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的构建及运用
2013-08-15宋元林
张 洁,宋元林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一、前言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可见,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面对事故灾难的发生,网络舆论也就成了人们讨论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发表对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看法的新的舆论形式。事故灾难一旦成为互联网的热门话题,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众多网民的“围观”并参与。当这些网络舆论一旦“发酵”,就有可能转变成实际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舆论,实现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转变,并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曾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网络舆论引导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在此,我们拟构建事故灾难的网络舆论引导模式,以为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提供一定的范式。
二、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内涵及其特点
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是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由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引发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出,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事故灾难作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类,不仅具有突发公共事件的一般特征,如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可控性和不可知性等,而且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事故发生的经常性。据统计,1995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46868起,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803571起,1995—2004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702173起。全国各类事故中,工矿商贸企业平均每年发生15102起,道路交通事故平均每年发生495839起。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事故灾难发生的频率较高,可以说是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经常发生。就道路交通事故来说,平均每天发生1359起,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第二,人为活动的直接影响性。事故灾难的发生和自然灾害发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与人的生产、生活活动直接相关。如2009年央视大楼发生火灾的直接原因就是建设单位违反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组织大型礼花烟火燃放活动。又如2010年造成44人死亡的“8·24”伊春空难事故,据国家安监总局在其官网上发布的调查报告,此次事故是责任事故,直接原因是机长和飞行机组违反相关规定,进行了违规操作。
第三,影响范围的局部性。相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公共事件来说,事故灾难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往往只是一小部分社会群体。一方面,事故灾害发生只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不会引起另一个事件的发生。事故灾难不会像自然灾害那样引起次生灾害的发生。如台风会引起洪涝灾害,地震会引发泥石流等。另一方面,事故灾难本身的辐射面较小,涉及的人相对也少,它往往只涉及到事故灾难发生地点的周边人群。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它所危害到的只是乘坐这一车次的人以及事故发生地周边的居民等;“三鹿”三聚菁胺奶粉事件所危害到的就是购买“三鹿”那一生产批次奶粉的人。
三、事故灾难类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的构建及其运用
事故灾难类网络舆论是指网民借助网络工具围绕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灾难所发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模式是指一种概括式的构架,是经过人们思维加工制作出来的一种认识形式,也是一种可参照模仿的样式或行为规范[1]。面对事故灾难的网络舆论,我们可以构建政府主导、网络媒体推动、网民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引导模式。
1.政府主导。舆论导向因其在整合社会思想、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不管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网络社会,历来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天然主体,需要而且有必要对舆论进行积极引导[2],在事故灾难发生时也不例外。政府在事故灾难的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具备天然的优势,有着其他非政府组织无可比拟的强制力、权威性和组织性等。因此,政府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越性。
首先,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第一时间占得网络舆论引导先机。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评论“石首事件”时说:“任何声音当第一时间占据了人的脑海,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你后面想再用新的正确的声音去覆盖它是非常难的事情。”在传播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人们获取信息渠道日益扩大化的今天,政府必须疏通言路,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把事故灾难的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地公开,及时更新有关事故灾难信息的政府网页或召开媒体新闻发布会,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积极主动地引导网络舆论,满足网民的求知欲,充分保障网民的知情权,确保准确的信息抢占网民的“第一印象”。
