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相对直接法教学模式探讨
2013-08-15周婷婷师会敏杨帆
周婷婷,师会敏,杨帆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对外汉语教学界所采用的教学法基本上由国外引进,国内语言教学界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不成熟。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不能满足汉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因素,通过对相对直接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讨,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从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相对直接法的理论基础
所谓相对直接法,是针对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法而言,是把直接法的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与我们过去的语法教学法的原则和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相对”是指在突出感知的基础上,兼顾认知的重要性,在强调经验的前提下,重视建构的作用,主张有意识地重复,理解地演练,灵活地运用。相对直接法要求控制使用学生母语或中介语,控制语言知识的传授比例,融合认知于经验,增加日常用语和会话句子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首,从而带动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在优先提升听说技能的情况下,带动其他技能均衡发展,促进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相对直接法的产生有其语言学理论基础。语言学家叶斯帕森在他的著作 《语法哲学》(《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中提出:“学的语言应放在交际中来研究”,因为“语言是活的言语”。同时,叶斯帕森认为:“惯用语和自由用语之间存在着差异。惯用语全凭记忆或已学的内容,不能加以丝毫的改变。”这一点正是听说法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语言变通能力的未之处。而“自由用语是根据一定句型,在一定情况下创造的语言单位的结合,这个句型由说话人听到许多具有共同点的句子而在他的潜意识里形成的。”[1]在著名的语言学家兰艾克Langacker看来,语音单位(形式)和语义单位(意义)构成象征的两极[2]。相对直接法偏重于口语交际,强调在目的语环境下培养潜意识的语感和相同的语言思维。同时,相对直接法稍微放松了对目的语的直接使用,加入了少量的媒介用语的使用,意在充分调动人的感官来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相对直接法包含了直接法突出的感觉(或者说刺激反应)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即给予第二外语学习者学习时的视觉、听觉、动觉的刺激,同时又加强了学习者双语心理词库的提取速度与记忆效率,弥补了原本直接法单一强调认知冲击的缺陷。从心理学视野下的对外汉语相对直接教学法,是一种兼顾感知与认知,重视条件刺激反射与内在认知结构构成,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语言能力和心理认知。在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现阶段,相对直接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适用范围更广,更容易使学习者掌握学习材料。
相对直接法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作为理论依据,在教学思想上接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经验教学思想,赞同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是说有机体不仅被动地适应于环境,而且对环境起作用,其结果,环境所造成的变化又反过来对人的机体及其活动起反作用,行动和遭遇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就形成了所谓“经验”[3]。因此,在运用相对直接法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环境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主张创造真实的情景实施教学,将学习材料以比较直观的形式展现在习者面前,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以及适当的运用。同时,在学习了新的材料后,学习者也要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情景进行知识的运用,进一步巩固知识,达到学习者(有机体)与情景(环境)的相互作用,牢固掌握和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杜威的“经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4]。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或发现),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相对直接法在实用主义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建构主义的认知结构思想,重视学生理解能力,启发学生认知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运用。
二、相对直接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定义,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将教学诸要素科学地组成稳固的教学程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规范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活动,使学习得以产生”[5]。又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6]。要形成一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模式,一般会涉及到设定何种教学目标与培养何种能力的问题、解决课型设置和技能训练的配合问题、协调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的矛盾问题以及处理语言与文字、文化的关系问题等。针对以上因素,相对直接法主张:
(1)教学目标。以突出提高学习者听说语言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语言技能的核心是听说,实现以听说带动读写,促进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材编写。在教程编写上,要求提供给学习者学习模仿的语料是典型实用的汉语材料,语言真实自然、生动规范,注重精讲活练,突出跨文化交际训练。
(3)课程设置。加大汉语听说课比重,单独开设汉字课,初下增设阅读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句型,使学习者获得有形的公式,突出句型的使用条件、转换原则、关联扩展和自由扩展。
(4)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鼓励学习者自由表达。
(5)语言认知。要知其然,不一定知其所以然。
综合以上特点,总结归纳相对直接教学法教学范式如下:
(1)导入与展示。选择常用词汇和日常会话句子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教师运用实物、图片、手势、情景等较为直观的辅助媒介展示语言材料,利用直接联系将语言信息与其实际意义建立直观联系。
