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的葬送者与王室的受害者

2013-08-15翟平丽

关键词:奥菲利哈姆莱特圈套

翟平丽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虽说在《哈姆莱特》中波洛涅斯形象丰满,但比起哈姆莱特这一陪衬人物就逊色许多。随着这部作品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人们对其研究的不断探索,波洛涅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总体而言,国外批评家们对这一角色的分析较为全面,他们的观点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类:忽视、肯定或否定。波洛涅斯易被忽视多与他扮演的陪衬角色有关。但也不乏肯定的声音,屠格涅夫就曾将其评价为一位积极、务实,敏感却目光狭隘、喋喋不休的老头;是一优秀的大臣和模范父亲[1]。威廉姆·赫兹利特也曾评价:“波洛涅斯是一完美的人物形象,他的行为愚蠢却言之有理……言谈中既有愚蠢的一面又有明智的一面……他既展现出慈父的一面,又展现出阿谀奉承、忙上忙下、好管闲事、喋喋不休、傲慢无礼的一面。他本身并不愚蠢,他的行为却使人以为他愚蠢到家。”[2]持否定态度的罗伯特·卡达罗(Robert Cardullo)认为波洛涅斯的喜剧情节穿插多次,延迟了哈姆莱特的行动[3]。近些年来,评论家们对这一人物进行了多视角解读。凯瑟琳·斯廷普森(Catharine R.Stimpson)站在美国现代政治立场分析,将他称作“饱学之士”[4]。米克尔·萨克斯从多角度分析了波洛涅斯[5]。出于文化的差异与阅读的不同,我国读者与评论家很容易将他看做是一个阿谀奉承、妄自尊大的老傻瓜。只有个别学者像孟宪强在《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一书中对波洛涅斯进行了比较客观、全面的分析[6]。从国内整体研究趋势来看,波洛涅斯这一小人物还未引起国内学界的足够重视,对其身份认识还不够充分。

实际上,支持者也好,反对者也罢,他们大多侧重从父亲或大臣角色单方面进行探讨。而客观公正的评价需结合他不同场合的言行,至于他扮演的哪种角色则取决于他在剧中所处的场景与他所接触的对象。本文拟从剧中波洛涅斯的双重身份与剧中的几个圈套为切入点,详细论证波洛涅斯表面上是儿女的保护者,实质上却是自己家庭的葬送者;他为自己设计的圈套沾沾自喜,却无形中陷进了王室争斗而浑然不知。

一、儿女的保护者与毁灭者

在《哈姆莱特》中,波洛涅斯既是子女的保护者,又是他们的毁灭者。他一上台就以深爱儿子的父亲身份亮相,一心牵挂着儿子的安全,为儿子雷欧提斯的行为担忧。这点在威尔逊看来,作为一位父亲,他为儿子能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考虑得很周详。后文雷欧提斯受到克劳狄斯唆使一事表明他的担忧是有根据的[7]。波洛涅斯深知异域他乡的危险,深谙儿子的本性,对儿子进行干预是在尽父亲的职责。出门在外,他给儿子的建议概括起来就是要慎行慎言:听取别人的建议时不要随意发表言论,以免惹祸上身;钱财要保管好,勿为安全与友情将钱财借进借出……不难看出这些都是他的处世哲学与经验汇总,也是最经典的饯别之言。言语中透露出他的处世、交友和成功之道,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关爱与牵挂。他履行的是父亲的职责,充当的是保护者的角色。波洛涅斯身在王室多年,深知外出险恶,这点可从他派随从雷奈尔多监视儿子的说词中加以验证:“你用说谎的钓饵,就可以把事实的真相诱上你的钓钩;我们有智慧,有见识的人,往往用这种旁敲侧击的方法,间接达到我们的目的……”他既想知道儿子真实的一面,但又不想让人发现,也不想损坏儿子的名声,只想以间接方式打听儿子在国外的生存境况,看儿子是否按照自己的叮嘱行事。他希望儿子在外言行得体,别惹是生非,慈父的形象在寥寥数语中跃然纸上。不过言语中也展现出他自作聪明、爱好炫耀的一面。虽说他派人监视儿子外出的言行会让慈父形象大打折扣,但雷欧提斯对父亲还是敬佩的,一听父亲被杀,立马扬言要替父报仇。

作为父亲,他不仅关心儿子外出的安全与言行,更关注女儿奥菲利娅的幸福与未来,对女儿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稍有不同的是,他对女儿更多的是直接掌控与干涉。得知女儿在与哈姆莱特王子交往,他马上命令女儿中断两人的来往。在他看来,女儿的单纯和不懂事很容易受到王子的诱惑,很容易掉进王子的圈套。出于父亲对女儿的关心与疼爱,他不愿女儿卷入多事之秋的王室,不愿女儿掉入哈姆莱特“捕捉愚蠢的山鹬的圈套”。为保护女儿,他建议奥菲利娅:“你应该这样想,你是一个毛孩子,竟然把这些假意的表示当作了真心的奉献。你应该‘表示’出一番更大的架子,要不然——”①他认为自己比女儿更清楚他们的地位与身份不适合与王室结亲,与哈姆莱特的频繁接触只会招来绯闻,上当受骗的也只会是奥菲利娅。威尔逊曾这样赞扬波洛涅斯的干预:“虽说他对奥菲利娅的阻止是不幸的,但却是一位爱女之父对女儿幸福的牵挂。”他如何忍心将女儿的终身托付于哈姆莱特,托付于王室?

