能力。
4.及时检测原则
任务型语言学习强调任务的完成,以任务的结果来评估任务是否成功,因此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及时检测任务的结果,及时调整完成任务的方法。这样就能不断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四、任务型语言学习对大学英语教授的指导
任务型语言学习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已经比较成熟,已发展成为主流的语言学习理论,我们在大学英语教授中要有意识地运用该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
1.注意学习任务的设计,注意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交际功能的融合
中间语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中间语,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中间语是不同的,在大学英语教授中设计任务时首先要注意避免特定的结构,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要尽可能创造如同一语习得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其次要注意学习任务的价值性,学习任务要能促使语言学习的发生,促使学生英语能力提高;还要注意语言形式的表达功能,使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交际功能有机结合。
2.注意学生的全面参与,主动参与
任务型语言学习中,任务是学习的手段,正是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学会语言,而大学英语教学班级一般都较大,甚至大到一个班一百多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学生的全面参与。全面参与一方面是指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任务实施中去,另一方面是指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参与各项任务的实施。这样会让大部分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而不掉队。学生如果一掉队,就可能失去自信,最后就可能自暴自弃。这种情绪、态度漫延开来,就会影响一大片学生。到时候整个班级学习英语的气氛就会出问题,该班级的英语教学就可能不可救药,无力回天。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自己的英语学习,主动配合老师完成任务,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完成任务的方法。
3.注意学生的充分体验
如前所述,任务型语言学习强调体验式学习,强调只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生才会深刻感知语言,才能自然习得二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授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动用各种媒体、工具,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英语的过程,体验学习英语的困惑和觉悟,体验学习英语的成功和失败,体验学习英语的苦与乐。经过充分体验后,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一般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正如我们学驾驶轿车一样,体验的时间多了,一般都自然而然地学会了。
4.注意任务实施的有效性
任务型语言学习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运用语言实施任务、解决问题来学习语言,那么我们就要注意任务实施的有效性,要使任务有利于创造语言学习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在大学英语教授中,我们在实施任务时,要尽可能促进语言学习的发生。各种各样的活动多了,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破。任务实施后,我们要认真反思、评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掉无效的、低效的,保留、发挥高效的,使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跨越式发展。
[1] Nunan,D.2011.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Skehan,P.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曾文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核心问题与出路[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教师版》,2006,(4).
[4] Virgina Samuda and Martin Bygate.2010.Task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Palgrave Macmil-lan.
[5] 张思武.论任务型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英语课程标准》任务型语言学习研究四题之一[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6] 张思武,等.论任务型语言学习和交际语言教学的本质区别—《英语课程标准》任务型语言学习研究四题之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7] Nunan,D.1989.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Willis,J.1996.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London: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