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借词里的“龙”
2013-08-15陈胜利
陈胜利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中国的“龙”译成英文常用dragon,但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文化差异很大——中国龙被视为“神”,而西方dragon被视为“怪”。它们间的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在:龙是吉祥的象征,而dragon是邪恶的象征;龙一般没有翅膀,而dragon有着巨大的蝙蝠翅膀;龙的身体修长,而dragon的身体粗壮;龙为金黄色或其他颜色,dragon主要是黑色的;龙不食人间烟火,而dragon是要吃人和动物的。
考虑到中国的“祥龙”并非西方的“恶龙”,为了避免文化上的冲突,国内翻译界多半把“亚洲四小龙”译为“Asia’s four tigers(亚洲四小虎)”。也就是说,译“龙”为“虎”了。
2005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揭晓,原来呼声最高的“龙”落选。奥组委的解释是:龙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不宜作为奥运会的吉祥物。于是,“龙”的英译再次成了人们讨论的热点。有人主张 译 成 Chinese dragon[1],[2],有 人 主 张 译 成loong[3],[4],有人主张译成Long[5],[6],有人主张译成long[7],也有人主张译成lóng[8]。可以说,“龙”的英译,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据调查,“约74%的人支持把龙翻译为loong,13%反对,另13%没有明确态度”[3]。可是,无论是汉语词典还是英语词典,都查不到loong这个词,这种现象耐人寻味。从借词角度梳理“龙”的英译现状及其含义,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英语词典里的“龙”
借词通常分书面语和口语两类。书面语常常以词典收录为准,口语没有统一标准,本文姑且以日常用语为准。
词典方面,本文选用英国《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在线版)和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简称 W3,2000年光盘2.5版),因为两部词典收词丰富、完整和权威,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检录结果如下:OED里收录了dragon的新增义项:来自中国的“龙”;W3不但收录了dragon的新增义项“龙”,还收录了“龙”的音译词“lung”。
(一)OED里的“龙”
OED的“dragon”有两个义项。
一个是中国皇帝的象征(after Chinese lóng dragon,the Chinese imperial emblem)。这一义项也被大多数普通英语词典所采纳,如,dragon robes(龙袍)、dragon throne(龙位)、dragon’s eye(龙眼)、dragon boat(龙舟)等。看来译“龙”为“dragon”,不但基础广泛,而且还卓有成效。
另一个义项同“tiger”(虎),指充满活力的东南亚新兴经济体——in fuller form little dragon after xiǎolóng.Compare tiger n.Additions and Chinese gg- y g g g -ping’,a 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Any of a number of newly industrialize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esp.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economic success.Freq.attrib.,esp.in dragon economy.Also more fully little dragon.译成汉语就是:全称little dragon,源于汉语的“小龙”。比较“虎”做名词的新增义项和汉语的“龙腾虎跃”,字面意思就是“龙升腾,虎跳跃”,一片繁忙景象。东南亚任何一个新兴的、经济成功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特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常作定语,尤其指词组“dragon economy(龙经济体)”。也常用“little dragon(小龙)”。
“虎”作名词的新增义项是: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esp.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绰号或昵称,指任何一个较为成功的东亚小经济体,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就是说,指“东南亚新兴经济体”时,英语可以说成“龙”,如“little dragon(小龙)”,也可以说成“虎”,如“Asia’s four tigers(亚洲四小虎)”。
(二)W3里的“龙”
W3不但收录了dragon的新增义项“tiger”(充满活力的东南亚新兴经济体),还收录了“龙”的音译词 “lung”:“2lung;Pronunciation:lü?;Function:noun;Inflected Form:-s;Etymology:Chinese(Pekingese)lung2:DRAGON 3c.”译成汉语就是:词目2:龙,音lóng,名词,复数加“s”,词源为汉语(北京话)long,第二声,义见“DRAGON项第三条的c小条”(中国神话:与雨水相关的一种行善的神物,并非西方文化里的恶怪)。