其次,政府应运用网络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事故灾难发生的不同阶段,其网络舆论情况发展态势也会有所不同。在事故灾难发生的初期,社会各方面对事故灾难的关注程度并不高,媒体对事件本身的报道、评论非常少,只是小部分网民关注到了事件的发生并展开小范围的讨论。此时,政府应该要深入分析和探讨事故灾难的特点,尽快搜集相关信息,把握事故灾难的前因后果,并预测它可能会带来的一些连锁反应。在事故灾难发生中期,各媒体开始逐渐介入,社会各界对事故灾难的关注度增加,并展开大范围的讨论和评论。此时,政府应迅速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和管理,抑制谣言和虚假信息,以为事故灾难的解决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事故灾难发生的后期,公众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媒体的报道也相对弱化,事故灾难已基本得到解决,已不再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此时,政府应该通过权威媒体对此事件做一个深刻的反思,必要时还应制定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提高政府应对事故灾难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2.网络媒体推动。这里的媒体主要是指媒体网站,包括政府综合网站和重要商业网站等,即指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三大重点新闻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大商业网站,以及各省、市、县甚至乡镇政府网站。事故灾难发生后,如果说政府是事故灾难信息的“发声器”,那么各网站包括政府网站就是事故灾难信息的“扬声器”或“传播器”。各网站信息的发布应以政府为中心,为政府服务,充分尊重政府的权威性,真实具体地报道事故灾难。
首先,建设好宣传网站。权威资料显示,目前,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每天首发的新闻达到24000条,大陆境内受众覆盖面平均每天超过5000万人次。自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以平均每月递增12%的速度上升;一些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如千龙网、东方网、南方网、红网等的访问量在过去的三年时间也都大幅度增长,新华网、人民网等重点新闻网站进入了全球网站的百强行列[3]。为了吸引更多网民的注意力,提高正确网络舆论的引导力,网站建设应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这是由事故灾难和网络舆论引导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二是要让内容丰富化、具体化。一方面,关于事故灾难内容,不能太单一,不仅要报道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而且要报道交通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另一方面,关于事故灾难事件的进展要具体详细地追踪报道,以便网民及时地了解到事故灾难的真实信息。三是网页设置应科学、便捷。应将事故灾难进一步分类,尽可能多地设置窗口和栏目,运用超链接等方式,以便网民能迅速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页应设置“网络互动”窗口,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等,以便网民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及时了解舆论动态。四是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将事故灾难的内容通过文本、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使事故灾难的报道更加清晰明朗,以给网民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其次,媒体宣传应注重多维重复。信息的传播是否达到有效接收,与信息发布的频率和信息所能达到的范围密切相关,网络信息传播也是如此。事故灾难的信息通过多角度地重复传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网络媒体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技术特性通过专题报道、专题讨论、专家访谈、网民互动等多种形式重复传播事故灾难的信息,以加深受众头脑中对正确的事故灾难信息的印象。
再次,培养网站的“舆论领袖”。培育“舆论领袖”最主要的就是要促成一些核心成员,如“参与者”、“扩散者”,以及版主、管理员等“把关人”向舆论领袖的转化[4]。同时,注重专家的网络舆论引导力,可将有代表性的言论作为网站的头条或放在网站的显著位置,以吸引更多网民的注意力,并最后形成一股正确的网络舆论。
最后,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结合。传统媒体是新兴网络媒体的基础,新兴网络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其事故灾难报道的特点也很不相同,甚至其发稿时效要求也不同。因此,我们既要正确看待传统媒体的长处,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形成一个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良性格局。
3.网民参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2年7月19日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7.68亿,其中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通过台式电脑介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为3.80亿。同时,网络也赋予了民众更多的话语权。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网民更是关注事故灾难的第一大群体。在事故灾难发生时,网民对事故的言论、态度在事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导网民正确看待事故灾难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网民的素质,慎重地、客观地、理性地发表言论。首先,网民应提高其浏览、阅读事故灾难网络信息的能力。这是网民参与事故灾难网络舆论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网民应培养自身对于事故灾难信息的分辨能力和独立的判断能力。网民应坚定自己的立场,明辨是非,理性思考,不能随波逐流、轻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更不能歪曲事实,发布虚假信息,要力求做到“绿色上网”。最后,网民应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网民应知法、懂法,特别是要了解法律中涉及到网络行为的相关规定,以规避负面的网络舆论。同时,网民应注重提升自身内在的道德素养,并将道德与法律有效结合起来,以在事故灾难的网络舆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宋元林.构建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模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
[2]方溦薇.突发事件危机下我国政府与网络舆论引导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4).
[3]李尚.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2).
[4]薛可,陈晞.高校BBS中的“舆论领袖”问题探析[J].编辑学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