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电影《泰礮》的票房成功之道
2013-08-15马筱
马 筱
2012年12月由光线影业出品,徐峥首次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作品《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在全国热映。这部电影是《人在囧途》的续集。第一部以滑稽的风格再现了每年农历新年中国人回家不得不面对的旅途痛苦。《泰囧》采用了同样的套路,但把故事搬到了中国游客最热衷的一个目的地——泰国。这部投资仅3000万元的影片自放映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与评价,最终以斩获13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国产电影票房之最。
目前有关《泰囧》的高票房分析文章,往往单纯地从电影作品出发,却忽视了它对观众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泰囧》的票房成功之道。《泰囧》在受众主体定位,满足受众心理需要和期待视野等方面显现出了不一样的特质,令观众耳目一新,成为其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立足于接受主体贴近普通中国百姓的生活经历
“接受美学”理论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电影《泰囧》的创作理念是彻彻底底为观众拍的。
(一)《泰囧》的接受主体立足于全民
《泰囧》在故事选择与人物设定方面注重了接受群体的范围,使得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影片中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观众看电影首先是对电影里描述的故事感兴趣,其次是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曲折、精彩是大部分观众看电影的首选。《泰囧》的人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接地气”的。《泰囧》具备大部分电影观众对电影需要的要素。事实证明,《泰囧》是一部带有全民接受特征的电影喜剧片。《泰囧》的高票房成功说明了这点。
(二)情节设计上满足了各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
《泰囧》的故事是延续着中国式小人物喜剧精髓的。徐峥、王宝强、黄渤饰演的都是这个大社会中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小人物承载着时代中比较奋斗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但他们身上也有毛病、有缺点。他们最终获得成功的喜剧模式,从30年代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并且不断引起中国百姓的强烈共鸣,对他们起到了励志作用。在影片中,徐朗由徐峥导演饰演,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技术员,一心想把他的发明推向市场。他以前的朋友、现在的对手高博,由黄渤扮演。徐朗与高博比赛谁能先到达泰国一个农村的寺庙找到老板,并让他同意授权自己的开发计划。在飞机上,徐朗遇到了王宝。他来自北京,头脑简单,是卖葱油饼的。王宝一身典型观光客的装备,包括头上戴着的旅行团的小红帽,手里拿着一张长长的旅游心愿清单,清单当然包括看泰国变性人,就是“人妖”。王宝,由王宝强扮演,一定程度上就是普通中国人的代表,笨笨的,常被嘲笑,到哪儿都要比个V字照张相,连旅馆的椅子都不放过。但这个傻傻的葱油饼小贩心眼实在。最终事实证明,他比徐朗跟那个反派高博都要生活得幸福。
此外,电影中所涉及不同类型的情感都具有现实针对性。徐朗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到家人,爱情经受考验;昔日好友因利益分歧反目成仇,友情发生破裂。王宝心念患病母亲,亲情令人动容。这些情感的变动,都有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电影通常有两个极点:艺术和自然,戏剧和生活。它们如同两个面对面的镜子,不断地反射彼此的影像,直至擦去两个势力范围之间的一切分界。”[1]307影片情感的真实性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当我们追逐忙碌而忽略身边最珍贵的财富,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孑然一身时,才是人生真正的发囧。影片虽无意煽情,但让人在愉悦之时又浮现出珍惜当下的念头。
二、以和谐和圆融的家庭亲情文化贴近审美心理与实现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2]13。《泰囧》的喜剧结局给受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观众的情感体验方面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观众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自私贪婪,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这是大团圆结局的作用。中国自古代就多大团圆的结局,这种审美倾向沿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说,《泰囧》遵循了中国观众都爱大团圆的的这种审美潜意识。
(一)《泰囧》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要
电影《泰囧》在叙事中加入了正直、亲情、友爱、可爱、勇敢、自信等具有普世意义的积极因素。例如迷路的丈夫满脸失落无奈地趴在方向盘上给妻子打电话:“我迷路了”;一路上坚持抱着给妈妈祈福的“健康树”的儿子,在异国佛寺虔诚地叩拜并写下充满对母亲关爱的旅行日记;本来可以获得巨额收益的授权书拿到了,丈夫却撕毁这张千辛万苦获得的东西;在电话里带着哭腔对老婆说的话,字字发至肺腑。这些温情镜头的出现,让观众在观影中完成审美期待,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共鸣。影片的结局是大团圆式的——丈夫回归家庭,各自都拥有最珍贵的东西。徐朗通过泰国之旅感悟了家庭的珍贵与放弃的美好,王宝则依靠泰国之行实现了自身的单纯美梦。《泰囧》的这个结尾让影片最终有了温暖又动人的力量。
作为喜剧电影产品,《泰囧》通过电影叙事,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既感人又具喜感的温情故事。在这个“小人物正能量”的故事中,非常契合当前观众的心理与情感需求。《泰囧》在影片中传播积极的、正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仅能契合与满足大部分观众的情感需要,还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在当今的社会,许多人存在着思想迷茫、精神颓废的问题,急需获得精神上的鼓励。《泰囧》所讲述的故事,使观众在看后能从中获得精神鼓励和思想启迪。
(二)尊重民族审美心理习惯
《泰囧》从都市生活的角度出发,用喜剧的形式,传递出“情”永远比“利”更重要。故事在前大半部分都是让观众三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大笑。《泰囧》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爆笑的形式中插入了情感内涵,继而又升华出生活禅理。但从王宝与徐朗意外跌入森林后,这部戏蕴含的文化内涵才慢慢浮现:亲情友情比金钱更重要,被都市生活洗礼的人们,忽视了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一切往钱看。同时也道出了现代人面临的巨大生活压力。《泰囧》背后蕴含着中国人注重的家庭温情文化,让观众明白,亲情最终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中国人千百年不变的注重亲情的文化传统。电影中这些人性美好的元素,能够引导观众关注道德,而回归家庭的大团圆的光明结局也恰恰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影片留给观众回味的东西有很多,如片中一些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对情与利的解析。
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电影《泰囧》在取悦观众之外,在嬉笑中很好地阐释了传统和温情,正是这种艺术表达,成就了《泰囧》的高票房。
三、以明星效应吸引观众,超越期待视野
徐铮、黄渤、王宝强这三个目前最有号召力的喜剧明星集体出镜,能够极大的刺激观众的观看欲望。《泰囧》影片中三个不同生活理念、不同个性的人物的演绎超越了观众观影前的期待视野。当然《泰囧》中时兴的网络文化特色、台词和行为风尚,使这部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鲜活的记忆。
接受美学认为,人有自己的“审美经验”,它是长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中积淀下来的对审美对象的择取、理解和认知的动态过程[3]126。因此,受众对《泰囧》的消费不是盲目消费,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有选择地消费。电影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基于此可以说,《泰囧》的票房成功是必然的。
[1]安德烈·巴赞.让·雷诺阿[M].鲍叶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石开斌.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的大众文化之审美解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