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2013-08-15唐永红
唐永红 刘 静
(烟台职业学院 教务处,山东 烟台 264670)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生涯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生涯发展教育,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西德尼·马兰在1971年提出的,随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所谓生涯教育,就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情况,对个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以促进个体生涯的发展。生涯发展理念强调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教育者同时具备走向社会的综合素质和谋生的技能[1]。随着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生涯发展理念引入我国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借鉴。
一、生涯发展理念的功能
一个人的生涯发展受到自身特点、所处时代及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自然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家庭对个体的职业选择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范围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职业选择方向产生影响,譬如,有些教师家庭往往几代人都从事教师行业,所谓“子承父业”正说明这一点。家庭教育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刻上了深深烙印,人的社会化正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职业选择方向。时代在变化,受教育者择业观点也在变化,社会大环境决定着工作岗位的种类和人们对各工作岗位的态度。例如改革开放以前,大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医生和工人等公家职位是择业的主要方向,但现在大学生普遍摒弃了老一辈的旧思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铁饭碗”捧在手心,而是投入到各种私企甚至外企。大学生的主要社会经验和知识都是从学校获得的,受教育的程度高低决定着他们选择的职业类型。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导致其在择业时会有自己的动机。通常,年轻气盛,大学生会选择富有竞争性的工作岗位,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阅历增加,个体往往会选择稳定和现实的工作岗位。因此,个体的需求和动机是生涯发展的内在动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的就业率决定了学校的影响力和招生形势,从长远来看,这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途,为此,各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要做大量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特点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非常严峻[2]。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各高校都出现前所未有的扩招现象。无论是211研究型大学,还是非211的学校,或者是专科类学校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再加上世界经济正处低迷状态,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社会精英,而无法直接将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这也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
大部分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会花费大量的财力找工作,但工资不高。大部分在异地上学的学生会选择留在当地找工作,有的时候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会远离家乡,到异地城市地区就业,这一现象也是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3]。由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有超过50%的应届生会选择考研来规避就业的紧张局面。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对高校研究生招生给予极大的支持。但这种做法,从长远来看并无法减轻就业压力,反而会导致高学历的贬值,从一个侧面加大了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压力。同时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对国家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开始,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及个体的社会适应力。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大学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通过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步步地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就业岗位,从而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倾向测试课,不同职业的人才需求类型,使大学生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需要培养哪些职业素质。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类似于专家讲座,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多,但是学生听进去的并不多,也学不到什么实用的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可以进行一些探索,首先可以通过影视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应聘礼仪时,若单纯用语言来讲解,学生会不得要领,理解不深刻,学生吸收效果较差,但通过影视,利用自制的礼仪小视频播放给同学们看,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影像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语言[4]。另外也可以采用同伴教育法,一个人的社会化是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个体想要得到同伴群体的认可是使同伴教育法能够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通过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母校进行报告或演讲激发在校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此模式应用较多,我们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中,尝试这一模式。现场模拟法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应聘现场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应聘时的礼仪,仪表仪态现场表现出来,由其他同学找出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开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实训就业基地建设、订单培养基地建设,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演练,并在实习基地中进行真实的工作指导,培养一批专业的就业辅导老师,对学生在就业基地中的工作表现进行规范引导和总结评价,形成学生自己的工作风格,以便毕业后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工作中去。建设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前期的指导,也给学校带来一部分经济效益,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在世界经济趋缓的大环境下,如何应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紧迫局面,是各类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应用生涯发展理念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怎样才能使就业指导工作收到成效是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的关键所在。今后,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还会持续,因此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蒋菊.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河海大学,2006.
[2]张冬青.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基本解决思路[J].青年与社会,2012(2).
[3]王乾丰.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4]辛立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