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罗斯福睦邻政策出笼的背景

2013-08-15

关键词:拉美地区法西斯罗斯福

方 伟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正式提出了美国对拉丁美洲的睦邻政策,抛弃了美国过去长期以来对美国后院——拉美国家实施的传统的干涉政策。不仅被运用于改善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后来发展为罗斯福重建国际秩序的主要原则之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睦邻政策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过去我国学者对其是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对拉美国家扩张的殖民政策,与 “大棒政策”、“金元外交”是一脉相承的,认为睦邻政策对拉美国家的影响是消极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改变了过去对睦邻政策一味否定的态度,对其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其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罗斯福睦邻政策出笼的背景这一问题进行论述。罗斯福总统为什么在就任美国总统后就立即推行睦邻政策,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其中有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因素。

一、拉美国家反美民族主义高涨

自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以来,由于拉美拉丁美洲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欧洲列强就将这一地区作为争夺之地。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的经济开始急速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的工业生产量总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美国经济的发展,既给美国扩张主义增加信心,由使其对外扩张成为一种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愈来愈需要国外市场,对于美国来说,拉美地区能为美国提供经济发展需要的原料和市场,而当时拉美的市场却被欧洲强国控制着,美国与欧洲列强为了获得拉美市场竞争激烈,门罗主义则成为美国控制拉美的工具。当时美国国务卿查德·奥尔尼于1895年对门罗主义加以推衍,对其做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如今美国在本大陆几已是最高主权,其命令对其势力范围内的臣属等于法律。”[1]1889年,在华盛顿召开的泛美会议上,泛美主义成为美国在拉美地区扩张的主要工具。西奥多·罗斯福上台后,提出了“大棒政策”,以确保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霸权,美国通过武力手段将古巴、多米尼加、海地、尼加拉瓜等中美洲国家先后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并且获得了巴拿马运河修建的权利,维护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罗斯福的继任者塔夫脱上台之后,推出了“金元外交”政策,通过资本输出,加强对中美洲国家政治、经济上的控制。大棒、金元政策都是美国为推行霸权政策时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的手段,在20世纪初先后控制了中美洲地区。随后,美国又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美国将资本势力伸向了南美大陆。

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对拉美6个国家实行军事占领,20个拉美国家中,仅有6个国家没有遭到美国的军事与财政控制。[2]126美国对拉美国家实行的压制与霸权政策,引起了拉美人民的反美民族主义,1927年,美国以在尼加拉瓜商业和投资利益遭到威胁为理由,派军队进入尼加拉瓜,对其进行武装干涉,这引起了尼加拉瓜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在桑地诺领导下所进行的反美武装斗争,最终迫使美国将军队撤回。1932年7月,智利建立了存在11天之久的苏维埃政权。此外,海地、古巴、智利等国也掀起了反对美国的斗争.这表明,美国对拉美国家实施传统的干涉政策的结果是严重损害了拉美人民的利益,增强了拉美等国人民的反美情绪。同时反美名族主义也在泛美会议上表现出来,1923年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第五届泛美会议上,美国为其侵略政策辩护,引起拉美各国的不满。1927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美洲法学家国际委员会会议上,尼加拉瓜与其他几个国家要求通过一项关于谴责美国干涉的决议。1928年在哈瓦举行的第六届泛美会议上,拉美代表批评美国的拉美政策,特别是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干涉。萨尔瓦多代表提出任何国家不得干涉别国内政,得到了13个拉美国家的支持。这表明美国的干涉政策在拉美国家不得人心。,对美国统治者而言 如不再改变其传统的干涉政策,就会在拉美失去民心,在拉美国家日益激烈反对美国的斗争中,欧洲列强特别是英国可能乘虚而入,拉美地区就会成为欧洲列强的势力范围,这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同时美国对拉美的干涉政策也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强烈谴责,在国际上,当美国反对日本的扩张活动时,日本一些领导人反驳说,他们在亚洲的“新秩序”只不过时美国在拉美政策的翻版。[3]与此同时,英国还利用拉美国家对美国的厌恶,操控国联插手拉美国家的边界纠纷,企图消弱美国对拉美国家的影响来扩大自己在拉美国家的影响。[4]271美国的国内舆论也反对武装干涉政策,他们引用威尔逊的民族自觉思想,要求把它实行在拉美国家。

