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平陵事件对魏晋政局的影响

2013-08-15

关键词:曹氏司马氏宗室

方 钱

发生在齐王曹芳正始十年(249)的高平陵之变,是魏晋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司马懿借曹爽兄弟扈从齐王芳谒陵之机,发动了兵变,控制了京师洛阳,一举倾灭了曹爽集团。魏晋政柄自此移入司马氏之手。在此之后,魏晋政权在权力重心、政策走向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265年的司马氏代曹自立,可以看作是高平陵事件对魏晋政局的终极影响。

一、曹魏政权内部权力制衡系统的破坏

魏末曹氏司马氏之政治斗争,根源甚久,历时甚长,极为尖锐激烈。《晋书》一本纪谓司马懿早年本“不欲屈节曹氏”[1]2,故曹操为司空时辟之,懿“辞以风痹,不能起居”,以至操曾使人密往行刺。曹操为丞相,又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懿惧而就职。叶适曾谓,“懿是时齿少名微,岂为异日雄豪之地,而操遽惮之至此?且言不欲屈节曹氏,尤非其实。史臣及当时佞谀者意在夸其素美,而无词以述,亦可笑也。”[2]23叶氏之言近是。然司马懿深沉狡诈,终操之世实未受重用,亦终免于曹操之嫉视。在争夺政权之斗争中,司马氏对曹氏取得决定性胜利,即在曹爽及其一党之诛除。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独揽大权。《三国志·魏志》二八《钟会传》注引《世语》云,曹爽被杀后,“夏侯霸奔蜀,蜀朝问司马公如何德。 霸曰,自当作家门。 ”[3]437《汉晋春秋》曰:“姜维问之曰,司马懿既得彼政,当复有征伐之志不?霸曰,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 ”[4]129所谓“营立家门”,并非谋求发家致富,而是谋求取代曹氏,篡夺政权,司马氏之心固不待司马昭而路人皆知矣。《习学记言》二七谓司马懿“虚位无权,势同单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闭门截桥,劫取事柄,与反何殊,此至愚者不敢为”[5]248。以为是一异事,实则对司马氏低估过低也。

司马懿因为这次政变,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魏晋朝政,逐步消灭支持曹氏的势力,向篡夺魏晋政权的目标前进,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二、对魏晋经济、政治与外交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高平陵事件之后,司马氏很快掌握了权力重心,成为魏晋政权内部独当一面的势力,其终极表现就是265年司马氏代曹自立。这种权力变动的同时也带动了当时局势的变化,推动了魏晋割据到西晋一统局面的形成。高平陵事变发生以后,司马氏代魏。公元264年,司马昭病死,太子司马炎继位。司马炎在魏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史称西晋。那么晋初采取了那些政治措施呢?对魏晋原有的内政与外政政策是否有影响呢?魏晋政权此后的政局是稳定下来了还是更为波动呢?

魏晋时的政治、经济举措有:政治上限制豪强、任人唯才、改善吏治;经济上实行屯田、改革税制等。尤其是九品官人法的推行,使曹丕获得了世家大族的普遍拥护。晋初,司马氏采取了重整中央官制、分封诸王、推行都督制等政治措施。这些措施未能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中央虽然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但人才选拔方面却承魏晋九品中正之制。九品中正制重门阀,用人不一定唯才是举。刘毅曾经上疏晋武帝论九品中正之弊,说中正“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不精才实,务依党利”,结果使“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封王们接纳国内的士族人士,形成了许许多多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凭借王国的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司马炎试图以宗室诸王的经济、军事势力保持对地方豪族、士族的威慑,但是这种军事威慑的效果只是暂时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晋初的政治措施及其效果来看,晋武帝宽容士族豪强的经济政治利益,并没有解决中央集权与士族豪强的矛盾。它未能奠定晋世长治久安之基,对日趋严重的少数民族问题也缺乏有效的政策。尽管这样,西晋君臣却贪图安逸。晋武帝的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1]2。 好像世界已经歌舞升平,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忧虑。西晋的官僚贵族、豪强地主也凭借各自的经济势力竞相攀比。对于当时的奢侈风气,有些大臣上疏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1]26,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无动于衷。这种奢侈和贪图安逸之风败坏了吏治,并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由皇位继承权之争所引发的八王之乱更是严重地破坏了太康年间的安定局面,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西晋初年苦心经营的政治格局。它标志着两晋依靠分封和宗王出征以保持司马氏皇室凌驾于豪强世族之上的政治方针的失败。流民问题处理失当和宗室诸王的混战,破坏了西晋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军事约束力,特别是皇室内争常常勾结外族,东瀛公司马腾引乌桓、鲜卑族为外援,促成了少数民族军事势力的崛起。少数民族起兵反晋,直接导致了西晋政权的灭亡[6]112。