事实上,将“龙”音译为“lung”,可谓历史悠久。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815年英国人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编撰的《华英字典》。作为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其影响非常深远。它为西方人,尤其是来华传教士学习中文提供了便利,故此,《华英字典》被他们奉为圭臬。其第563页有较为详细的“龍(lung)”的解释。53年后,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Wade)发明了用罗马字母标注汉语发音的方法——威妥玛式拼法,此法在欧美广为使用,直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后,才逐渐退出使用,并为后者所取代。在威妥玛式拼法中,“龙”也发“lung”音。译“龙”为“lung”,在 Cannon的《英语中的汉语借词》[9]词表中也有体现。他是依据英美八部权威案头词典查得的 时间跨度是1975~1984年年OED虽然没有单独将“lung(龙)”列为词条,但却收录了几个读音与之相关的地名和人名,如Lungshan龙山(文化),Lung Ch’üan龙泉(瓷器),以及Ch’ien Lung乾隆(皇帝)。可见,译“龙(隆)”为“lung”还是比较常见的。由于译“龙”为“lung”历史悠久、基础广泛、影响深远,所以,“lung(龙)”被 W3单列为词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日常用语里的“龙”
日常用语里的“龙”大致有三种:
一是称“龙”为“dragon”。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龙年贺词,用了“the Year of the Dragon(龙年)”;5月,美国发射了“SpaceX Dragon(龙飞船)”航天器。12月,斯诺克欧巡赛苏格兰公开赛入场仪式上,主持人以“Now,enter the dragon(现在进来的是中国龙)”来介绍丁俊晖。
二是称“龙”为“loong”。英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里都没有“loong”这个词,但在汉语口语和方言里却有。如“龙凤香烟(Loong Voong Cigarettes)”。上海一带的方言里“龙凤”就发“Loong Voong”音。“Loong”也是香港政府粤语拼音里常见的拼法,如Wong Chun Loong(黄振龙)、Lee Hsien Loong(李显龙)等。2006年11月,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中央微处理器“龙芯”,其英文名称被正式确定为Loongson。2012年11月,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航工业向世人展示了一款新型无人机,名曰“翼龙(Wing Loong)”。显然,这是意译+直译的结果,强调的是“有翼的龙”,而非亿万年前“有翼的蜥蜴(Pterosaur)”。
三是称“龙”为“lung”。这是粤语正常的拼法。按照此法,功夫名星李小龙可拼写成Lee Siu Lung,当然,也可拼写成Lee Siu Loong。
从借词角度看,“龙”通常可译为“dragon”,有时可译为“tiger(特指)”,有时也可译为“lung”。
从翻译角度讲,对于文化词的处理,要么归化,要么异化,要么两者兼用。对于具象的事物(如龙),可保留形象、解释形象、替换形象、舍弃形象,也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所以,译“龙”为 “dragon(龙)”、“tiger(虎)”以 及 “loong(long)”,理论上都是可行的。译“龙”为“dragon(龙)”,是保留形象——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套用形象,只是形象反差较大,褒贬色彩颠倒。为消除歧义,一般需要辅以必要的解释,才能降低、弱化乃至消除这一差异。译“龙”为“tiger(虎)”是替换形象,译“龙”为“loong(long)”则是舍弃形象。
从文化输出角度看,译“龙”为“loong”的呼声日高,也契合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想。但文化输出和文化接纳永远是一对矛盾。理论上讲,英语借用汉语方言词“loong(龙)”是完全可能的——英语中有大量粤语借词就是明证,但英语是否接纳,什么时候接纳,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龙”的美好形象也必将为西方所熟悉。
[1]何晓红.从“龙马精神”的翻译看中英文化内涵的差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刘白玉,刘夏青,韩小宁.文化软实力视野下“龙”的英译创新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黄佶.关于“龙”的英译名修改问题[J].社会科学,2006(11).
[4]关世杰.跨文化传播视角中“龙”与“dragon”的互译问题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J].对外大传播,2007(10).
[5]陈爱兵.还“龙”一个公道[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6]李媛,苏彦.结合语义学相关理论谈汉字“龙”的最佳翻译[J].学术探讨,2011(2).
[7]孟兆芬.从中西方“龙”的演变史看“龙”的翻译[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张顺生.从龙的英译实践谈龙的英文名修改[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2).
[9]Cannon,G.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J].American Speech,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