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洋战争前后国民政府争取中美英联合抗日的努力

2013-08-15

关键词:美英远东蒋介石

方 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没有被日军的疯狂进攻所打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但是仅仅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战胜强大的日本军队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希望依靠美英这两个大国的力量尽快打败日本,于是加强了对英美两国的说服工作,要求美英从远东全局和英美在远东利益的角度出发,援助中国,同中国合作打败日本。

一、中美英联合抗日政策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希特勒在很短的时间战胜了英法联军的举动极大的刺激了日本,于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南进。1940年6月,日本向英国政府提出关闭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由于深陷欧洲战场不能自拔,在亚洲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英国向美国政府救助,征求美国对关闭滇缅公路的看法。此时,美国采取的是中立态度,不愿意在远东地区和日本公开对抗。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对日本采取了妥协政策,被迫关闭了缅甸公路。英国关闭滇缅公路的行为,是英国在远东地区最后一次重大的妥协行动,同时也是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日本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1]。关闭缅甸公路后,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被关闭,给中国抗战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引起了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希望英国重开滇缅公路。但是,英国对日本妥协关闭滇缅公路的做法并没有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而且更加刺激了其侵略野心。9月27日,日、德、意三国立了三国军事同盟条约,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相互承认各自在欧洲和亚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日本的侵略政策严重的威胁了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英国此时才认识到一味的对日本进行绥靖政策是行不通的,于是重新开通了关闭为期三个月的滇缅公路,中英之间的一场危机得以化解。

由于英国已经困守英伦三岛,美国又多次拒绝派军舰到新加坡以加强东南亚的防御力量。在远东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英国为了应对日本的南进政策和维护在印度和缅甸的利益,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改善和中国的关系,和中国进行合作。英国想借助中国的力量遏制日本的侵略行为,用中国的力量弥补英国在远东兵力的不足,于是逐渐改变了原来对日本一味妥协的政策。中国国民政府为了尽快战胜强大的日本军队,也希望与英美等国家合作。其实早在1939年春天,蒋介石政府就积极争取与美英等国合作共同抗日。3月27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泰祺拜访了英国外交部。郭泰祺指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仅是为了维持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的统治,也是为了摧毁西方在远东的势力,并取得在远东及西太平洋地区的统治地位。郭泰祺建议与远东利益攸关的国家必须进行合作,采取有效的联合行动,反对日本的侵略。他提出了以下具体建议:第一,英国要制定军事、经济合作计划,共同协力抗击日本,同时在适当的时候邀请苏联、美国采取相同的行动。第二,在军事方面,中国尽一切力量提供人力、物力,其他参与国提供空军、海军。第三,在经济方面对日本施行经济与金融制裁。第四,各参与国保证不单方面与日本进行媾和[2]。同年4月14日,中国驻美使馆致电美国国务院,提出中美英合作保卫远东的具体方案。18日,中国驻法国大使顾维钧与美国驻法大使蒲立特交谈,建议中美英联合对付日本。5月29日,蒋介石要求美英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3]117-118。由于美英两国当时总体上没有摆脱对日本的妥协政策,所以蒋介石争取美英合作对付日本的政策没有成功。

二、国民政府为联合抗日所做的努力

由于形势的发展,蒋介石于1940年再次提出了军事合作计划。9月28日,蒋介石致电宋子文,“德意倭三国同盟消息已证实,则美国对我必有更进一步之协助。”蒋介石希望美国在近期向中国借款,同时提出中美英“联成阵线,共同制裁侵略。”[4]44-4510月4日,蒋介石对美国驻华大使詹森提出中美英合作的想法并请他转告美国政府。但是当时美国总统选举在即,罗斯福为了选举,无暇顾及远东地区的形势。詹森当时的回应是中国政府的想法很有好处,但是美国的现实政策是不结盟[5]695。10月 14日,蒋介石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讨论合作方法。卡尔提出英国愿意派遣两、三个军事官员来中国,与中国政府商讨合作计划,中国政府可以考虑要求英国政府提供军火、弹药和飞机等项武器装备的援助,而蒋介石指出“英美素以半殖民地国家估计中国,且以为中国自卫尚无充分力量。尚迄今仍执持此项成见,则殊堪遗憾”。“须知专恃英美海、空军以求远东之长治久安,实感不足,必须有陆军之援助。”在这一方面,中国可以提供大量的军队,与英美开展合作,但前提是美英要抱有解决远东问题的决心。蒋希望英美两国了解中国并非殖民地国家,以及中国陆军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同时认为“中英两国在云南、缅甸、新加坡之关系,也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德意以日本有海军而以平等待遇日本,英、美亦应以我有强大之陆军而以平等待我。”[6]38-4010月31日,卡尔向蒋介石提出,“与美国合作实为至要”,希望蒋介石能直接与美国接触,认为中英合作“必先着眼于美国之合作,中、英、美三国成立同盟,自属最佳”。但卡尔认为“惟此事之完成,困难层出,其最鉅者,为美国深恶痛疾军事同盟,由来已久,则此项企图,极有不能完成之象。”卡尔向蒋介石建议最好伦敦、华盛顿同时发表宣言,声明“中国之立场即英美之立场,英美不能接受日本在远东建设之新秩序”。卡尔认为发表宣言的效果与结成军事同盟相同,间接的拒绝了中英结盟[6]44-45。