二、经济因素

一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拉美地区经济扩张,美国这时以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最大的投资国,美国公民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1914年为12.6亿美元,而到1929年增加到35.2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在国外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1929年,美国对拉美的出口额为10亿美元,是1914年的3倍,相当于美国总出口的20%。在古巴,美国股份占据古巴糖业生产的大约三分之二,1933年美国对古巴的投资比1919年增加了536%。在委内瑞拉,由于美国资本的投资,委内瑞拉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产油国,委内瑞拉的石油生产基本上被美国控制。1929年,美国企业生产了委内瑞拉大约一半以上的石油。1925年至1929年,从拉丁美洲流出的美国投资收入比流入美国资本平均每年要多1亿美元。[2]127在智利,美国对智利的投资1920年为2亿美元,到1928年增加4亿美元,8年间翻了一番,此外美国同智利的铜和硝酸盐的贸易也不断上升。总之,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拉美国家经济势力明显增强。

然而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经济大危机。一般认为这次大危机是从1929年10月下旬股票市场崩溃开始的,这次经济大危机不是一般的经济危机,而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46.3%,1932年美国对拉美20个国家的出口总额比1929年下降了63.4%。[5]113美国的农业收入从1929年的330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55亿美元。在经济危机持续的4年间,美国共有10万多家企业破产,企业利润由过去的100亿美元减到4亿美元,银行的倒闭数目由1929年的659家增加到1933年的3700多家。1933年美国的失业人数为1700万人,1929年到1933年,劳工总收入从530亿美元减到315 亿美元。[4]14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挽救经济,扩大商品输出,西方国家特别时美英在拉美争夺市场日益激烈,1929年,英国在拉美地区成立了一个大型的贸易机构,该机构的主要目标是抵制美国在拉美的商品。同年英国与阿根廷签订贸易协议,密切了英国与阿根廷的经济关系,英国在阿根廷投资总额是美国投资总额的4倍,阿根廷成为英国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阿根廷是英国商品第三大买主。[6]与此之外,法国、德国也加紧加强与拉美的经济联系。美国在拉美的优势地位遭受严重的挑战。据统计美国对拉美地区的出口总值1929年为9.11亿美元,1932年下降到1.94亿美元,美国对拉美地区的贷款,1929年为1.75亿美元,而到了1932年下降到接近为零。[5]1131929在拉美的进口贸易中.美国占38.2%,而到1932年下降到了21.5%。而此时英国却由1929年的14.9%增加到了1932年的19.3%。同时,严重依赖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拉美地区深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危机的打击引起了拉美国家的政治动荡和对国内亲美政权的反对。为了恢复和巩固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地位,美国必须重新考虑和拉美国家的关系。

三、拉美法西斯化危机

在经济大萧条的沉重打击下,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在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各国法西斯势力企图建立法西斯专政政权和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来摆脱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30年代,德、意、日相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整个世界面临着法西斯的严重威胁,由于拉美国家长期深受考迪罗主义者和大地主的独裁统治,20世纪30年代的拉美国家同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来自法西斯的威胁。德意等法西斯国家都希望将拉美地区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佛朗哥企图再建“西班牙帝国”,墨索里尼认为拉美地区的巴拿马运河可以作为法西斯主义的边界,希特勒则宣称:“我们一定要在拉丁美洲建立一个新德国……德国人利用墨西哥的宝藏能够成为富有的和伟大的民族……我们将在巴西建立一个新德国,我们将再那里找到我们需要的一切。”[7]

从20世纪30年代起,德意法西斯国家利用大萧条和拉美人民对美国的不满,采取各种手段,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对拉美国家进行渗透。法西斯国家向拉美地区进行大量的移民。据统计,30年代,德国总共有1200万人向拉美移民,其中有不少是纳粹党成员,在秘鲁有大概2万2千日本人。德意日法西斯利用这些移民进行秘密的活动,在这些移民的活动下,一些法西斯团体如长枪会、希特勒少年团、民族主义行动党、纳粹主义党等纷纷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乎每一个拉美国家都建立了法西斯政党,使拉美国家不同程度地法西斯化。