由此可见,司马氏凭借高平陵事变专权,对魏晋原有的内政与外政政策是有影响的。它虽然批判地继承了魏晋时的一些政策,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说九品中正制,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门阀政治服务的选官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7]23-24。 魏晋建立之初,魏文帝曹丕接受臣群建议,实行此制。它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乡选里举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但到魏晋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实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遂蜕变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西晋却承魏晋九品中正之制,由此而导致了门阀之治。再比如说占田制,占田制是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它是在屯田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屯田制的实行将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荒芜的土地结合起来,对北方地区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安定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屯田使曹操的军粮供应得到保障,曹操集团得以在北方站住脚,对曹操统一北方起着重要作用。而到了西晋,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了加强对自耕农的控制,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发,西晋政府在借鉴西周井田制、汉代限田说以及魏晋、孙吴屯田制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改革土地、田赋管理体制,颁行了占田制。虽然占田制还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但对当时农业发展、社会繁荣是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8]156。

三、推动魏晋割据走向西晋统一

蜀自诸葛亮死后,开始走向衰落。继续执政的费祎、蒋琬,虽无大的作为,尚能维持相对安定局面。姜维五次北伐(253-263年),劳师无功,却消耗掉大量人力物力,国力更衰。尤其是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政治极端黑暗,内部矛盾加剧。姜维虽身为大将,也被排挤到沓中去屯田。吴的使臣薛翊形容蜀的情况是:“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3]114。 蜀的灭亡已不可避免。263年(蜀炎兴元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率18万军队南下攻蜀,刘禅率臣投降,被迁往洛阳,蜀灭亡。司马昭在灭蜀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以后,又重演了曹操的故伎,由晋公进为晋王,其篡权之心是“路人皆知”,但他还没来得及实现这个愿望便死去了。其子司马炎在265年(魏咸熙二年)逼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自己称帝(晋武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晋建国后的头等大事便是积极准备伐吴。279年(咸宁五年),晋武帝派杜预、王濬、王浑等从襄阳、巴蜀和寿春兵分六路,大举伐吴。第二年,王濬水军攻占吴都建业,吴军士气涣散,望风而逃,吴主孙皓投降,三国中最后一个政权灭亡。

魏晋时期正值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大集团都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在全国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它们之间形成军事实力相对均衡状态,彼此都无力消灭对方。魏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魏晋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保证了它在三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为后来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高平陵事件的发生使魏晋政局的形势发生逆转,魏晋政权此后的政局是更为波动。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西晋虽然结束了自初平元年(190)关东军讨董卓以来共计90年的分裂混战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但最终仍免不了速亡的命运。

四、自曹氏提防宗室走向司马氏分封以藩屏

高平陵事件前后,当时朝廷的政策走向也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是对分封的态度有了戏剧性的变动:自曹氏提防宗室走向司马氏分封以藩屏。