11月5日,美国举行了总统选举,罗斯福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中国对罗斯福的当选相当满意,蒋介石第一时间向罗斯福道贺。同时,在9日,蒋介石提出了《中美英合作计划》,其内容关于实现合作的步骤为:中、美、英三国发表共同宣言;美英两国发表宣言,同时尽力援助中国确立其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恢复国际和平的秩序;中英两国签订同盟,并要求美国共同参与,如美国无意参加,亦须先征得美国对此项同盟之同意与赞助[2]730。在计划中可以看出,在合作的步骤上,考虑到美国还没有卷入战争,先形成由美国同意和赞助的中英两国同盟,以应付德意日三国同盟形成之后的局势。11月21日,蒋介石致电宋子文希望美国支持中英结盟。他同时希望美国能与英国共同发表宣言,以表示英美在远东之共同立场,始终尽力援助中国确立其主权与领土、行政之完整,以恢复太平洋国际和平之秩序。蒋介石表示“惟有以上两项办法同时实行,方能解救中国目前之危急,巩固中国抗战之形势,而打破日本东亚新秩序与承认汪伪组织之阴谋”[7]119-120。英国政府尽管赞同中国的合作计划,但是坚持结盟的应该是中美英三国,而不是中美两国,所以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合作计划。

虽然美英拒绝了中国的结盟要求,但是为了应对日本的威胁,还是与中国加强了相关的合作。1941年1月,英国政府邀请中国蒋介石政府派军事代表团前往缅甸、印度和马来亚地区进行实地的考察,共商保卫缅甸的军事合作计划。1941年2月,由商震任团长,林蔚任副团长的“中缅印军事考察团”对缅甸、印度、马来亚地区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有关缅、印、马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料,编成了30多万字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草案认为日本不会从中国境内切断滇缅公路,一旦日本与英国开战,势必先击败英国军队,进而占领马来亚、缅甸,这样日本既能占领英国的殖民地,又能封锁中国。草案提出中国军队作战的目的是将主力集中于缅甸边境,以确保仰光[3]118。但是此报告与英国的意见相差很大,英国一直以新加坡作为其远东战略体系的重心,而缅甸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同年蒋介石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正式组建大约10万人的中国远征军,下辖第五军,第六军等部队,其中第五军是当时蒋介石政府装备最为精良的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但是英国政府仍然以殖民主义的眼光看待中国,英国政府对中英军事合作的态度始终不够诚意,其目的是为了借助中国的力量来牵制日本,从而减轻日本对英国远东殖民地的压力[8]47-48。

1941年2月,戴尼斯出任英国驻华武官,中英两国开展了有关军事合作的实质性讨论,但是双方在何时起实施军事合作的起点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中方要求把日本进攻云南或者新加坡均作为起点,届时英国向中国提供空军援助,中国向英国提供陆军援助。但是英国不同意过早的卷入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它坚持以日本进攻新加坡作为中英合作的起点。2月20日,蒋介石会见卡尔、戴尼斯。蒋介石认为“中英合作办法之实施,毋须等待英日开战之后,事先必须准备,否则将无济于事”。如果日本进攻云南,英国必须以空军援助中国,一旦英国不援助中国,以中国的军事实力,云南很有可能被日本占领。“彼时中英间之联络已被敌人切断,根本上无从合作……英如能以空军援我,则我必能于日本进攻云南时,予以严重之打击。”而戴尼斯认为英国现在在欧洲战场与德国、意大利两个强国作战,如果在与日本作战,将极其困难,不愿意过早与日本为敌。3月3日,英国远东军总司令波普翰致电蒋介石,若英国与日本发生战争,中英两国必须在军事经济上谋求完全之合作,波普翰仍然坚持英日一旦发生战争才和中国进行合作,而不愿意过早的合作。18日,蒋介石会见戴尼斯,再次主张以日本进攻云南作为中英军事合作的起点。如果日本进攻云南,“倘英不助战,中国失守云南,中英之军事合作,以失其根据地”。戴尼斯拒绝了蒋介石的建议。但是为了表示支持中国抗战,英国决定把其在美国订购的144架战斗机让与中国[2]733-738。