虽说波洛涅斯承担着保护儿女的责任,但他们还是不幸掉进了父亲为国王设计的调查哈姆莱特的圈套之中,丢了性命,酿成了家庭悲剧。在第四幕中,奥菲利娅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疯掉,对于还未婚嫁的她来说,父亲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失去哈姆莱特后精神空缺的慰藉。父亲的死则意味着她的精神支柱再次坍塌,是失恋后的又一沉重打击。在《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一直言听计从,父亲要她断绝与哈姆莱特的来往,她未有丝毫反抗便听从了父亲。当她陷入情感困惑时求助的是父亲,波洛涅斯则借此机会对女儿进行教育,建议女儿听从自己的安排,对王子进行设套试探。可以说在情感方面,奥菲利娅缺乏独自做主的能力,难怪在得知父亲被杀的消息时会发疯,并在疯癫中落水而死。可以说父亲之死促成了奥菲利娅之死。雷欧提斯则是在听到父亲死讯后受到克劳狄斯唆使才找哈姆莱特复仇。他认为父亲莫名其妙的死亡与草率的葬礼让人怀疑,父子血缘亲情激发了他报仇的冲动,冲动之下恰好被克劳狄斯利用,在与哈姆莱特比武中丧生。可以说理性的缺乏,为父报仇的冲动让他掉进了克劳狄斯的圈套,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作为儿女,雷欧提斯和奥菲利娅都很尊重父亲(至少都接受父亲的建议),父亲是他们的保护者。哈罗德·布鲁姆这样评价:“第三幕第四场中波洛涅斯的被杀使奥菲利娅发疯,雷欧提斯复仇的冲动被激发,并加速了克劳狄斯遣送哈姆莱特前往英国并秘密处决的决定。”[8]因此,波洛涅斯无意中成为自己家庭的葬送者、儿女的毁灭者。

二、君王的耳目,王子的“山鹬”

波洛涅斯服侍王室多年,他自诩学识渊博,料事如神。除父亲身份之外,他还担当了君王大臣的身份,是国王身边的耳目[9],是值得国王信赖的谏言者。新上任的克劳狄斯看到了波洛涅斯智慧的一面,为笼络人心,凡事多征求他的意见。沃勒·吉尔斯赫这样评价他:“波洛涅斯多年服务于王室,短短两月就以精明赢得了克劳狄斯的信任。”[10]为了讨好新王,他极力献言献策,君臣联手共探哈姆莱特的疯癫缘由。他误以为女儿的拒绝造成了王子的疯癫,真正原因却是王后乔特鲁德说“他父亲的死与我们仓促的结婚”。他利用女儿设套甚至还以自己的项上人头和职位担保证明自己的猜测无误,并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年轻人的感情问题,不过这次他却大错特错,并卷入了隐形的王室纷争之中。他自夸给克劳狄斯的建议一直都正确,但设在王后室内的圈套却使他聪明反被聪明误,被哈姆莱特一剑刺中,走上了断送前程的黄泉路。虽说克劳狄斯信任他,但国王似乎一点也不为这位谏言者的死亡悲伤难过。威尔逊认为波洛涅斯对新王卑劣的品质竟无丝毫的怀疑,不了解新王的品性与秘密,也就不幸做了新王的替死鬼。身为君王的耳目,他对政治不敏感,也不是哈姆莱特的对手,自设圈套却因监听断送了性命。哈姆莱特多次暗示他远离是非,他却茫然不知;多次的暗示反被他误认为是对奥菲利娅的迷恋。

第一次暗示是哈姆莱特用“卖鱼的贩子”一词来警告他不要让女儿在太阳光下行走,言外之意是让他保护好奥菲利娅,勿让她卷入绯闻当中;第二次哈姆莱特则借用以色列耶弗他用女儿献祭来暗示;最后一次是欲通过奥菲利娅之口让他好好呆在家,不要干涉王室事务。事实上,聪明的王子早已通过一些迹象猜出了波洛涅斯的用意,如奥菲利娅态度的突然转变——拒绝与他往来和接收他的任何东西。隔着屏风听到的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的计谋则印证了他的猜疑。三次暗示表明哈姆莱特早已得知君臣二人的圈套,不过波洛涅斯的年迈糊涂使他无法明白这些暗示,不断被他误读,最终掉进了自设的圈套,成为了哈姆莱特的“山鹬”,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在他死后,哈姆莱特的一句“好管闲事的傻瓜”真正道出了哈姆莱特对他的评价与总结。

