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主题

2013-08-15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改革开放道路

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主题

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首先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主题。党的十八大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回答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主题

目前,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首先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主题。抓住了主题,就抓住了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总纲和灵魂,就能更好地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这个主题是贯穿党的十八大的一条红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与这个主题紧密相联。提出和确定这样的主题,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十分紧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个主题,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至关重要。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在领会好、把握好这个主题上花气力、下功夫。

一、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一个党特别是执政党高举什么旗帜,不仅直接关系这个党的前途命运,也直接关系它所领导的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历尽千辛万苦,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寻找这面伟大的旗帜。可以说,这面旗帜集中和凝聚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所积淀的基本经验和政治智慧。

近代以来,无数以探求拯救中国发展之路为己任的中国仁人志士,积极寻找“振兴中华”之“妙方”,曾经举起过这样那样的“旗帜”,但都没能解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把中国由黑暗引向光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一面伟大旗帜——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并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沿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上,增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高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内涵丰富,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三位一体”、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既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走好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又不丢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既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结合新的实际、新的实践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应当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伟大旗帜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我们不能丢根忘本。但是,我们也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三个有机结合: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的有机结合;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又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说是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实践、理论、制度的紧密结合,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必须像胡锦涛同志说的那样:“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走向成功、走向胜利、走向光明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团结一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1]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按照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信念指引和科学理论指导的政党,同时又是一个敢于和善于从实际出发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漫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日益丰富、发展完善。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和积累革命斗争经验,集中全党的智慧,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新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又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新党章。

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助于把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组织制度的权威性结合起来,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掌握好科学发展观,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从政治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港澳台工作、外交和对外关系、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三、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精神状态是人的内在精神和观念所表现出的行为样式,是人们理想信念、思想意识、思维活动表现出来的形态,它主要受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注意力、信念、知识以及其他主观心理活动的支配。精神状态问题是个胸怀问题、觉悟问题、追求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对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精神状态问题其实是党性修养问题,是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问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党的光荣传统,是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克敌制胜的法宝。好的精神状态就是一种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闯劲,就是自强不息、永不满足的韧劲,就是艰苦奋斗、有所作为的干劲。毛泽东同志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1]

“解放思想”是党的十八大对全党在思想路线、精神状态方面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事业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成功,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时空的变化和客观实际的不断发展,最具活力且日益进步的社会实践,决定了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今天思想解放了,明天不因时移事异而变,就可能僵化落伍;在这个问题上解放思想了,在那个问题上不与时俱进,也可能封闭保守。因此,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在当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战略举措,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党的十八大对全党在思想、眼界、胸怀和责任感、使命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既体现了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期盼,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使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一切;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中国美好的明天。改革开放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今后我们事业的发展仍然有赖于改革开放。我们走过的道路已经证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改革开放须臾不能分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凝聚力量”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对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民群众都非常赞成、非常拥护,但是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这本来也是自然的、客观的,关键是我们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把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搞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党的十八大必将凝聚起中国社会最广泛的力量,必将凝聚起中国继续前行的共识,引领“中国号”巨轮继续劈波斩浪,续写光荣与梦想。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2]

“攻坚克难”是党的十八大对全党发出的政治动员令,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具备和强化的精神、信心、勇气、意志和智慧。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把握得好,我们就能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把握得不好,我们就有可能遭遇更多更大的麻烦。“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如此描述当今中国。中流击水,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更难测的风浪暗礁。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只有永葆不惧风险的勇气,力求攻坚克难的成效,才能在浩荡的世界潮流中,乘长风破万里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驶向光明的未来。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无论是在“开除球籍”的深重忧患下毅然打开国门,还是鼓起“闯”的精神、“冒”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抑或是在非典疫情、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惊涛骇浪中推动中国巨轮奋然前行,无不是“攻坚克难”的写照。不惧风险、攻坚克难,已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进步的独特路径,化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精神基因。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信心是一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包括正视问题的底气,是一种碰到困难不急躁、攻坚克难不浮躁不暴躁的良好素质,是一种对前途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善于驾驭复杂局面并取得成功的能力。归根到底,信心是攻坚克难、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和精神动力。

四、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历经风雨、艰苦探索开辟出来的一条推进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精辟总结,又是对当代中国未来走向的鲜明昭示;既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成功经验,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制胜法宝。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又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进而对中国社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扬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光荣传统,坚持走自己的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做出了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战略、基本策略,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道路。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发展,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顺民意、得人心,国家长期保持了历史上少有的政通人和的局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国家的发展唤起了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中华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使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都得到尊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焕发出蓬勃旺盛的活力,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迸发出巨大创造能量,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各项社会事业都在发展进步。30多年来,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从容应对了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国际政治、经济风浪的重大考验;香港、澳门回归,“神舟”飞天、“嫦娥”揽月、“蛟龙”探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巨大成功,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感天动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出色表现,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显示新特点、新优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一条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3]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满怀豪情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给“小康”一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提出到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基本实现总体小康。从此,“小康”“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就成了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概念。

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确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时,正式把“实现小康”作为第二步的战略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到了20世纪末,我们基本实现了党的十三大确认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面对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很大的现状,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当时具体实际出发,进一步科学规划未来,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当说,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既深化了邓小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又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符合人民的迫切愿望。2007年,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五年奋斗取得的成就和经验,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

党的十八大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考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按照五位一体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新要求。在经济建设领域,要求在不断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两个方面比2010年都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为此,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政治建设领域,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注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和健全的人民民主,使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在文化建设领域,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培育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领域,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要求,抓住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两个重点,推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美丽中国。

应当说,党的十八大主题中提出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与党的十七大主题中提出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是一次质变。“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已清晰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总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需要,既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相衔接,又更加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体现了党中央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一贯性、长远性和科学性。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确、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当下重要的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会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3]

[1]习近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加深对关系全局的四个重大问题的认识[N].人民日报,2012-11-09(2).

[2]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1).

[3]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责任编辑:阅力]

Profoundly Understand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Themes of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ZHAO Feng-ping
(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China is a very important meeting while our country is in the critical phase of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Careful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is congress involves the overallwork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it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encouraging and mobilizing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continue 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well-off society and accelerating socialistmodernization and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themes of the congress requires deep understanding and firm grasping of the eighteenth congress.These themes declare concisely and clearly to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party,and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ocieties themajor issueswhich involve the overallwork of the party and country such aswhat banner to hold,which way to go,with whatmental state toward what goals,etc.

profoundly understand;accurately grasp;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theme

2012-12-01

赵凤平(1954-),男,辽宁昌图人,教授,中共大连教育学院委员会副书记、纪委书记。

D05

A

1008-388X(2013)01-0001-06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改革开放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