7月,日本加紧了南进政策,与法国维希政府就进驻印度支那问题进行谈判。日本南进政策的威胁进一步推动了中英关于军事的合作。七八月间,国民政府与戴尼斯进行了多次会谈,中方认为日本进攻滇缅公路将作为中英军事合作的开始,而戴尼斯指出英国“现已于世界两大强国为敌,实不愿再与第三强国发生战争”。因而其政策为“避免与日本发生战争”,仍然坚持以英日发生战争作为中英合作的起点[6]160-169。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与美国的合作。1940年11月28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指出现在中国飞机严重依赖美国,希望美国加强对中国的援助,特别是空军的援助。在中国的努力下,12月15日,罗斯福颁布法令,允许美国飞行人员离职到中国作战[3]141-142。1941年2月罗斯福派遣居里访华。居里到重庆后,与蒋介石就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同时国民政府向居里提交了备忘录,内容涉及中美英合作。居里访华后,美国国会于3月11日通过了租借法案,给正在与法西斯国家战斗的国家提供急需的物资援助,其中包括中国。4月17日,美国政府决定以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对华军援。4月25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了5000万美元的“平准基金”借款。7月1日,宋子文致电罗斯福,希望美国援华飞机。7月23日,罗斯福批准了为一支500架飞机的中国航空队提供装备与人员的方案[9]178。10月,应中国的邀请,美国派遣以马格鲁德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来华。其使命是协助中国政府按照租借法的要求,取得相应的军事援助。

三、三国结盟的促成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推进中美英结盟。他于8日当天,提交苏、英、美各国大使书面建议,建议“为谋军事推进胜利起见,中国政府建议各友邦,应成立军事同盟,并推美国为军事领导,指挥共同作战之军队,实为必要”[10]41。同时中国政府于 12月9日对日宣战。次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表示“过去四年半,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的斗争已经赢得了美国的同情,现在中国已经不孤立了,所有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都站在中国一边”[5]739。 12 月 10 日,蒋介石会见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戴尼斯将军,商讨中英合作保卫缅甸计划。蒋介石询问需要多少中国军队保卫缅甸。丹尼斯将军的回答是,可能需要一个团,也许过不了多久还需要两个团。蒋介石则表示他们准备提供更多的兵力,立即提供三个师,不久后再提供三个师。

11日,蒋介石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卡尔,不满意美英对三国共同抗日的问题无具体行动计划。“日本向英美进攻已有四日,然军事上应拟具如何联合之计划,实行此种联合又应创设如何之组织,迄今仍然无闻”,盟国“无合作,无联系,军事行动之成功,即失去其保证”。蒋介石同时指出,“日本攻安南而使泰国屈服,今正准备以泰国为根据地而进攻缅甸,凡此行动,皆以安南为其根据地”。蒋介石希望制定“军事联合与合作之具体计划”。15日,蒋介石在重庆接见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将军。马格鲁德将军强调“缅甸军事紧急,拟请下令以全师兵力开入缅甸”。蒋介石谈到中英美要合作保卫新加坡不被日本攻陷,其次中国愿为滇缅分负责任。蒋介石建议应该抽调印度、缅甸等地区的部队,集中力量保卫新加坡,如果缅甸的防卫力量不足,中国军队愿意赴缅甸保卫缅甸[10]53-64。

12月14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建议不晚于12月17日在重庆召开一次联合军事会议。16日,蒋介石接到罗斯福的电报后,很快作出回应,希望在17日召开军事会议。但是,由于印度战区总司令韦维尔无法于17日赶到重庆,会议不得不推迟召开。12月23日联合军事会在重庆召开,在会议上,中美英等国签署《共同防御滇缅路协议》,中美英三国结成军事同盟。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中国结束了孤军抗战的局面。

总之,太平洋战争前后,蒋介石争取中美英结盟抗日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太平洋战争前夕,由于英美两国都无力面对同时应对日本和德国的威胁,于是在远东对日本妥协成为美英采取的策略。但是这种妥协的做法更加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这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远东的利益,同时加上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促使美英两国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最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形成了发法西斯同盟。

[1]刘金源.滇缅公路危机与中英关系[J].江海学刊,1999(6):140-145.

[2]章伯锋,庄建平.抗日战争:第四卷[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3]韩永利.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演变[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吴景平,郭岱君.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The 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1940,Vol.4 [M]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ee.1955.

[6]秦孝仪.战时外交(二)[G].台湾: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7]秦孝仪.战时外交(一)[G].台湾: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8]徐康明.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9]陶文钊.战时美国对华政策 [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0]秦孝仪:.战时外交(三)[M].台湾: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猜你喜欢

美英远东蒋介石
远东正大检验集团有限公司
2020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顺利召开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迷雾美英
大话英英与美英的区别
远东战役中的和平天使
A numerical study on dispersion of particles from the surface of a circular cylinder placed in a gas flow using discrete vortex method*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对德的战略轰炸及其启示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