高平陵事件是司马氏凭借其集团力量打倒曹氏集团的转折性事件,司马氏建立了政权,其最大的功劳是其宗室成员,因此西晋王朝重用宗室成员也在所难免。“西晋王朝重用宗室,宗室或者任职中央,或者出镇地方,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宗室成员虽然也要根据九品官人法出仕,即需中正品第,获得一定乡品后方才取得入仕资格,但他们主要通过吏部铨选直接入仕,入仕年龄相对较低,起家官品相对较高,起家官多为清显之官。宗室仕进制度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西晋王朝大力任用宗室及当时的政权结构、政治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西晋大封宗室诸王、允许推恩分封及选官制度中‘二品系资’制度的制定客观上保证了宗室成员在仕进上享有特权,使得更多的宗室成员更易转变为国家官员,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 ”[9]15-16

西晋并非是一建立就实行分封制的,这中间有一个由提防宗室到分封以藩屏转变的过程,魏晋政权的前车之鉴和高平陵事件的历史教训促使了这一政策的转变。在曹爽当政时,曹冏曾上《六代论》,从历史上论述分封之必要,并指出魏晋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人之手。过了6年,司马氏果然轻易地夺取了魏晋的政权。这件事在统治阶级中造成很大的影响,错误地认为魏晋之亡主要是没有分封宗室。西晋皇朝是靠着阴谋权术篡夺政权的,当然也怕手下的大臣如法炮制,所以在建立统治时千方百计预防权臣篡权。司马氏集团总结自己篡权、魏晋丧权的经验,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魏晋没有搞分封制,皇族都集中在京城,而且皇族没有自己的军队,无法拱卫中央皇朝,很容易被一网打尽[10]14-15,114-178。“要使西晋皇朝的统治长治久安,就必须搞分封制,广建诸侯藩属,与中央皇朝彼此呼应,既不怕中央的权臣作乱,又可防止地方势力造反。出于这样的看法,西晋皇朝一改秦汉以来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转而倒退复古,模仿西周的制度,实行分封制。”[11]191西晋推行分封根源在于高平陵事件发生后曹氏集团无宗室援助这一历史教训,这也是西晋统治者对高平陵事变的总结。

西晋皇朝搞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外姓篡权,因此在分封诸王的同时,还将各地的驻军也交给几个兼有都督头衔的国王统率。在司马炎看来,最保险的是使皇族的武装没有对手。公元280年,西晋大军渡过长江攻灭东吴。晋武帝宣布天下太平,并仿照古代圣贤之君,偃武修文。下令地方州郡武装一律加以裁撤,只留下警察性质的“武吏”,大郡100人,小郡 50 人[12]76-78。

考察泰始分封我们可以看出,受封者大部分为宣帝子嗣,他们虽为皇室,但与武帝血统相较,毕竟为疏宗,司马炎对他们并不是完全信任。因此在咸宁分封中,武帝采取诸种措施限制、削弱非武帝系宗王。武帝对宗王的态度一直比较犹豫,既想利用他们来维护皇室,又不敢放手使用。分封以藩屏的危害极大。西晋分封制和诸王出专方任直接导致 “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爆发是分封宗室王所造成社会腐朽的表现。“八王之乱”历时16年方告结束,各宗室王相继败亡,西晋统治也接近了尾声[13]20-21。

五、结语

高平陵事件的发生改变了魏晋政局,使曹氏和司马氏之间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司马氏得以上台执政,建立统一政权,改变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次事件根源于曹氏与司马氏集团的分野,是魏晋政权嬗变的转折点,意义重大。该事件为司马氏代魏奠定了基础,西晋政权的建立得益于此。西晋采取的一些内政和外政的政策也是根据该事件所得经验和教训总结得出来的。

[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叶适.习学记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习凿齿.汉晋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叶适.习学记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C].北京:中华书局,1985.

[8]白寿彝.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张兴成.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92(2).

[10]柳春新.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C].四川:岳麓书社,2006.

[1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郑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C].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13]杨涛.浅论西晋宗室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猜你喜欢

曹氏司马氏宗室
宋代宗室经济状况与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论
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论司马氏对曹髦之死的应对
—— 兼论葬仪之议中的刘贺记忆
皇帝迎娶已婚女
北宋宗室女性年寿问题探析——以巩义墓志资料为中心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宁清不浊的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