(2)理解与建模。教师利用推理法、归纳法等教学手法,采用目的语教学,借用相关媒介工具,控制使用中介语,简明扼要地分析和讲解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则,理解语言规则的意义、构成和用法,帮助学习者建立清晰的语法意识模型。
(3)模仿与操练。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句子为单位,教师反复示范所教语言材料,利用视频声音,反复刺激学者的感官,学习者进行准确的模仿。选择典型句型,模拟不同语境,使学习者反复操练达到流利并灵活运用的程度。
(4)交际与运用。设置相关日常生活情景,让学习者根据这一具体环境的语言交际需要,组织语言,演练对话。在模拟情境中,适当加入表演、游戏等娱乐环节,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者的各项感觉器官,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突出交际口语的练习。
(5)纠错与巩固。按照“大错必究,小错宽容”的要求,教师找出学者在使用语言材料进行交际时出现的错误并加以指正,学习者对所犯错误通过 “理解—操练—吸收”的过程对语言材料加以巩固。
相对直接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才可能取得成功。由于需要创造目的语学习环境,营造较为真实的交际环境,尽可能多地建立事物之间的直观联系,在运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需要借助大量外在事物演示。但因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有些事物无法具体实在地出现在教学中,因此需要进行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而“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交互是指在数字化教学的背景下,学习者与各种汉语学习资源(包括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营造丰富的语言情景,激发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兴趣,突出交际训练,强调个别化学习。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7]只有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并实施数字化教学的交互,才能保障相对直接法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
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很重要。就学生而言,相对直接法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以提高听说语言技能、渴望实现社会交际为主要学习目的学习者,并且在性格上活泼大方、积极主动,敢于自我表现。就教师而言,不但要具备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技巧,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表演技能,同时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设备,尤其是对数字化工具的操控与使用。就教学内容而言,教授语言材料要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实用、经典、生动、自然的特点,在深度和广度上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主要体现社会交际。只有教学主体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相对直接法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三、相对直接法的重要意义
相对直接教学法是对直接法的辩证延续,除具有直接法的教学优势外,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相对直接教学法重视活的语言,重视语言的实用性。以听说为基础,多用活的语言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促使学习者活学活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听说能力的培养带动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符合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主张语言与情境相结合,利用真实的语言环境训练学习者的知识运用能力,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语境能将学习者的交际潜力发挥出来,既成为检验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又可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强调经验与感觉并重,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性认识。它区别于直接法的最大特点是限制使用母语或中介语,被限制使用的母语和中介语是提供学习者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学习者借助适当母语有效地加强对语言的理性认识。在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的基础上,转换联系给了学习者以缓冲的时间,使得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点。注重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努力去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则。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从语言的理解到语言能力到语言运用,相对直接法十分重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学习者理性认知能力的发挥,促进知识的自主内化。
一种理想的、适用于所有学习者的外语教学法是不存在的。相对直接教学法也有其尚待完善之处。相对直接法相对于直接法的母语或中介语使用的度的把握是一个难题,母语与中介语的使用度过于主观化,不便于把握。这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它强调听说为首,以听说带动读写,势必对学习者读写能力的训练有所放松,客观上对学习者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每一种外语教学法都有其独特优势,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每一种外语教学法也有其无法避免的弊端和缺陷。目前对相对直接法的探讨和研究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而如何控制母语使用度与协调语言技能之间的偏重等难点将成为我们深入研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1]奥托·叶斯帕森.语言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22.
[2]罗纳德·W·兰盖克.认知语法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文化教育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褚远辉,辉进宇.谈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教学与管理,2003(22).
[7]徐娟.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交互设计[J].美中教育评论,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