同时法西斯国家还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对拉美进行渗透。德国和日本的商品打进拉美市场,并且同阿根廷、智利等国家签订贸易协定,一些拉美国家如墨西哥还扬言通过与德、日的贸易往来摆脱经济危机。据统计,日本在拉美进口中所占的比重,1935年达到了3.7%;日本在巴西投资就达到2500万美元,这占巴西全国投资的1%。[8]到二战前期,德日等法西斯政权已经基本上控制了拉美国家的贸易和原料,并且控制了部分拉美国家的经济。同时,德国还派军事代表团到拉美一些国家,帮助这些国家训练军队,通过军事的渗透,法西斯势力逐渐掌握了拉美一些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警察机关,甚至德国的将领担任智利军队的统帅。文化上,德日法西斯还通过法西斯团体、学校对拉美进行文化渗透,在巴西有两千所德国的学校,阿根廷有二百零三所德国的学校。同时德国通过专机将报纸运送到拉美各国,宣传“德意志文化”。[9]

法西斯势力控制西半球的威胁赫然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实行军事干涉政策必将导致反美主义的加剧,有可能给法西斯德国以可乘之机,为了保护拉美国家免受法西斯的侵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干涉政策,实行一套与拉美各国“友好相处”的政策,睦邻政策是唯一的选择。

四、罗斯福的个人因素

罗斯福1882年出生在纽约州的特权阶层家庭。他父亲以美国第26任总统奥多·罗斯福作为自己儿子学习的榜样。优越的家庭条件和他父母为他成长创造的各种条造就了罗斯福的优越感以及自信的性格。罗斯福生活在西方基督教自由主义传统的环境中,罗斯福睦邻政策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密切相关,他经常强调,官员们进行相互了解的主要目的就是交流观点,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并最终取得普遍性的谅解和共识。

同时罗斯福对国际关系的态度是乐观主义的,这与他对人性的看法是一致的。罗斯福说过有90%的人使善良的。罗斯福的性格特征和他对国家关系的乐观主义态度影响了他的世界观,这是他睦邻政策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国家质检只有相互依存才能达到繁荣与和平,他痛恨战争,反对以战争的手段解决国家争端。1924年,他替民主党起草了一份政钢,其中一个条款就是完全反对干涉别国的内政,1927年,他对柯立芝政府在尼家拉瓜使用海军陆战队表示不满,宣称它为中、南美洲反对美国进一步提供了理由。1928年罗斯福在《外交事务》上发表一篇文章显示,他完全赞同对西半球实行睦邻政策。[10]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宣称将奉行睦邻政策。4月12日,他在泛美联盟理事会的泛美日纪念会的演讲中第一次发展了睦邻思想。

五、结论

总之,罗斯福总统对拉美实行的睦邻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笼的,睦邻政策的实行在美国与拉美各国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睦邻政策在缓和美国与拉美各国关系、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经济上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美国对拉美国家政策的变化,其目的始终是维护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以维护和巩固美国在美洲的霸权。睦邻政策只是改变了美国称霸西半球的手段而已,睦邻政策的实施是拉美最终沦为美国的“后院”。

[1]亨利·墓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1.

[2]李庆余.美国外交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3]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9-490.

[4]刘绪贻,杨生茂.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徐世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6]徐煜.试论20世纪20年代美英在拉美地区的经济竞争[J].湖北大学学报,2006(4).

[7]洪育沂.拉美国际关系史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95.

[8]时晓红.美国“睦邻政策”新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1).

[9]高平仲.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历史作用[J].云雨师范大学学报,1986(6).

[10]赵志辉.罗斯福外交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61.

猜你喜欢

拉美地区法西斯罗斯福
永远很遥远
法西斯的“撸子”
浅析拉美过度城市化问题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国际磷肥市场聚集拉美地区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西斯德国的空军建设
法西斯国家之间的战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