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与预防
2013-08-15于维琴王丽娜
于维琴,王丽娜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的特点。预防青少年犯罪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1)自制能力差,自控能力低。纵观青少年犯罪群体,大多数是无自律性、无自制力的。这些人往往抵御不住外界的诱惑,对社会上的各种事物过分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尤其是有的青少年沉迷于上网,对网上暴力游戏痴迷,对网上的色情介绍跃跃欲试。另外,当这些青少年无钱上网时,便会想其他的办法,导致犯罪。有的因网恋而引发犯罪。
(2)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有的青少年不管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家庭条件,穿品牌服装,进高档餐厅,玩各种娱乐场所,比多样时髦消费。当家里给的钱或自己的收入不够支出时,犯罪行为便因此而发生。
(3)交友不慎。有的青少年本来在学校、在家里都是好孩子,但因为结交了一个或几个不良少年,就开始跟其上网、看小电影、甚至逃学、夜不归宿,终至犯罪。
(4)法制观念淡薄。有的青少年不了解法律,不懂得法律,当然也不遵守法律,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据报道,有一个少年将其同学痛打一顿,然后扔进粪池,致该同学窒息死亡,当警方将该少年抓获时,他说:“我不认为自己是犯罪,我只是报复他而已。”
(二)家庭原因
(1)单亲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应该是温暖的可以栖息的港湾,也应该是完整的。有的家庭或因离婚、或因配偶死亡、或因一方服刑等原因,导致残缺不全。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孩子,精力不足,与孩子情感交流少,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自卑、偏激、不合群。一旦有了不良的诱因,就会引发犯罪。
(2)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应该是和睦、温馨、快乐的,而有的家庭却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或者相互漠不关心,或者相互仇视,家庭暴力不断,使孩子不再相信有美好的感情,从而对一切持怀疑态度,对他人、对社会冷漠、不关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可能引发犯罪。
(3)家长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但有的父母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有的父母不注意自身修养,天天让孩子自己玩,自己则去赌博、上网、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去模仿。
(4)家庭教育。现代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当,或娇宠溺爱、百依百顺,或简单粗暴、动辄棍棒,或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或只重学习、忽视其他,从这些教育方式下走出来的孩子,一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人格缺陷,成为引发犯罪的内在因素。
(5)家庭贫困。贫困成为青少年财产型犯罪的重要因素。贫困家庭多以农村家庭为主。有的家庭真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得不早早辍学,进城打工。他们为城市的灯红酒绿所吸引,迫切想融入其中,但他们没有钱,于是铤而走险,实施犯罪。
(三)学校原因
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存在以下缺陷:
(1)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德育、法制教育。虽然提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中小学教育仍然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对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衡量标准。德育教育、法制教育不重视,即使开设了也是流于形式,这就出现了一些成绩好但道德坏的学生。经常有报道,有的青少年犯罪后,家长、学校为之震惊,因为这个学生是多年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这样的教育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令人深思。
(2)歧视、开除差生。在一些学校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根本不关心,有的为追求升学率,把差生编到一个班,学校对他们基本上是放任自流,老师上课也是走形式。这样的学生本来自制力差,再加上都聚集到一块,考学无希望,也无心学习,所以就想歪的、干歪的。而这样的学生一旦出了问题,学校不是引导、教育,而是开除了之,推向社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他们是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
(3)性教育、心理教育相对落后。在我国,性教育一直没有走上正规渠道,家长、学校对此都讳莫如深,而青少年到青春期后,性生理逐渐成熟,性心理还不完善,他们都觉得好奇,想知道怎么回事,但他们的好奇心不能从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于是就从各种色情渠道去了解、尝试。一旦沉迷其中,后果可想而知。
(四)社会原因
(1)文化市场管理不严。现在文化市场的管理非常混乱,充满色情、暴力的报刊、杂志、光碟随处可见,随时可买。这样青少年就能够从多方面、多渠道涉猎色情制品和暴力制品。色情制品刺激他们性中最原始的冲动,从而使他们因毅力差而导致性犯罪。暴力制品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模版。
(2)网吧管理不严。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但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暴力内容对青少年毒害至深。据调查,80%以上的网络少年在玩暴力游戏,如:《反恐精英》《英雄无敌》《星际争霸》等,他们将这种虚拟的暴力转为现实暴力。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严禁进入网吧等娱乐场所,但网吧老板为赚钱往往不予限制,有的老板还为他们打掩护。而由此引发的网络犯罪越来越多,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3)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误导。我国的主流文化市场向来是限黄不限暴,学校、家长基本上不限制青少年观看恐怖、械斗等影视作品,甚至鼓励、组织他们去看一些正义的战争片。但由于青少年判断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正义,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合法使用暴力,反而认为暴力、拳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实际上深深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观。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各界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抑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成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实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规定禁止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和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影响很大。缺乏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所以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最起码要让他们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他们辨别是非,分清善恶。这是一项标本兼治的措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第二,社会、学校、家庭要齐抓共管,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预防体系。
(1)净化社会环境,减少不良刺激源。现代社会文化传播呈多元化,以前的老电影、传统戏剧对青少年基本没有吸引力,相反,青少年对VCD、DVD、录像、舞厅、游戏机、网吧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上瘾,对其中的色情、暴力、恐怖内容青睐有加。因此,要坚决打击并杜绝一切违禁消费现象,采取严厉措施打击淫秽物品的制造、传播,严整文化市场,净化娱乐场所,加大处罚力度,尽可能不让青少年接触、参加不健康的娱乐活动,远离违法犯罪的诱因。同时,多建立一些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适应的、以科技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娱乐场所,如儿童娱乐场、青少年俱乐部、体育训练馆等,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的娱乐和活动上来。
(2)加强公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情操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密切相关。因此,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家长首先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种和睦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开朗性格,并学会关爱和宽容。其次,家长要切实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要做孩子的良师,要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早恋、上网等,要正确对待,适当引导,不能粗暴地一概予以否定。要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认识到行为的错误性或不适当性,不能动辄呵斥,甚至拳脚相加,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家长还要做孩子的益友。要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同等的地位上,给孩子提供民主、宽松的环境,但决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家长还应主动与孩子探讨某些热门话题或典型案例,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有重点地加以教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家庭学校应及时沟通,并逐步形成制度。家长应及时向学校通报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学校也应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知家长,这样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而且使学校、家庭双方都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切实尽到监护责任。
第三,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提高学校对在校生的管理水平。现行教育中的应试模式,使得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对优等生与差生持不同的态度,优等生备受老师、学校的宠爱,而差生一般难以得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敌意。而且,这样的学生往往因表现不好而被学校当作包袱甩向社会,很容易被犯罪团伙拉下水。因此,学校教育应进行如下改革:
(1)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应注重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并把这两种教育提高到重要的地位,不能使之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2)学校不应随便开除(包括除名、劝退)学生,不能随意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所以无论是好生、差生,学校都有对之教育的义务,而不应动不动就把差生的教育责任推向社会和家庭,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可以开除学生的条件应当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列举和规定,不可轻易实施。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中小学,衡量一位教师是否优秀,除看他的业务能力之外,其思想品德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学生眼里,老师是神圣的、受人尊重的,一旦这种形象被打破,则会使学生产生怀疑心理。另外,老师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对差生更应给予更细心的鼓励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打击、挖苦、讽刺,甚至更甚。这样差生也可能进步为好生,最起码会有一种健康的心理,不至于危害社会。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有多种原因,也需要多种预防措施。实践证明,综合治理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社会、学校、家庭应联起手来,共筑一道铜墙铁壁,把青少年犯罪截于该墙之外。
[1]中央政法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R].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