三、波洛涅斯悲剧成因

身为父亲,波洛涅斯关心的是儿女的安全、前程与幸福;作为臣子,他是国王的耳目,但政治敏锐性的缺乏、自身的缺陷,丹麦王室的黑暗使他成为了王室隐形斗争的受害者,断送了儿女的性命、前程,从而酿成了悲剧。波洛涅斯年老昏聩,这点被哈姆莱特多次嘲笑。连他本人都承认“我们这种上了年纪的人,总是免不了鳃鳃过虑”,莎翁在第二幕第一场舞台提示中对他的年纪也做了特别强调②。莎翁几乎从不在舞台提示中运用形容词,当他用时一定有某种特别的用意。哈姆莱特就曾用螃蟹为喻来讽刺波洛涅斯的年迈、头脑空洞,建议他后退一步就可年轻明智。波洛涅斯擅长旁敲侧击打探消息、吹嘘自己的本事,还自诩聪明,这些恰是他性格上的缺陷。自作聪明的他声称哈姆莱特是为爱而疯,并对此深信不疑,甚至还在国王面前夸下海口,如果自己猜测有误则愿意以性命和职位自罚。他一直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洋洋自得,过分自信并成功说服克劳狄斯,让他先躲到王后屏风后观察,再做出送哈姆莱特出国的决定。虽说这一圈套延迟了国王遣送哈姆莱特的计划,却被哈姆莱特误杀,做了克劳狄斯的替死鬼。就像罗伯特·卡达罗评价的那样,他的说服延迟了国王刺杀哈姆莱特的行动,不过却加速了自己死亡的脚步。波洛涅斯表面上是做了克劳狄斯的替死鬼,实际上他是死于丹麦王室复杂的政治纠纷。作为国王身边的大臣,他未能洞察出王室的黑暗与纷争,哈姆莱特对他的反感茫然不知。波洛涅斯的自作聪明、年迈糊涂、自以为是、政治的不敏感,加上丹麦王室内部的黑暗,使他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他拼命为王室效命,却命丧王室纷争还不知情,并牵连了自己的儿女,酿成了一出出悲剧。

莎翁的《哈姆莱特》被人们不断地阅读、上演、评论了四个多世纪,对波洛涅斯这一人物却一直没有完整的结论。虽说他是哈姆莱特的陪衬,但也有自己的色彩。多次设圈套打探哈姆莱特疯癫原因,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表面上是儿女的保护者,实际却是他们性命的毁灭者、自己家庭的葬送者;他的年迈糊涂、自作聪明、王室黑暗等原因让他和儿女们都卷入了王室隐形的争斗之中。莎翁笔下的波洛涅斯和哈姆莱特一样丰满,耐人寻味,他是父亲与王室大臣两种身份的完美演绎,所以他也应像哈姆莱特那样,从莎翁笔下走进人们阅读、研究的视野,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与评价。

注释:

①文中所选译文均出自朱生豪等译本《莎士比亚全集本》中《哈姆莱特》,由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②英文原文如下:“Enter the Polonius.”此处朱生豪未将此词译出,详情可参考英文版Shakespear William.Hamlet Prince of Danmark[M].Edwards Philip(ed.).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Turgenieff Ivan.Hamlet and Don Quixote:The Two Eternal Human Types(1860)[C].DA.Modell(trans.).Current Literature,1907:290 -293.

[2]Hazlitt William.“Hamlet”Characters of Shakespeare's Plays[M].Laurie Lanzen Harris(ed.).J.M.Dent&Sons Ltd.,1906:82 -86.

[3]Cardullo Robert.The delay of Polonius in Shakespeare's Hamlet[J].Studia Neophilologica,2012,84(1):26 -32.

[4]Stimpson Catharine R.Polonius:Our pundit[J].American Scholar,2002,77(4):97 -108.

[5]Sacks Michael.Conniving and Bumbling,yet Sometimes Wise:an Examination of the Many Facets of Polonius[M].Shakespeare Newsletter,2010:55.

[6]孟宪强.三色堇——哈姆雷特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

[7]Wilson Elk.Polonius in the round[J].Shakespeare Quarterly,195X,9(1)(Winter):83 -85.

[8]Bloom Harold.Bloom's Notes:William Shakespeare's Hamlet[M].Broomall,Pa.:Chelsea,1996.

[9]Compbell L B.Polonius as a Tyrant's Ears[C]//Joseph Quincy Adams Memorial studies.Washington D.C.: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1948:295 -313.

[10]Gierasch Walter.Hamlet's Polonius,and Shakespeare's[J].College English,1941(3):699 -702.

猜你喜欢

奥菲利哈姆莱特圈套
雏菊,毛茛,罂粟,还有死亡……
——《奥菲利亚》的花语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狼的圈套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篮球
一字之差产生的“圈套”
小影子们的大世界
圈套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