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教育分流的特殊因素
2013-08-15陶能祥
陶能祥
(韶关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教育分流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系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意愿与条件,把受完一定基础教育的青少年学生,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分成几个流向,分别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活动。”[1](P1)任何事物都是内部构成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构成决定事物的本体,外部环境影响事物的发展,内外协调,事物才能有效运转。同样的,教育分流活动也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分流的价值目标、结构功能、运行机制、操作策略等都是其重要的内部因素,教育分流的有效运行不可能不受到它们的影响和制约。制约教育分流的外部因素有政府认识与政策导向、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社会文化传统与国民分流意向等。本文拟对前两者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期为教育分流活动的合理、有效运行提供启示。
一、政府认识与政策导向
教育分流活动同其他教育社会活动一样,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不可能超越特定的政治环境,不可能不体现某一时代、某一社会的政治要求。政治环境因素影响教育分流活动的运行,其中最重要的是代表着一定社会利益的政府对教育分流价值目标的认识,主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来实现。
政府对教育分流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分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分流等问题的认识上。政府认识通过影响教育分流的价值目标,来影响教育分流活动的整体构成或局部改变。如果政府主体要求各学校按照其统一的价值目标来分流培养人才,即要求按照社会规定目标来分流,那么,各学校内部的分流结构、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也会按照政府主体的价值目标统一起来,形成某种具有统一性特征的分流活动模式。如果政府认为学校主体应该自主分流,就有可能促使学校按照社会各类主体的需要来分流培养各类人才,这可能会导致学校内部的分流结构、分流策略等发生改变,从而使分流活动的模式多样化。政府认识对于教育分流活动的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政府控制着强大的社会经济资源,也控制着管理社会的政治权力,可以左右或控制学校主体的分流价值目标与行为取向。
政府认识对教育分流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策导向来起作用的。政策导向是指政府以一定的政策或法规指导、调控或控制分流活动的运行。政策导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财政政策导向,即政府通过拨款方式或投资倾向来影响分流主体的行为;二是管理政策导向,即政府通过一定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措施来影响或控制分流主体的行为。[1]政策导向对教育分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流结构、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等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的财政政策影响教育分流的结构功能 政府为了调控教育分流 往往会通过制订一定的财政政策来施加其影响,其中投资倾向对教育分流的结构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是政府指导和调控教育分流结构的形成与改变的有效手段[2](P252)。
第二,政府的管理政策影响教育分流的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就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管理政策,即中央集权型(如日本、法国、中国)、地方分权型(如美国、德国),不同类型的管理政策对教育分流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中央集权型强调早期分流、统考策略、学年策略和必修策略等。例如,日本教育标准的设置、政策、经费、人事乃至学科专业设置、学位制度、招生考试等,都在中央政府文部省的直接领导或控制下。法国的“大学校”采取统一考试,并两次分流到位,“大学校”内部都为必修课,不实行学分制。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的丰富、财富的增加等方面,其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人们往往用生产力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对人才的需求水平。社会人才即推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包括初级人才、中级人才与高级人才等多种类型。社会人才结构中的初、中、高层次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人才结构越合理,就越能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越有可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有可能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分流的影响是通过人才需求结构而起作用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对分流培养人才的目标、类型、层次与规格的要求。社会人才需求通常反映在国家或各级地方政府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或人才需求计划之中。对地方而言,这种需求大致包括:第一,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对专门人才在文化、技术、思想、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最低要求,这种要求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第二,为适应一定时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规格与数量的要求,这种要求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层次 规模 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 第三 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对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要求,这种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分流在纵向与横向分流结构等方面的比例以及学校发展的规模[3](P51)。
人才需求结构对教育分流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影响教育分流的价值目标取向。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引起分流价值目标的改变。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高,人们在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一般能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单一,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分流培养少量的社会管理人才,人们在教育分流活动中所追求的必然就是社会政治“精英目标”。
第二,影响教育分流的结构功能。人才需求结构实际上是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其比例关系。社会产业结构分为一产、二产和三产,而每一产业又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技术结构。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于每一产业的各层次技术结构的人才需求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这个合理的比例就是,愈是高层技术所需要的人才比例愈小,愈是中、低层次技术所需要的人才比例愈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每一产业中的每一层次技术结构对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也会逐渐提高。换句话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劳动者技术装备所达到的水平。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对劳动者技术装备水平要求愈高,同时也具有了为训练高技术水平人员提供人力、物力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原来由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培养中、低层次技术人才的任务必然要上移到高等教育,从而也就促使高校内部的分流结构发生变化。
[1]董泽芳,沈百福.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